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炙附子7.5g,白術25g,茯苓25g,白芍15g,生黃芪25g,五加皮25g,細辛5g,桂枝7.5g,五味子10g,甘草10g,生姜15g。
【名醫簡介】查玉明,男,生于1918年,遼寧省新民縣人。查氏幼承家傳,1934年從師名醫楊耀泰先生,后于遼寧中醫進修學校深造。遼寧省中醫藥研究院教授,從事中醫臨床六十余年。在學術上融東垣、丹溪之所長,承清任之啟迪,法葉、吳之緩圖收功,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在臨床辨證施治過程中,提出了很多具有獨到之處的見解,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立多首行之有效的驗方。如治療神經官能癥、不寐證之明志湯;慢性心衰之溫腎救心湯;神經系統病之熄風湯;前列腺肥大、尿閉之升舉宣導通閉湯等,臨床應用,屢用屢效。
在疾病的辨證施治過程中,尤其重視氣、陰與瘀血的作用。查氏認為,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源泉;陰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瘀血乃疾病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病理產物,又為致病因素。這三者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糖尿病的辨治中專立氣陰兩虛證、瘀血阻絡證,在冠心病的治療中特設氣陰兩虛證、血瘀痹阻心脈證,充分體現了查氏重視氣、陰與瘀血的學術思想。
查氏擅治糖尿病,有十分豐富的經驗及獨到的見解。打破陳規,獨出心裁,將糖尿病總結歸納為五個證候群、四個兼證。五個證候群是:燥熱證、濕郁證、陰陽虛衰證、瘀阻脈絡證、氣陰兩虛證。還將消渴之病變機理歸納為:肝腎陰虛系其本,肺胃燥熱謂其標,濕熱濕寒為其化,氣陰兩虛乃其常,瘀濁阻絡是其變,火濕濁瘀曰其因,陰陽衰竭終其果。治療上,宗法有三:補脾益氣、佐以養陰,健脾化濕,益氣化濕、佐以養陰。還認為臨床不可忽視由濕郁導致的消渴,治消渴勿忘化濕。
對于病毒性心肌炎上,查氏根據“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之理,指導本病論治。查氏認為本病多由外感時邪而誘發,由表及里,熱耗營陰,毒熱內陷,或伏邪內發,心肌受損,肺心同病,是其病變規律。治療則按毒熱內蘊、氣陰兩虛、氣血虧損三型證治。
查氏認為冠心病雖然病變在心,但與其他四臟功能密切相關,強調以“五臟一體”認識冠心病。將冠心病之發病機理總結為:根源在腎(陰陽失調);代謝在脾(濁脂內積);變動在肝(氣機阻滯);氣本在肺(氣血關系);歸宿在心(病位在心、病變在血脈)。
針對慢性心衰,則認為病乃正虛邪實、心肺兩損,精氣被奪之心陽衰竭重證。立法重在溫陽益氣、化濕利水。以溫腎陽、益心氣之法為立法之旨,重在溫補,常以真武湯化裁。
在治療皮肌炎上,查氏總結立法五則:溫陽益氣、扶正起衰,驅逐寒邪、溫通經絡,益氣血、復化源,清熱化濕、消腫解毒,養血潤燥、化瘀通絡。
其余,查氏在高脂血癥、肝硬化腹水、慢性腎炎等病癥上,也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
【炙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子根的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須根及泥沙,習稱“泥附子”,經鹽漬、水漂、煮、炒等法炮制后降低毒性,稱“制附子”。【性味與歸經】辛、甘,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功能與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用于亡陽虛脫,肢冷脈微,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濕痹痛。【注意】孕婦禁用。不宜與半夏、瓜蔞、天花粉、貝母、白蘞、白芨同用。
【白術】別名:于術、冬術、浙術、種術。為菊科植物白術的干燥根莖。冬季下部葉枯黃、上部葉變脆時采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曬干,再除去須根。【歸經】歸脾、胃經。【性味】苦、甘,溫。【功能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土白術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虛食少,泄瀉便溏,胎動不安。
【茯苓】別名:茯苓個、茯苓皮、茯苓塊、赤茯苓、白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后,攤開晾至表面干燥,再“發汗”,反復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陰干,稱為“茯苓個”;或將鮮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陰干,分別稱為“茯苓皮”及“茯苓塊”。【性味與歸經】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功效與主治】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于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白芍】別名:芍藥。為毛茛科植物芍藥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凈,除去頭尾及細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曬干。【性味與歸經】苦、酸,微寒。歸肝、脾經。【功效主治】平肝止痛,養血調經,斂陰止汗。用于頭痛眩暈,脅痛,腹痛,四肢攣痛,血虛萎黃,月經不調,自汗,盜汗。【注意】不宜與藜蘆同用。
【黃芪】別名:綿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根頭,曬干。【性味歸經】甘,溫。歸肺、脾經。【功效主治】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
【細辛】別名:華細辛、盆草細辛、綠須姜、獨葉草、玉香絲、金盆草。為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 、漢城細辛或華細辛的干燥全草。前二種習稱“遼細辛”。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去泥沙,陰干。【歸經】歸心、肺、腎經。【性味】辛,溫。【功能主治】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溫肺化飲。用于風寒感冒,頭痛,牙痛,鼻塞鼻淵,風濕痹痛,痰飲喘咳。【注意】不宜與藜蘆同用。
【桂枝】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歸經】歸心、肺、膀胱經。【性味】辛、甘,溫。【功能主治】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沖降氣。用于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痹痛,痰飲,水腫,心悸,奔豚。
【五味子】別名:北五味子、遼五味子。為木蘭科植物五味子或華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實。前者習稱“北五味子”,后者習稱“南五味子”。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摘,曬干或蒸后曬干,除去果梗及雜質。【歸經】歸肺,心、腎經。【性味】酸、甘,溫。【功能主治】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用于久嗽虛喘,夢遺滑精,遺尿尿頻,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短氣脈虛,內熱消渴,心悸失眠。
【甘草】別名:甜草根、紅甘草、粉甘草、烏拉爾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脹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曬干。【性味與歸經】甘,平。歸心、肺、脾、胃經。【功效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注意】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生姜】別名:姜。為姜科植物姜的新鮮根莖。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歸經】歸肺、脾、胃經。【性味】辛,微溫。【功能與主治】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用于風寒感冒,胃寒嘔吐,寒痰咳嗽。
【五加皮】別名:南五加皮、刺五加、刺五甲。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的干燥根皮。夏、秋二季采挖根部,洗凈,剝取根皮,曬干。【歸經】歸肝、腎經。【性味】辛、苦,溫。【功能與主治】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用于風濕痹痛,筋骨痿軟,小兒行遲,體虛乏力,水腫,腳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