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全傳》與施耐庵
作者:余洪森
《水滸傳》原名《江湖豪客傳》,后改名《水滸全傳》,是由中國古代著名作家施耐庵感時政衰敗寄托心意的一部“奇書”。
施耐庵(1296一1370年),又名肇瑞,字彥端,號耐庵,元末明初人,祖籍江蘇興化。他自幼聰明好學,才藝過人,為人仗義。十九歲中秀才,二十八歲中舉人,三十六歲與劉伯溫同榜進士。曾在錢塘江(杭州)做官,因不滿官場黑暗,棄官回鄉。
1353年,泰州人張士誠起義抗元,施耐庵參加了張的軍事活動,成為張士誠幕僚。1354年,張士誠創建大周政權,由于統治集團驕奢懈怠,漸失民心。1357年,張士誠身亡,大周國隨滅。于是,施耐庵便浪跡天涯,漫游河南、山東等地。后在常熟河陽山一帶的任塾師。他與劉伯溫、魯淵、劉亮等交往甚密。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也曾是他的門生。
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定都南京后,施耐庵無意仕途。他回到興化白駒,從此隱居不出。他感時政衰敗,遂作《江湖豪客傳》(水滸傳)以寄托心意,還與弟子羅貫中合著《三遂平妖傳》等小說。
《江湖豪客傳》是以南宋說唱藝人《宋江三十六人贊》的評書為版本,并把民間輾轉流傳后所演變成“梁山好漢一百零八將”的傳奇故事為題材,通過他筆下離奇塑造,把坊間通俗之說“極摹人情世態之岐,備寫悲歡離合之致”,藝術地再現了歷史事實,把北宋末年人民反抗壓迫,英勇斗爭的悲壯畫卷,描述得淋漓盡致。不論是整體還是細節,俱言成“真實”。其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以林沖、魯智深、李逵、武松、三阮兄弟等一大批梁山好漢的官迫民反、劫富濟貧和“忠義”“替天行道”的光輝形象,使得全傳所描述的農民起義成為了“客觀真理”,并把起義失敗的內在原因歸納為“忠義”和“替天行道”。魯迅先生看過《水滸傳》指出:“一部《水許》說得很分明,因為不反對天子,所以大軍一到,便受招安去替天行道打強盜去?!?/span>
這里所說的強盜,便是南方農民起義的方臘。按《水滸全傳》描述,宋江被授先鋒使臣率梁山好漢征剿方臘完勝班師回朝的時間是宣和五年(1123)。然事實與滅方臘結局,并非施耐庵描述的那樣。究竟是源于作者無知,還是他有意為之,唯還原歷史真相,方知真偽。
據歷史學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史學會副會長龔書鐸與中華書局近代史編輯室主任劉德麟合著的《中國歷史系列(宋)》中關于方臘起義的消亡和時間卻有另一說。
另據史料載,宣和二年(1120)十月,在徽宗皇帝設立的蘇州“應奉局”頻繁光顧的睦州青溪(浙江淳安縣),世代傳習明教的方臘不堪忍受官吏勒索,借宗教名義,發動了農民暴動。旬日間聚眾十余萬,幾月之內,方臘起義軍席卷東南地區,憤怒的起義民眾處死了所有落入己手的官吏。這對徽宗皇帝看來,無異于破壞了他兩件未竟夢想,是哪兩件呢?一是完成收復燕云十六州;二是為自己修筑美輪美奐的皇家園林“艮岳”計劃。
宣和三年(1121)夏,這個破壞徽宗皇帝宏圖大計和享樂追求的方臘,無疑成了皇帝的心腹大患。他將原本準備討伐遼國,由童貫率領的十幾萬大軍遣到江南?;鹿賹④娡灣梅脚D立足未穩,集中宋軍優勢兵力進攻義軍控制地區,在各地的“勤王”地主武裝配合下,把方臘迫回青溪老巢。由于群山峻嶺和險關要道的阻擋,宋軍屢次進攻都無功而返。童貫采用招撫手段,引誘起義軍中的意志不堅定者,在叛徒的帶領下,宋軍一舉攻克山寨,生擒方臘,押京凌遲處死。
從鎮壓方臘時間看,施耐庵顯然滯后了三年,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方臘起義的失敗和剪滅,與宋江及一百零八將的征剿是一點都沾不到邊的事。
有史料記載,就在方臘起義前后,宋江的起義也活躍于山東、河北、準南一帶。宋江打出“劫富濟貧”旗號,所到之處,誅殺貪官惡霸,將他們的財產分給貧苦百姓,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宋江起義軍雖人數不多,但打起仗來,卻異常勇猛,且都屢次以小勝多擊敗宋軍。又由于轉戰各地,對宋庭構成威協。
宣和三年(1121)夏,方臘起義被童貫督師徹底鎮壓后,童貫便率十余萬大軍移師北上。經過將近一個月的艱難對決和圍剿,宋江起義軍無法抵敵被迫投降。自此南北兩患化險為夷,宣告了動搖大宋江山社稷的農民起義的徹底失敗。
歷史上,由宦官升為檢校太尉,并一躍成為北宋王朝主持軍事的最高長官的童貫,他幾次率宋軍與金國結盟滅遼,可戰力低下的宋軍根本不是遼人對手,童貫兩次攻燕京無功而返。而施耐庵卻把不敵于宋軍的宋江起義軍,描寫為受招安后,能奉詔破大遼,且不損一員大將,而令人詫異。大宋百余年不敵西遼,還歲給貨幣50萬貫是不爭事實,就憑宋江一支草莽英雄隊伍且不損一員戰將,能讓縱橫數百年之久的西遼降服,不能不說是荒誕離奇之極。再說有此威武之師,竟然與沒有作戰經驗的方臘農民起義軍給耗損了三分之二大將,不能不說是施耐庵的敗筆。
換言之,宋江既沒有奉詔破大遼之豐功,更沒有南下剿方臘之偉績,有的只是那段“劫富濟貧”讓勞苦民眾傳頌的《宋江三十六人贊》和由此演變成“梁山好漢一百零八將”的神奇傳說。
《水滸全傳》固然是部好書,好在它貫穿始終,把平民色彩的英雄主義精神描寫得淋漓盡致,對作品中人物塑造得無比逼真,以致于產生錯覺,讓其藝術形象替代了本真原人,為世人所認“真”,所喜愛。但要真正洞察其歷史真相,點評其千古迷津。盡管它是鴻篇巨制或是有品位的讀物,可以肯定的是,都不是一部正史。
作者余洪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