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八綱辯證論治
【原文】故曰:補上下者從之,治上下者逆之(1),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2)。故曰:上取下取,內取外取,以求其過(3)。能毒者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4),此之謂也。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5),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6),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補之瀉之,久新同法(7)。帝日:病在中而不實不堅,且聚且散(8),奈何?岐伯曰:悉乎哉問也!無積者,求其藏(9),虛則補之,藥以祛之,食以隨之,行水漬zi之,和其中外,可使畢已(10)。
【講解】
(1)補上下者從之,治上下者逆之。“上下”,指司天在泉之氣,亦即泛指風、火(君火,相火)、濕、燥、寒六氣。“補”,即扶正。 “治”,即祛邪。“從”,即與其本氣之屬性一致。“逆”,即與其本氣之屬性相反。“補上下者從之”,意即風、火、濕、燥、寒六氣偏衰時,在處理上就要針對它本氣的不及予以補充或增強。從自然氣候來說,如果是應熱不熱,就應生火令熱;應寒不寒,就應漬水令寒;應燥不燥,就應吹風令燥;應濕不濕,就應灌水令濕。從人體疾病的治療來說也是一樣,應熱不熱,就要用辛溫扶陽藥物溫中令熱。應寒不寒,就要用寒涼藥物清熱令寒;應燥不燥就要用芳香溫通藥物除濕令燥;應濕不濕,就要用滋潤養陰藥物生津潤燥。“治上下者逆之”,意即風、火、濕、燥、寒六氣偏盛時,在處理上就要針對它本氣的偏盛以清瀉或平抑。從自然氣候來說,如果熱而太甚,就要取水令涼,寒而太甚,就要取火御寒,燥而太甚,就要澆水令濕;濕而太甚,就要風吹火烤。從人體疾病的治療來說也是一樣,寒癥用熱藥,熱癥用涼藥,燥病用潤藥,濕病用燥藥。這就是說,古人從生活經驗中總結出,氣候不及時要補;氣候偏盛時要瀉。并且也就從此演化出治療疾病也按風、火濕、燥、寒來定性,還從而制定出“寒者溫之,熱者涼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治療原則以及“從治”、“逆治”的治療方法。由此可以看出,中醫學中的某些治療原則和治法基本上來自古人的生活實踐。
【串講】 藥性既明,還只是儲備知識,還得經過理,法,方的前提下,才能正確用藥,即所謂“正藥”者。首先要明理,明辨八綱辨證之理。《內經》沒有八綱之名,但有八綱辨證之實,而且辨證得非常仔細。因為是本著天人合一的整體的八綱辨證。只有通過八綱辨證明理,才能確診病位,病性,即病因病機,然后才能確定治療方法,然后才能采取與理,法相對應的方劑和藥物。)
一、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
(2)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所在”,指具體時間或具體位置。“寒熱,即寒和熱,“盛衰”,即實和虛或太過和不及。“調”,即調和或調治。此承上句而言,意即前述之“補上下者從之,治上下者逆之”這一原則,在具體運用時還要進一步加以定位。如寒熱盛衰表現在司天之氣,則重點在調和司天之氣有關的時令,如表現在在泉之氣,則重點又在在泉之氣,如表現在各個間氣時,則重點又在四間氣所屬時令。推而廣之,人體疾病的治療也是如此。 如寒熱盛衰表現在心,則重點治心,寒熱盛衰表現在肝,則重點治肝等等。這些都叫做“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指出:“夫諸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余皆仿此。”所謂“當隨其所得而攻之”的治則與本篇所論“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含義相同。 這些論述正是我們在分析病機中要求進行定位和定性分析的理論基礎和文獻依據之一。
(3)上取下取,內取外取,以求其過。“上取”,王冰認為是吐法。他說:“上取謂以藥制有過之氣也。制而不順,則吐之” 。“下取”,王冰認為是下法。他說:“下取謂以迅疾之藥除下病,攻之不去,則下之” 。“內取”,王冰認為是食療及藥療,他說:“內取,謂食得以藥內之,審其寒熱而調之。”“外取”,王冰認為是外治法,他說:“外取,謂藥熨令所病氣調適也。”我們認為這幾句是承上句而言,仍以從治則來理解為好。“取”,此處作治療解。“上取”,即治上,“下取”,即治下,“內取”,即治內,“外取”,即治外。“過”,即疾病。全句意即上治、下治、內治、外治,總要根據病位所在,有的放矢、病在什么地方就治什么地方,不能濫伐無過。這是對前句“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的進一步闡述。 “以所在”,意即根據所在的臟位,“以”即根據。“寒熱盛衰”即寒熱虛實。根據表里寒熱虛實而調理陰陽,即是“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這樣理解,八綱辨證取義就明顯了。由于運氣學的八綱辨證是以五運六氣來說理的,除了辨六氣陰陽外,更多的是辨五運的虛實,以及六氣司天在泉的虛實。
1、辨虛實的一般用藥原則:上下是指司天在泉所加臨的表里臟位。上下表里臟位辨明了,就得辨虛實。虛則補之,補之以本化的藥食氣味。如厥陰司天在泉氣化不足者,補之以本化的酸溫;少陰司天在泉氣化不足者,補之以本化的苦熱;太陰司天在泉氣化不足者,補之以本化的甘溫;少陽司天在泉氣化不足者,補之以本化的苦熱;陽明司天在泉氣化不足者,補之以本化的辛涼,太陽司天在泉氣化不足者,補之以本化的咸寒。皆是從本化而用藥,故稱“從之”。而實者瀉之,瀉之以對化的藥食氣味。如厥陰司天在泉氣化有余者,瀉之以對化的辛涼;少陰司天在泉氣化有余者,瀉之以對化的咸寒;太陰司天在泉氣化有余者,瀉之以對化的酸溫;少陽司天在泉氣化有余者,瀉之以對化的咸寒;陽明司天在泉氣化有余者,瀉之以對化的苦溫;太陽司天在泉氣化有余者,瀉之以對化的甘熱。皆逆本化而用藥,故稱“逆之”。
2、辨虛實用毒藥原則:上為陽為表,下為陰為里,外為陽為表,內為陰為里,合之即陰陽表里。“取之”即治療,病位在陽則治療陽病,病位在陰則治療陰病,病位在表則治療表病,病位在里則治療里病,即是“上取下取,內取外取”。陰陽表里辨明之后,“以求其過”即必須辨清氣化的太過,屬實者,而有一氣之實,必有另一氣之虛,只有辨清陰陽表里的虛實病性,然后才能采用毒藥治療疾病。凡治療疾病的藥,氣味稟性都有一定偏勝即“毒”。“能”通“耐”,“能毒者”即邪實正氣不虛而能耐受毒藥者。實者瀉之,可以采取氣味厚重的毒藥,如附子,細辛,大黃。正虛邪實者,不勝毒藥之力,用毒藥就得減量,或采取攻補兼施,毒性薄弱之藥法。
3、辨陰陽反作及治療原則, 病氣逆亂,陰陽之氣發生逆反的作用,即“氣反者”。其病機反映是氣化上沖或下陷,如諸逆沖上,皆屬于火,火炎于上,用在下的咸寒沉降治療,水寒上逆心痛者,痛在上,以溫下焦的咸熱歸引治療,皆屬“病在上,取之下”的藥法。若中氣不足,氣短脫肛者,以補中益氣升陷法治之。下利不止,伴惡寒身痛者,以人參敗毒散逆流挽舟治之。皆屬“病在下,取之上”的藥法。病在中州脾胃濕土,腹脹滿疼痛牽引兩脅者,以平調肝脾土木治之,即“病在中,旁取之”。
4、辨寒熱及治療原則:寒熱寓于陰陽表里虛實之中。治熱病用寒藥,恐怕寒性太過傷脾陽,格拒不受藥而吐出,于寒藥中少佐溫性藥,并且乘溫服之,即是“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病用熱藥,恐怕熱性太過傷胃陰,格拒不受藥而吐出,于熱藥中少佐涼性藥,并且放涼服之,即是“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溫病用清涼藥,恐怕清涼不夠,于涼藥中少佐寒性藥,并且放冷服之,即是“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涼病用溫藥,恐怕溫之不夠,于溫藥中少佐熱性藥,并且乘熱服之,即是“治清以溫,熱而行之”。
5、辨虛實及治療法則: 久病多虛,但至虛有盛候,新病多實,但大實有羸狀,所以無論新久之病,都有虛實當辨。虛則補之,補氣,補陽;補血,補陰,按虛證的程度而補之。實則瀉之,消之,削之,吐之,下之,按實證的程度而瀉之。
二、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4)能nai毒者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能”為多音多義詞,此處讀“耐”,義與“耐”同。“能毒者”,即對藥物的耐受性比較強的人。“厚藥”,即作用較強烈的藥物。“勝”,此處與“能”同義。“不勝毒者”,即對藥物的耐受性較差的人。“薄藥”,即作用較緩和的藥物。全句意即在治療中對患者投藥時要注意到患者的體質特點,以及對藥物的耐受能力。對藥物耐受性比較強者,可以給作用較強或毒性較大的藥物,反之,對藥物耐受性比較差者,則給作用較緩和或毒性較小的藥物。這就是說,在治療投藥中必須注意患者特點,要因人而異。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胃厚,色黑,大骨,肉肥者,皆勝毒。其瘦而薄胃者,皆不勝毒。”也就是說,體強者一般對藥物耐受力較強,體弱者一般對藥物耐受力較弱。我們從臨床中也體會到,年老者,久病者,平素體弱者,對藥物耐受力均較差,治療上不宜用重劑劇藥。青壯年患者,新病者,平素體強者,對藥物耐受力均較強,治療上可以用重藥重劑。治療投藥,充分考慮體質差異,因人制宜,這正是中醫診斷治療疾病的寶貴經驗和特點之一,應予繼承和發揚。
(5)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 “氣反者”,指疾病的表現部位與其原發部位相反。疾病的原發部位在上,而疾病反表現在下,例如:病所在肺,但表現為大便秘結或腹瀉或小便不利。疾病原發部位在下,而疾病表現卻在上,例如,病所在大腸,大便不通,但卻表現為嘔吐。這些都叫作“氣反”。由于如此,所以在治療上就要“病在下,取之上”。如前述之肺虛便秘、腹瀉或小便不利,就要用補肺或宣肺的方法來治療,下病上取。“病在上,取之下”,如前述之嘔吐不止,就要用通便的方法來治療;上病下取。“病在中,傍取之”,即病在里,例如,由表癥而引起的噁心、嘔吐、腹瀉,就要用解表的方法來治療,表解而里自和。這就是說對疾病的治療,不但要“上取下取內取外取,以求其過”,“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首先考慮病位所在,而且要進一步分析其病機,孰為原發,孰為繼發,以治病求本。這是中醫辨證論治的關鍵所在。
(6)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這一段經文,是談服藥的方法。服藥的方法一般有四種:一種是涼藥熱服,即原文所謂的“治熱以寒,溫而行之”。句中的“熱”,是指熱癥,“寒”是指寒涼藥物,“溫”是指溫服。一種是熱藥涼服,即原文所謂的“治寒以熱,涼而行之”。句中的“寒”,是指寒癥,“熱”,是指熱藥,“涼”,是指涼服。另一種是涼藥涼服,即原文所謂的“治溫以清,冷而行之”。句中的“溫”,指溫熱癥,“清”,指涼藥,“冷”指冷服。還有一種是熱藥熱服;即原文所謂的“治清以溫,熱而行之”。句中的“清”,指寒癥,“溫”,指溫熱藥,“熱”,指熱服上述這四種服藥方法,歷代注家均從正治反治的道理來解釋,涼藥熱服,熱藥涼服,認為屬于反治范圍涼藥涼服,熱藥熱服,認為屬于正治范圍。
關于正治和反治,以后在《六元正紀大論》和《至真要大論》中均將作較詳細的討論,讀者可以參看后章,此處從略。
(7)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補之瀉之,久新同法 , “消之削之”,指治療上的消法。所謂“消法,即用具有消散或清削作用的藥物及方劑,或其它物理方法的處理以消散積聚,藉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吐之下之”,指治療上的吐法和下法。所謂“吐法”,即用具有催吐作用的藥物或其它物理方法的處理,使患者發生嘔吐,藉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下法”即用具有瀉下作用的藥物內服或外用使患者發生瀉下,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補之瀉之”,指治療上的補法和下法。所謂“補法”,即用具有增強人體功能或補充人體營養物質的藥物或食物,以增強人體體力或補充人體營養藉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久新”,指患病的時間,亦即新病和久病。“久新同法”,即不論疾病新久,上述的消法、吐法、補法、下法都可以用。這也就是說,不論新病久病,本身都有寒熱虛實的不同,因而在治療上就有溫清補瀉等不同的治法。這仍是對前述“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這一治療原則的進一步闡述和補充。
(8)病在中而不實不堅,且聚且散。“中”,指體內。“實”,指有物。“堅”,指堅硬。“聚”,指聚積。“散”,指分散。全句意即人體內臟有病,但是柔軟無物,即使有時可以摸到有物,但是聚散不定,有時摸到,有時又摸不到。原文就此種現象提出問題,要求加以鑒別。
(9)無積者,求其臟。“積”,指聚積,亦即在人體可以摸到實體物,如癥腫物等等。“藏”,指五臟,為腑的對應詞。從陰陽屬性來說,“藏為陰,腑為陽”,“無積者,求其藏”一句,是回答上面所提的問題。上句所提的“不實不堅,且聚且散”,實際上就是摸不到實體性的東西。既然摸不到實體性的東西,那就是“無積”,屬于陰癥,虛證,就不能用前述的消法或下法,而只能用補法來作治療。張介賓注此云:“積者,有形之病。有積在中,則堅實不散矣,今其不實不堅,且聚且散者,無積可知也。無積而病在中者,藏之虛也,故當隨病所在,求其藏而補之。”亦即此義。這也是前述“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這一治療原則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
(10)虛則補之,藥以祛之,食以隨之,行水漬之,和其中外,可使畢已。這是承上句而言。上句言“無積者,求其藏,這里說“虛則補之”意即這種情況屬于虛證,以補為主。但是上句又曾談到“時聚時散”,說明虛中仍然挾實。因此在補虛的基礎上,仍然要“藥以祛之”,亦即在補虛扶正的基礎上要同時祛邪。除了藥物治療以外,還要“食以隨之”;注意到飲食在治療中的積極作用。除藥療、食療以外,還要注意到“行水漬之”,亦即運用水浴等理療方法。“和其中外”指對疾病采取綜合治療措施。這些治療方法雖然都是承上文“無積者,求其藏”這一具體情況而提出的,但實際上指出了“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的具體內容。這就是說,從治療原則上來說,虛者補之,實者瀉之。虛中挾實,補虛為主,輔以祛邪。從治療手段來說,藥療為主,食療次之,輔以理療,進行綜合處理。
【串解】
虛實相兼,則治法當虛實兼顧,即“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病在中”即病在內病在里,若沒有固定的堅積之物,有時聚有時散,這是內臟氣虛而滯,當虛者補之,宜用枳實理中湯補脾理氣,或六君子湯健脾化痰濕。若兼有外感,也可用桂枝理中湯表里兼治,或先治表實,后治里虛。所謂“微虛微實治其實”,可以配合熱水洗澡,漬之以發汗,解表之后再補虛,配合飲食調養,則內外表里雙解,即“和其中外,可使畢矣”。
【本節述評】
本節主要介紹了對疾病的診治原則和方法。在診治原則上強調定性和定位的治療原則,這也就是原文所謂的“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指出了要全面分析病機,以決定治療,這也就是原文所謂的“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指出了治療上要因人而異,這就是原文所謂的“能毒者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還要因病而異,提出了熱藥熱服,涼藥涼服,熱藥涼服,涼藥熱服。在治法上提出了以補法和瀉法為綱的各種治療方法。在具體治療手段上提出了藥療、食療理療等綜合治療施。這些診治原則和方法,基本上是在前述的氣化學說,氣候與物候之間的關系等論述的基礎上演化出來的。這是氣化學說在醫學上的具體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