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有關五苓散的論述條文有:
第72條: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73條: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第74條: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第141條: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
第156條: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第244條: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第386條: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31條也提到: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抹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的組成:豬苓,白術,茯苓各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桂枝半兩
五苓散的服法:以上五味為細末,白飲和服3克,多飲暖水,汗出愈。現代多作煎劑,但水逆證仍以散劑為佳。
醫案分享:
患者男,53歲,自由職業者
病史:近三年來工作繁忙,壓力大,精神緊張,脾氣急躁,逐漸出現小便不利,先后至多家醫院診治,診為慢性前列腺炎,服中西藥多年,病情反復未愈,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遂由熟人介紹來診。
一診:反復尿不盡3年,夜尿3-4次,量多,滴白,脾氣急躁,伴有胸悶不暢,少腹脹悶,納寐可,舌淡紅苔白稍膩,脈弦數。辨為少陽夾飲,法宜疏肝解郁,化氣利飲,以五苓散合小柴胡湯加減主之。
處方:豬苓10g,茯苓10g,桂枝10g,澤瀉20g,蒼術15g,柴胡10g,黃芩10g,法半夏10g,薏苡仁30g
7劑,水煎服,并囑其戒酒,忌辛辣、生冷之品。
二診:尿不盡減輕,夜尿減少,約1-2次,已無滴白,無胸悶不暢及少腹脹悶,納寐可,舌淡紅苔薄白不膩,脈弦。
處方:上方去黃芩,加赤芍15g,枳實10g,甘草5g。
14劑,煎服法同前。隨訪半月后愈。
按:本例病案的病機則是肝郁氣滯日久,水濕內停,導致陽氣郁遏;水濕本為陰邪,日久必會傷及陽氣,最終導致三焦氣化失司,則見小便不利,夜尿增多、滴白;肝郁氣滯則見胸悶不暢、少腹脹滿;舌淡紅苔白稍膩,脈弦數則為肝郁夾飲之象。二診方有四逆散之意,解郁遏之陽氣,疏不暢之氣機,以柴胡啟達陽氣,芍藥養陰散瘀,調節肝脾,脾土木和而氣機流暢,柴枳同用,一升一降,清濁分行;甘草調和諸藥。兩方合用共奏氣暢則飲化之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