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優秀的歷史影視劇,既想要高收視率,又要符合歷史脈絡,這就需要主創們在具備雄厚的歷史功底上做出一定范圍內的合理改編,滿足歷史愛好者和市場的雙重需求,而不是把本身就有的歷史主線進行意淫式改造。
2015年上映的一部明朝影視劇大火,這就是《女醫明妃傳》,她的成功之處在于兩點:對服飾認真考究后高度還原,對歷史主線、細節把握到位,不足的是過于美化朱祁鎮和抹黑朱祁鈺,以及把海瑞的野史傳說移植到于謙(劇中叫于東陽)身上。
但從整個劇情發展來看,確實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明朝劇,起碼,宦官王振不是和朱祁鎮從小就一起長大的玩伴。
觀看此劇,有一條貫穿全局的暗線引起汪郎的注意,即太后孫氏并非皇帝朱祁鎮的親生母親,是孫氏(還是貴妃的時候)從宮女(被朱瞻基寵幸后懷了龍子)那里抱養的,目的就是為了和當時的皇后胡善詳(劇中的靜慈師太)爭奪后宮之權。
也就是說,這部劇中的朱祁鎮是宮女和朱瞻基所生,只是宮女生下朱祁鎮后就被孫氏給害了,而朱祁鎮被孫氏養大,也成了孫氏和胡善詳爭奪后宮之權的籌碼。
問題就在這里,有人問了,汪郎你前面說歷史劇不能把固有的歷史主線進行意淫式改造,此劇都把朱祁鎮改成不是孫太后親生的了,還不算胡亂改編嗎?
汪郎告訴你還真不算,因為史書中確實有這樣的記載。
宣宗婚,詔選濟寧胡氏為妃,而以孫氏為嬪。宣宗即位,(孫氏)封貴妃……妃亦無子,陰取宮人子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寵益重。胡后上表遜位,請早定國本。妃偽辭曰:“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宣德)三年三月,胡后廢,遂冊(孫氏)為皇后。英宗立,尊為皇太后。---《明史.后妃列傳》
諸公,看清楚了嗎?正史記載,朱祁鎮不是孫氏所生,是宮女生的!當然除了正史之外,還有很多野史、稗官都持這種觀點,可見在當時朱祁鎮的生母身份爭議還是有市場的。
《女醫明妃傳》把這種史書中的小細節挖掘出來作為自己的暗線,汪郎以為,這并不能算是胡亂改編,只是遵循了一條不主流的歷史脈絡,恰恰說明此劇的主創們的歷史功底深厚!
當然,有人認為《明史》是清朝所編,這種“陰取宮人子為己子”的說法不能當真,其實汪郎也對《明史》這條記載表示其實也存疑,因為《明實錄》記載,朱祁鎮的親生母親就是孫氏。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諱祁鎮,宣宗憲天崇道英明神圣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嫡長子,母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八配圣章皇后,以宣德二年丁未十一月十一日生。---《明英宗實錄.卷一》
當然,也有人說《明實錄》是明朝人自己寫的,既然古人有為尊者諱的傳統,那肯定也會把黑寫成白,把“不是”變成“是”。
那么我們可以認真分析,《女醫》這部劇中所采取“孫氏陰取宮人子為己子”的《明史》記載,可信度究竟有多高!
1、皇帝的女人生孩子不是皇帝一個人的事,是天下人的事!男丁,在古代社會是一個家族繁衍生息的保證,也是一個家族力量傳承的象征。不要說是皇族,即使是普通的百姓家庭也是如此,尤其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儒家文化思想下,對男丁的重視更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體現。注意,這里不涉及“重男輕女”的腐朽思想論調,只是在陳述一個歷史事實。對于皇帝而言,兒子的誕生也就意味著國本的鞏固,也就意味著王朝的傳承。故此,朱瞻基的女人生孩子并不是他一個人的事,而是天下人的事。朱瞻基成婚的時間是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一直到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朱祁鎮出生止,十年間,朱瞻基的子嗣只有女兒,沒有兒子。期間,胡善祥生了兩女,即順德公主和永清公主;孫氏生了一女,即常德公主。除此外,朱瞻基再也沒有任何子女的誕生。年近三十的朱瞻基無子,這對于大明朝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
皇帝無子,也就意味著皇位后繼無人,國本不穩,會造成社會動蕩不安,這是大明的文官們最不愿意看到的事,也是他們需要思考的事。
要么等朱瞻基生出兒子,要么從宗室中選一個血統最接近的“祁”字輩子弟作為新君人選,這對于太后張氏來說關系不大,畢竟她和朱高熾還生了另兩個兒子越王朱瞻墉和襄王朱瞻墡,他們的兒子都是張氏的親孫子。
但這對朱瞻基來說,問題就大了,因為一旦從自己的侄子中選擇新君人選,那就意味著皇室傳承發生了轉移,以后歷代大明皇帝就沒有了他的血統。
可見,兒子對于朱瞻基來說,事關國運,事關血統傳承。
何況,明朝宮廷之中設立宮正司,主要處理皇宮之中的宮闈、戒令、謫罪等事物。
如果有宮女被皇帝寵幸,作為掌管宮正司的主事太監,難道還任由該宮女在后宮自生自滅嗎?在嚴格的等級制度下,此宮女的身份立刻由烏鴉變鳳凰,成為皇帝名義上的女人。
如果有幸懷孕,此女無疑還會成為后宮重點保護對象。
畢竟在明朝,科技還沒有發達到可以檢測出女子肚中懷的胎兒是男是女,故而抱著百分之五十的機率,被求子心切的朱瞻基重點保護,這是人性的使然。
由此,孫氏如何有機會接觸被朱瞻基寵幸的宮女?即使是伺候她的宮女,一旦被皇帝寵幸,也會單獨享有自己的獨門獨院,根本沒有機會私自囚養在自己宮中,實施李代桃僵之計。
2、孫氏要實施李代桃僵之計,如何避開朱瞻基、張太后、胡皇后等宮廷之中眾人的耳目?
前文說過,年近三十的朱瞻基還沒有兒子,這對他本人及大明朝來說,都是一個極為危險的信號。
在這種渴望有子的強烈念想下,在皇權制度已經完善的宮廷之中,誰要想通過偷偷懷孕誕下子嗣,無疑是一步登天。
何況宣德初年,孫氏的身份只是皇貴妃,就尊貴而言遠不及太后張氏和皇后胡善祥。
張太后是宣德宮中的大家長,胡皇后是名正言順的六宮之主,孫氏雖然深得朱瞻基寵愛,但在大明朝,她依舊是妾的身份,和正妻身份的胡善祥相比,名份上就已經低人一等了。
而作為婆婆的張太后,對孫氏并不喜歡,相反,她對胡善祥反而更為親近。
故而,在這種背景下,“陰取宮人子為己子”的前提是孫氏沒有懷孕。
那么試問,一個自幼入宮被太后張氏撫養長大的女子,也沒有宮外娘家人助為援手的孫氏,有什么遮天的本領可以假裝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還能絲毫不漏破綻達到奪取后宮之主的目的?
就算孫氏可以瞞過其他人,那她又如何瞞過自己的丈夫朱瞻基?
前文說過,明朝人還無法測試出女子肚中懷的胎兒是男是女。對求子心切的朱瞻基而言,自己寵愛的貴妃孫氏再次懷孕,那么在后宮之中卸下皇權的威嚴,要在自己愛妃的肚皮上聽聽胎音,感受下自己孕育出來的小生命在母親肚子里跳動。
如果朱瞻基真的如此,孫氏該怎么辦?
何況,作為皇宮之中的長者和尊者的太后張氏、皇后胡善祥,無論是孫氏懷孕期間,還是孫氏分娩期間,難道不去孫氏居住的長樂宮探望?
也許有人認為張太后作為婆婆可能不會去,但賢良淑德的胡善祥難道也不會去探望嗎?畢竟朱瞻基的女人懷孕分娩,事關她丈夫的國運和血脈傳承,也事關倫理道德上的禮節。
何況身為皇后,朱瞻基的其他女人懷孕分娩,對她胡善祥而言沒有任何地位上的威脅。
因為名份已定,她就是朱瞻基所有子女的嫡母,這是明朝社會倫理道德中,無論是皇室還是民間都必須恪守的規則!
那么,孫氏又如何避開胡善祥而做到沒有絲毫的紕漏?
拒絕胡善祥的探望?對不起,禮儀上絕對不允許孫氏這么做!古代的妻妾之分,名分大義,遠不是現代電視劇中那樣隨意,更不是現代的我們可以想象的。
假若孫氏依仗朱瞻基的寵愛,真的找借口拒絕胡善祥在她假裝懷孕期間的探望,那么在分娩期又如何做到拒絕人家親臨現場,表達身為皇后帶來的深切關懷?
不要忘了,還有一個太后張氏,她不親臨現場,難道不會派出自己心腹太監來慰問嗎?畢竟對她而言,嫡長孫帶來的誘惑還是高于朱瞻墉和朱瞻墡所生之子,雖然朱瞻基兄弟三人生的都是張太后的孫子,但地位、身份所帶來的感覺就是這樣的奇妙。
退一步說,如果孫氏真的在懷孕、分娩的事情上達到了瞞天過海的目的,那么,她必須精確找到那位被朱瞻基寵幸后就懷孕的宮女,以及擁有一個強大的善后組織。
可惜這些孫氏都不滿足。
宮廷之中的風吹草動都逃不過宮正司的眼睛,而宮正司的管事太監直接聽命于皇權,試問朱瞻基會拿自己的子嗣縱容孫氏嗎?
孫氏于永樂年間入宮,自幼被張太后養在身邊,根本無法培植屬于自己的宮廷勢力。
同時正因為她被張太后養在身邊,換句話說,她其實就是朱瞻基的“童養媳”,即使被朱瞻基升為貴妃,其父孫忠也只是由鴻臚寺序班升為中軍都督府僉事,并沒有得到額外的眷顧。
什么意思?就是說孫氏無法依靠娘家人的力量來完成這招李代桃僵之計,這和漢朝時期外戚勢力介入皇權爭奪無法同日而語,畢竟自朱元璋創立明朝以來,皇權對外戚勢力的限制是十分嚴厲的。
所以,既沒有宮廷勢力,又沒有外戚勢力,一個自幼入宮就被婆婆養大的孫氏,要想施行“陰取宮人子為己子”的計劃,根本是無稽之談。
汪郎說:
當然,還有一個直指人心的問題,孫氏為什么要實行“陰取宮人子為己子”的計劃?目的就在于爭搶皇后之位。
但是宣德元年、二年,孫氏的年紀不過二十七八歲,正值一位女性的最佳生育階段,何況在朱祁鎮出生前,孫氏就已經為朱瞻基誕下常德公主,所以根本不需要去考慮自己無法生育問題。
而且此時的朱瞻基正值壯年,如果她“陰取宮人子為己子”,把宮女和朱瞻基生的兒子當做自己的兒子來哄騙大明朝的皇權、宗室、文臣武將,以及天下百姓,那么萬一日后自己誕下龍子,那置自己的親生兒子于何地?
何況要假裝十月懷胎,近三百個日日夜夜,一旦露了馬腳,不要說覬覦的皇后之位,恐怕整個家族都要被皇權覆滅。
這種賭性,一個自幼長在深宮的女子哪里敢去嘗試?兒子還是親生的好,生命還是很重要的!
那么,張廷玉為何要將這種不可能的事情寫進《明史》中呢?汪郎更愿意相信,是張廷玉對朱瞻基廢除胡善祥皇后之位的控訴,為可憐的胡皇后鳴冤而已!
諸公以為呢?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