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老師都是吃開口飯的,語文老師尤其如此。可是很多語文老師自己的朗讀功夫就比較差,不信,請看最近幾年由國家語委語用司主辦的“中華頌·經典誦讀”活動中嶄露頭角朗誦人才語文學科教師的,很少!語文教師讀書不出聲是常態現象,這當然跟現代文明社會的提倡有關——尊重他人,靜默讀書;可是,我們都知道我國的古人讀書很多時候是一定要發出聲音的。我們的漢字其實也要求它的讀者發出聲音的,漢字本身就有韻律:平上去入四聲就很容易讓人連說帶唱的發出聲音來。這樣看來,一個好的語文教師是一定要好好學習朗讀的。
教師不會朗讀,學生也就難以得到指教,這是我們當下語文教學的一個軟肋!
我想談的不是教師的朗讀水平問題,還是想談:學生的朗讀如何指導的問題,也就是語文的課堂朗讀教學問題。
我非常同意余映潮老師的看法:朗讀一定要靠教師指導;朗讀是讓學生認知文字、感受聲律、體味詞句、領會情感、品味情境、發展語感的充滿情致的語文實踐活動。余老師這段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強調在語文的朗讀教學中,教師指導的重要性:“一定要”;第二層是揭示了朗讀對于學生語文能力發展的多方位的作用:朗讀,可以讓學生學會認字釋詞,可以有其他多種作用。
常看到語文教師的教案上“一讀,感知課文。......二讀,感受人物(或其他)......三讀,感受音律美(等等)”,也常常在語文課堂上聽老師按照“一讀二讀”來推進課堂流程,其實這些表達、這些構思都是語文朗讀教學范疇的東西。有些老師讓學生讀一遍,問“他讀得怎么樣?應該怎么讀?你試著讀一讀。(問其他人)他讀得是不是比剛才那同學好點?”這樣一二三地追問,看起來課堂很熱鬧,他似乎也在教學生朗讀,實則不然,這種語文教學純粹是一種表演。
好的朗讀教學,第一要任務明確:每次指導學生讀書,要完成一個教學任務——或認讀,或感知節奏與韻律,或領會情感、或品味意境,不能“一讀了之”,要讓學生緊扣文本,用他的聲音讀出作者的感情來、意味來。比如余映潮老師教學生讀《夸父逐日》,他要求學生第一次“讀”:讀出分號、句號來,這實際就是讓學生初讀感知;他要求學生第二次“讀”:讀出夸父的雄壯與悲壯來,實際就是讓學生領會情感。學生通過這樣的讀,自我修煉,得到收獲。這樣的讀,才是有效地“讀”。
好的朗讀教學,第二要范讀準確。有些教師自己讀不好,就利用錄音磁帶來帶領學生讀書。磁帶固然好,可是那是別人對這些文本文字的領悟,不是你作為教師的個性解讀,不一定能融入你的情感、不一定能打動學生!況且,有些朗讀者也有朗讀上的錯誤被錄進了磁帶。所以,哪怕你用自己那濃重的方言來讀一讀課文,帶給學生的感受一定是鮮活的。
好的朗讀教學,第三要學有成效。再好的朗讀教學,關鍵是要學生會用。教師總結一些規律性的常識教給學生,學生根據教師的歸納自我練習、自我修煉,達到品出意境、發展語感的境界方可。這里,要強調教師的教——教給方法性知識,即一般規律的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