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圖說
第一講
經絡概述
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是臟腑與體表及全身各部的聯系通路?!鹅`樞?脈度》云:“經脈為里,支而橫著為絡。”經,直行主線的意思,是經絡系統的主干,深而在里,貫通上下,溝通內外;絡,有網絡的含義,是經脈別處的分支,淺而在表,縱橫交錯,遍布全身。
01.經絡系統
經絡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及十二皮部。
(1)十二經脈:又稱“正經”,是經絡系統的主干?!笆浢}者,內屬于府藏,外絡于支節”,就是說在內部,十二經脈隸屬于臟腑;在外部,十二經脈分布于四肢,頭和軀干,一般經穴圖及模型表示的就是十二經脈的外行部分。十二經脈按照氣血流注次序分別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
(2)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不同,奇經八脈既不直屬于臟腑,又無表里配合關系,“別道奇行”,對其余經絡起統率、聯絡和調節氣血盛衰的作用。包括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陽蹺脈、陰蹺脈、陽維脈、陰維脈。
(3)十二經別:又稱“別行之正經”,是從十二經脈另行分出,深入體腔,以加強表里相合關系的支脈。具有溝通表里兩經,加強經脈與臟腑的聯系,突出心和頭的重要性,擴大了經脈的循行聯系和經穴的主治范圍。
(4)十五絡脈:十二經脈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絡,再加軀干前的任脈絡、軀干后的督脈絡及軀干側的脾之大絡,共十五條,稱為“十五絡脈”。主要起溝通表里兩經和補充經脈循行不足的作用;軀干的三條絡脈,主要有滲灌氣血的作用。
(5)十二經筋:與十二經脈相應的筋肉部分,分布范圍大致與十二經脈大體一致。其作用是約束骨骼,活動關節,保持人體正常的運動功能,維持人體正常的體位姿勢。
(6)十二皮部:與十二經脈相應的皮膚部分,屬十二經脈及其絡脈的散布部分。具有抗御外邪、保衛機體和反映病候、協助診斷的作用。臨床上的皮膚針、刺絡、敷貼等療法,均是皮部理論的應用。
02.經絡作用
《靈樞?經脈》指出:“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备爬ǖ卣f明了經絡系統在生理、病理和診治疾病等方面的重要性??偟膩碚f,經絡的作用就是溝通內外,網絡全身;運行氣血,協調陰陽;抗御疾病,反映證候;傳導感應,調整虛實。對于日常生活的養生保健,也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
03.臨床應用
(1)診斷:經絡辨證和經絡診法
經絡辨證是以經絡理論為依據,對患者所反映的癥狀、體征進行綜合分析,以判斷病屬何經,進而確定病因、病性及病機。由于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臟腑絡屬,它可以反映經絡本身及所屬臟腑的病證。如脅肋和少腹部是肝經所過,故兩脅疼痛或少腹痛多與肝經有關。此外,還可以根據證候辨證歸經,如咳嗽、鼻流清涕、胸痛、上肢內側前緣痛等,與肺經有關。
經絡診法是在診察疾病的過程中,通過望診、切按等方法,??砂l現在經絡循行路線上或在經氣聚集的某些穴位上有皮膚形態、色澤的變化或有明顯的結節、條索狀物等陽性反應物或壓痛點,這些都有助于對疾病的診斷。
(2)治療:循經取穴和藥物歸經。
循經取穴:《四總穴歌》說:“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這就是典型的循經取穴方法的具體應用。對臟腑、五官說來,取用頭面、軀干部的經穴是近取法,取用四肢部的經穴是遠取法。循經遠取和遠近配合,在臨床治療中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藥物歸經是指藥物按其主治性能歸入某一經和某幾經,這是在辨證歸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頭痛病中引經藥的應用十分重要,太陽頭痛選用羌活、川芎;陽明頭痛選用葛根、白芷;少陽頭痛選用柴胡;厥陰頭痛選用吳茱萸;少陰頭痛選用細辛;太陰頭痛選用蒼術。04.經絡養生
中醫常說,“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經絡氣血流注若是不順暢,那么身體就會發出疼痛的信號,經絡不通是疾病發生的根本。因此,我們不僅要在治療疾病中注重運用疏通經絡的方法,在養生方面,也要極其重視保持經絡的通暢。比如學習“五禽戲”適當鍛煉經絡,以強健機體,延緩衰老;學習“經絡拍打操”,晨起依照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拍打全身經脈,可令經脈通暢,氣血調達,精神抖擻;用梳子勤梳頭發,疏通按摩頭皮的經絡、穴位,可令頭部的經絡通暢,加速頭皮血液運行,使頭發生長健康,發色烏黑亮澤,發質堅韌、柔順,預防脫發、白發、發質干脆等病癥;當然,還要保持良好的情緒,不生氣,不發火,以達到真正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