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的社會性與個性
文/王沖
首先需要闡明的是,我們這里所說的社會,并非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由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所構成的社會形態。而是指由共同的客觀條件而聯系起來的人類群體之間的相互關系所呈現出來的社會形態。
我們已經知道,概念和邏輯分別是理論的基本要素。那么,人們是通過什么具體的途徑來進行相應的邏輯思維活動的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通過一系列的相關概念在人類的頭腦所進行著的。那么概念又是在什么基礎上形成的呢?我們都知道,概念是在語言的基礎上形成的。語言不但是人們之間相互交際的工具,它同時也是我們進行相關思維活動的唯一工具。我們無法想象,我們如果離開了語言,將如何進行相應的思維活動。而人類語言產生和存在的唯一基礎,就是人類的社會性。無論人類的語言是在其實踐活動過程中產生的,還是在勞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如果一個永恒孤立的人,是絕不會產生和應用任何一種語言的。語言只能在由共同的客觀條件而聯系起來的人類群體當中,通過其相應的社會實踐或勞動過程中所產生和應用的。因此,人類的社會性無疑是其語言的根本屬性之一。
任何一種理論,無論是廣義性還是狹義性理論,它首先是在人類語言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概念,從而才能去運用相關的概念來進行相應的邏輯思維活動。所以,理論從孕育到產生那一天起,就會不可避免地刻上了社會屬性的痕跡。其次,任何一種理論,它總是要以某種形式表現出來。或者是出版發表,或者是演講,或者是以文字、圖像以及聲音等符號形式,去與其他人們進行交流。所以,理論同語言一樣,絕不可能在某一個永恒孤立的人當中產生和應用。理論,它只能是在由共同的客觀條件而聯系起來的人類群體,在其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的產物。因此,由于人類語言的社會屬性,它將直接導致了理論的社會屬性。
由地域以及氏族之類的客觀條件而相互聯系起來的人類社會群體,往往都會孕育相應的廣義性理論。人們通常將這種廣義性理論稱為神話以及宗教等等。即使是由某種政治或經濟因素而聯系起來的人類社會群體,諸如跨國企業公司、形形色色的政黨等等。無不同樣地會孕育和產生出相應的廣義性理論。通常,人們將這種廣義性理論稱為企業文化、政黨綱領等等。此類性質的廣義性理論,無不都是具有其相應的社會屬性的。
不但廣義性理論具有明顯的社會屬性,狹義性理論也同樣具有其相應的社會屬性的理論特征。我們知道,狹義性理論是隨著人類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而隨著理論演化的進程不斷變化而逐漸分解演化的產物。它是人們對于某一類客觀事物運動進一步深化了的理性認識而形成的知識系統。因而,狹義性理論,雖然是并非是普遍地存在于人們頭腦之中的。但是,它們同廣義性理論一樣,都是因語言的根本屬性而決定了其相應的社會屬性。
無論是廣義性理論還是狹義性理論,雖然均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其社會屬性。但是,理論畢竟是人們在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通過思維活動過程而產生的結果。因而使理論具有社會屬性的同時,也會具有相應的個性。因為無論何種理論,它總是由某個具體的人或幾個人,通過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和思維活動而產生的。即使牛頓沒有完成引力理論,那么也總會有什么頓的人來完成這個引力理論的。因此,無論是廣義性還是狹義性理論,它們都是同時具有社會性和個性的。
理論的社會性與個性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即不能分離而又相互依存、滲透和轉化著的關系。我們即不能離開理論的個性而將其社會性絕對化。同時也不能離開理論的社會性而將其個性絕對化。雙方都不能離開對方而獨立存在。理論的社會性與個性之間,往往存在著十分復雜的,相互滲透、相互交織著的關系。在某種條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某種以個性方式表現出來的理論,必然會具有某種社會性。而某種社會性理論,往往也會必然呈現出一定的個性的因素。甚至我們會發現,在絕大多數的理論中,都會呈現出社會性與個性共存的現象。
理論的社會性與個性,它只是理論的二個基本屬性。這二個屬性,往往它并不能決定其理論的正確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