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苦難出作家,憤怒出詩人。這話一定是說的路遙。
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自問世以來,便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不少人更是在讀完《平凡的世界》后,從書中看到了希望,并最終改變了命運。
比如,地產大王潘石屹在接受采訪時,曾說在他人生低谷時,每當他覺得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他就會把《平凡的世界》拿出來讀一讀。那本書前前后后被他讀過7遍。
那么,路遙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苦難人生呢?
一、被父母“扔掉”的孩子。
1949年12月2日,天氣陰沉,雖沒有飄雪,但風刮得跟羊鞭子似的,抽得人加快腳步往家趕。這天路遙出生在了陜西省榆林市清澗縣王家堡村的一戶農家的土坑上。
路遙是家里的長子,他的出世給父母帶來了極大的安慰。因此父母雖然貧窮,卻竭盡所能養育著他。
可惜好景不長,隨著弟弟和妹妹們相繼出世,一家9口人全靠個子不過1米5的父親養活。本就貧困的家境雪上加霜,盡管父親和母親拼死累活,但地里刨來的食物,并不足養活一大家人。
無奈之下,父親和母親商量后,決定把才7歲的路遙過繼給住在延川縣農村的大伯。
路遙離開家的那天,已是深秋,天氣里透著一陣又一陣的寒意。
一大早,母親便特意給他換上了一雙新買的布鞋,又把他最好的衣服給他換上。隨后,把一碗熱氣騰騰臥了雞蛋的面疙瘩湯端給了他。
母親終究還是疼愛路遙。但由于家境太過窘困,為了能讓所生的孩子們都能活下來,她又不得不做出狠心的決定。
吃罷早飯,路遙便跟著爹沿著崎嶇的山路往延川縣方向走去。
在路上,爹握著路遙的手說:“再翻兩個山頭,就到延川縣的邊界了。到了大伯家,你就在他家多耍些時候。”
路遙雖然年紀不大,但貧困的生活卻讓他比同齡的孩子要早熟得多,他本就不是個話多的孩子,在聽了父親的話后,他默默地流下了兩行清淚。
他心里清楚,他這一去,是給大伯當兒子去的。這消息父母雖然沒有透露給他,但他卻早就偷聽到了父母的談話。他惶恐,他覺得父母不要他了。但他的目光觸摸到父親絕望又無奈的眼神時,卻又趕緊低下頭去,輕輕地嗯了一聲。淚眼模糊中,他看到眼淚順著眼角滑下來,砸到了山路上,濺起了一層薄薄的霧。
新買的鞋子沒有舊鞋子合腳,走了一天后,路遙的腳就磨出了血泡。他強忍著不喊疼,但他奇怪的走姿讓父親生了疑,這才發現他腳上的血泡已經磨破了。于是,父親便給他找來一雙破草鞋,讓他穿上,這才緩解了走路的疼痛。
二、與養父的抗爭。
大伯叫王玉德,曾經生過3個孩子但都夭折了。
那一輩人始終覺得必須“養兒防老”,王玉德也深為無子送終而苦。于是他找到了路遙的父親,希望能從他養育的7個孩子中挑一個做養子。
王玉德也是貧困的農民,他選中路遙,完全是因為路遙是7個孩子中的老大。在他看來,路遙可以算個小勞力,不僅能幫忙干農活,而且將來還能給自己捧哭喪棒。
就這樣,路遙開始了并不比原生家庭富裕的新生活。
寄人籬下的生活,很快就讓路遙明白了他的角色。他非常勤勞,而且處處表現得十分乖巧懂事。但他處處又顯得特別“精”,因此他的養母很喜歡他,并且在養母的努力下,路遙還得到了讀書的機會。
路遙深知機會來之不易,他在讀小學的時候非常刻苦,再加上他的確有著幾分聰明,因此他小學的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
1963年,路遙憑著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延川縣的重點中學。當學校敲鑼打鼓把喜報送到家里后,王玉德卻再也不肯出錢讓他繼續讀書了。
不甘心一輩子做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路遙便只能在暑假里反復給養父做思想工作。他渴望能繼續讀書,他深知對于窮人家的孩子來說,也只有讀書這條出路了。
王玉德雖然是個字不識一斗的農民,卻也懂得講道理。
路遙說:“知識改變命運。”
王玉德就說:“窮不供書,富不教學,吃飯穿衣看家當。”
精明的王玉德認為,讀書有個屁用,還不是得結婚生子。與其把錢和時間花在讀書上,還不如早些回來受苦。到時再修院窯洞,再早早給路遙娶個婆姨,他這個養父也就盡到了責任。
所以,不管路遙怎么和王玉德提讀書的事,王玉德也不和他爭,也不和他吵,只是三言兩語把話岔開。
等到開學的時候,王玉德才以不容商量的語氣,直接告訴路遙:“這學堅決不準上,任天王老子來說也沒有用。”并且遞給他一把鐮刀,要他去山里割些柴草回來。
路遙默默地接過了鐮刀。但出門后,他就把鐮刀給扔到溝里去了,他懷著最后一線希望找到了村里的干部。在村干部的幫助下,他這才交上了學費。
三、最好的學校,最窮的學生。
盡管在村干部的說服下,王玉德勉強同意讓路遙去讀書。但好說歹說,王玉德只肯每月供應他25斤糧食作為他每個月的口糧。
此時的路遙正是長身體的時候,25斤糧食完全是沒有辦法撐到月底的,更不要說到食堂去打菜吃了。
在延川中學讀書的時候,路遙成了學校里最窮的學生。他穿得最破,又經常食不果腹,夜里更是因為饑餓而整宿睡不著。
于是,餓得眼冒金星的路遙一天到晚總在野外游蕩。野外的野果子和地里被生產隊漏下的一個指頭般粗的蘿卜,都讓他兩眼發光。有時候什么吃的都找不到,他就像牛一樣,把地里的野菜扯出來放到嘴里嚼。連野菜都沒有吃的時候,他就趴在河溝里喝水。把肚子里灌滿水后,他以為就不餓了。
如果說饑餓還能讓路遙自我克服,但是窮,卻讓他成了誰都可以取笑的對象。
比如他走在路上,無端就被同學拉到了人堆里,然后告訴他,他的褲子破得實在太厲害了。于是在一陣哄笑聲中,他踉蹌著奪路而逃。
幾年高中讀下來,路遙的成績并不算差。但他不幸的是,他碰上了取消高考的政策。于是,那些家庭條件好的同學,便成了他羨慕的對象。而沒有任何關系的他,只能老老實實從哪里來,再回到哪里去。
四、卑躬屈膝的愛情。
回到農村,意氣消沉的路遙對前途再次陷入了迷茫。好在他有文化,又能干,所以到1968年的時候,他便以群眾代表的身份,進入了延川縣革命委員會擔任副主任的職務。
1969年,路遙因工作需要,回到了廣闊的農村。也就是在那時,他遇到了北京知青林虹。
由于工作關系,林虹和路遙多有接觸。林虹美麗的模樣和優雅的氣質深深地吸引了路遙,而路遙的才華也讓林虹折服,于是兩人開始了一段浪漫的戀情。
1970年,國家開始向知青招工,這讓許多想回城的知青激動不已。但是招工的條件卻非常苛刻,而且手續繁雜。因此,許多知青依然只能繼續呆在農村受苦,這其中就包括林虹。
相較于林虹,路遙則幸運得多。第一批招工指標下來后,縣里便把指標給了他一個,要他去銅川一家軍工廠當工人。對于一心想要改變命運的路遙來說,這正是他夢寐以求的機會。可是當他看到林虹淚眼汪汪時,卻改變主意,把指標讓給了林虹。
林虹笑著走了,路遙卻因政治問題被停職審查了。
就在此時,路遙收到了林虹的絕交信,以及當初他送給林虹的提花被子。
被女友拋棄后,痛苦萬分的路遙決定跳河自殺。
但走到了河邊,他看著水里的月亮,他想起了他要改變命運的初衷,于是他又改變了主意。
五、林達的出現。
在路遙失戀的那段時期,他曾找到林虹的好朋友林達,并請林達到林虹所在的廠里去當面勸說林虹。只是林達去后,卻發現林虹已經和一個軍干部談起了戀愛,所以她什么也沒有說就回來了。
林達的善良,給路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實,當時關心路遙的,除了林達,還有他的好朋友曹國溪。曹國溪勸路遙,農村人還得找農村媳婦,別高攀城里姑娘。再說,農村姑娘賢惠溫順也不丑,怎么就不合適了?
路遙不滿意,哼了一聲,說那樣我就一輩子就只能爛在農村里了。
不久后,上面又恢復了路遙的工作。由于他當時已經在進行文學創作,所以就把他調到了縣文化館文藝宣傳隊工作。
林達在縣委宣傳部工作。路遙上班后,為了表示謝意,去找過她幾次。后來隨著交往,兩人漸漸了解了對方,并彼此萌生了愛意。
1973年,國家恢復了一次高考,路遙歡天喜地地報名參加了高考,并且考上了延安大學。但林達卻沒有參加高考,因而繼續留在縣宣傳部工作。
路遙考上大學,讓林達非常高興,于是路遙上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都由她來承擔。甚至就連路遙的生活用品等,也都是她一一買好給送過去。
1976年,路遙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陜西省作家協會主辦的《延河》做編輯工作。自此,路遙終于成了城里人。
1978年,歷經6年戀愛,路遙和林達有情人終成眷屬。
六、文學創作大獲成功。
婚后,由于林達承擔了家里一應事務,路遙得以安心創作。在這之后,路遙不斷在國家刊物上發表中短篇小說。1980年,路遙獲得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而他也因此在陜西文壇上站住了腳。
這之后,路遙才思泉涌,寫出了轟動一時的《人生》《在困難的日子里》等頗具影響力的小說,同時他還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
此時,路遙已經成了中國文壇上不可小覷的作家。他為了創作,經常到外地去體驗生活和采風,對妻女更是不聞不問。
正是路遙對家庭的冷漠,讓承擔起家庭重擔的林達不堪重負,最終耗光了兩人曾經的感情,剩下的便只有不斷的爭吵和失望。
1988年,路遙耗費了5年光陰,終于寫就了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而他也在寫作完畢后,累病在了醫院。
《平凡的世界》一經出版,便在全國引起了轟動。1991年,路遙更是憑這部小說,獲得了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七、離婚并去世。
就在路遙獲得巨大成功的同時,一直默默承擔著家庭事務的林達,向路遙提出了離婚。當時路遙已經病入膏肓,盡管他對林達在情感上頗為不舍,但是他尊重林達,在臨終之前,還是在離婚協議上簽下了他的名字。
1992年11月,就在和林達離婚不久,路遙的病情惡化,最終因醫治無效去世。
路遙這一生,窮和饑餓是刻在骨子里的痛苦。而他在文學創作上的辛苦,我們也許知之甚少。但在他還未取得文學成績前,他的創作之路一定也經歷了漫長的孤立無助煎熬。畢竟窮和饑餓都還可以得到別人的幫助,唯有文學創作,是任何人也幫不了的。那種漫長而孤立無助的過程,一定非常煎熬,但路遙很堅強地挺過來了,并且還獲得了成功。只是他為此不僅失去了婚姻,還付出了健康的代價,正是如此,才讓路遙的人生顯得無比悲苦,形如文學路上的苦行僧。
(參考資料:《路遙傳》《路遙新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