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要學好書法離不開臨摹古代名家的名貼,這也是學好書法的必經之路。而我們有些書法愛好者,卻認為:臨摹古代名家字帖,不僅單調、乏味,需持之以恒、長年累月的積累,需長年的潛移默化,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并且,若臨摹不得法,往往貌合神離……而且很難一時見效。所以總喜歡尋求一些捷徑,也就是所謂的”創新”,每屆國展中被入選的作品,總有不少人仔細的琢磨其中的”奧妙”,也想盡快地走上這一成功之路。不可否認,也確實有不少人如愿以償!在時下所謂“筆墨當隨時代”,力求所謂“創新”的召感下,有多少人會在臨摹古代名家字帖中下真功夫?因此,幾乎是千人一面的“展覽體”,也被人們稱之為”丑書”的作品,可謂風靡于書壇。
縱觀古今歷代真正的名家之作,幾乎無不是實用、規范與藝術性相結合的典范!從李斯的秦篆,漢隸書的十大名碑,王羲之的《黃庭經》、《樂毅論》,《蘭亭序》,《圣教序》,趙孟頫,董其昌,文征明,啟功等,其書法無不是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典范之作!
也許有有人會問:難道只有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書法作品,就是好書法嗎?但在我的眼光里,這是名副其實的好書法!——當然,不能排除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相對較弱的書法作品。總比那些東倒西歪的所謂”創新”要強不知多少倍……試想: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人們早已按鍵忘字,有多少人即使純實用性的字也能寫得像模像樣?那些所謂的東倒西歪的“”展覽體”,所謂的“創新”,豈不是成了”天書”?若其字用在中、高考上,不言而喻,將會產生何種影響?脫離了實用,而講究所謂純藝術,絕對是不能長久的……
在此,我們不必爭論誰是誰非,讓歷史去驗證,總會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我始終認為: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書法作品將永垂不朽!萬古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