攝影師:趙莉
父母低頭玩手機,孩子身心有危機?
姜倩云、雷靂
移動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智能手機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難以割舍的一部分。“低頭行為”也成為21 世紀一種獨特而普遍的社會現象,即個體在人際互動中只顧低頭玩手機,而冷落身邊人或事物的行為。當手機使用行為發生在親子互動期間時,被稱為父母低頭行為(phubbing),表示父母在看護孩子或與孩子交流溝通時,過分集中注意力于手機使用而無暇顧及孩子的現象。
兒童將父母視作自己的親密對象,很容易將父母的低頭行為感知為“爸爸媽媽只愛手機不愛我”,使孩子產生被忽視感,間接損害安全依戀關系的建立與發展,對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為分析父母低頭行為對兒童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具體影響,以研究生姜倩云為第一作者的中國人民大學雷靂教授團隊、以及山西大學王興超教授等(2021)對相關研究領域的文獻進行梳理,將父母低頭行為的概念內涵進一步完善,并從取代假設、多任務操作理論、依戀理論三個視角出發剖析了父母低頭行為對兒童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影響機制。
1.父母低頭行為會增加幼兒意外傷害風險。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相關報告指出,父母不恰當的手機使用行為可能會使孩子的意外傷害增加10%。父母在持續低頭玩手機時,注意范圍往往僅局限于小小的手機屏幕,無法及時察覺兒童身邊可能存在、甚至突發的危險事件。
2.父母低頭行為會降低親子交流質量。有研究表明,手機僅僅在談話中出現就會對關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尤其對于父母而言,在親子互動中過多的手機低頭使用行為,減少了父母對孩子關注需求的回應,拉大了父母與孩子之間對情感距離,間接損害了兒童依戀關系的發展和個體成長,導致親子關系交流質量下降。
3.父母低頭行為會損傷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父母教養行為與親子互動模式對兒童語言發展具有顯著影響。聊天游戲類的親子互動可以鼓勵兒童自主思維、表達自我,更加靈活主動的使用語言。而親子互動期間的智能手機使用會導致孩子言語發展滯后,對人際交往能力產生消極影響。
4.父母低頭行為會導致孩子問題行為增多。親子互動中父母對孩子行為的敏感、積極回應是兒童社會-情緒健康發展的基礎。親子互動過程中的手機使用行為會占用父母一定的注意資源,使得父母難以準確識別并及時回應孩子的各種需求,導致孩子出現一系列的內化或外化問題行為。
此外,值得我們關注與反思的一點是,低頭行為似乎正逐漸成為一種社會規范,大家把與他人互動過程中低頭玩手機看作是一件再平凡、普通不過的事情,使得大部分家長并不認為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機是一種不適當行為。而親子互動的本質在于增進情感交流,融入孩子的世界,而非成為缺乏情感交流的機器人父母。在與孩子的互動過程中,放下手機,全身心投入其中,才能更好地體驗到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樂趣所在。
資料來源:
姜倩云, 王興超, 劉兵, 王鵬程, 雷靂(2021). 父母低頭行為對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影響. 心理發展與教育, 37(1): 137-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