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例簡述]
這是
步驟一:
①導入。②板書課題:答 記者 問 ③同學們看課文,說說“答記者問”應該怎樣問,怎樣答。
步驟二:
①讀課文,②理解課文中有七問七答,③從課文的七問七答中理解到“答記者問”應有中心話題。④學生分組分段承包課文,理解課文的內容。
步驟三:
學生進行語言表達的實踐,對老師進行采訪:
①請問老師,你是什么地方的人,現在在哪里工作?
②您可以告訴我們嗎,您當時為什么要選擇教師這一職業?
③您在工作中,是喜歡好學生,還是喜歡差學生?
④
⑤不少家長也反對我們看課外書籍,認為看課外書籍是浪費時間,您認為是這樣嗎?
⑥老師,您除了教書外,還有什么其它愛好?
(教師對學生的采訪作精彩的回答,課堂上時起掌聲。)
步驟四:
學生整理對老師的采訪,寫成“答記者問”并在課堂上交流。
[評 析]
此教例內容單純,角度新穎,形式活潑,省時高效,具有較為明顯的優點。教師在設計這個教例時顯得特別勇敢。
面對一篇“沒有嚼頭”的課文,教師決定的是:讓學生學習“采訪”,讓學生參與語言實際運用的訓練。
此時課堂上的同學們儼然成了小記者,他們要問老師了,他們要過一把“問”的癮。
這是何等的讓學生興奮的事!原來幾乎所有的課
老師大膽地全方位地開放地將學生的思維引向自由的空間,引導他們放膽地想,放膽地問,讓同學們最大限度地參與、投入。
于是:
課堂教學氣氛和諧、活躍,程式化的呆板的講析教學在這里完全改變了模樣。
生動活潑的聽說讀寫的活動讓同學們興趣盎然。
師與生在課堂上成了相互溝通思想與情感的朋友。但我們不能不想到:
《答記者問》,對很多老師來講,是一篇“不好對付”的課文,在實際的教學中,它時常像一個被遺棄的孩子,在課本的角落中躺著。
為什么有的老師又能如此優秀地處理好這一課的教學呢?
這里面恐怕有一個教學智慧的問題。
教師的教學智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教學設計、宏觀構想的水平,一個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調控、應對、引導、撩撥、激勵的微觀操作水平,一是豐富的學識、廣博的見聞在課堂上恰到好處的運用。
試問,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