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是時候追一波熱點了,《軍事聯盟》細節做得用心,劇情需要的相應改動更顯精心,但還是該給他一個說法,司馬懿,字仲達。
有人問過為什么找不到司馬懿傳,不要驚訝司馬懿在《三國志》里沒有列傳,因為他的記載在《晉書》啊!《晉書》是真·勝利者之書,各種強行改名,還有擅自加戲的。導演,這批演員以后不要請了。
司馬這個姓以前是個官名,主要是負責軍事,有個擔任此官的人立下大功就被賞來當姓了。后來想給司馬懿加封大司馬的人一定有惡趣味,大司馬司馬懿?大司馬懿?頂著這個官職頭都得大了。
再跟先人套套近乎,司馬家自認是司馬卬,就是當初和項羽并列的十八路諸侯之一,祖先里還有個征西將軍。這么盤下來,司馬懿也是將門之后,然而尷尬的是東漢更認士族,將門后人只能說是世家里的寒門了。
司馬懿真不是不受曹操重視,只是第一個舉薦他的人有點寒酸,索性裝病躲過去了,至于什么刺客笑笑就好了。第一個舉薦他的人叫做魏種,就是那個光速打臉曹操的兄弟,這樣的大腿誰敢抱?司馬懿拒絕也是合情合理。
7年后的第二次征辟就不一樣了,這次伸出橄欖枝的可是荀彧大佬,曹操的第一文官,這次的引薦分量太足了,潁川系的大腿一定要抱緊,這時候孩子都出生了也裝不了風濕病了,于是司馬懿就出仕了,他這相當于一畢業就給總理當秘書去了,這個節奏,完美!
再說曹操還是司馬懿老爹司馬防給舉薦的孝廉,不看僧面看佛面,曹操對司馬懿還算不錯,他們的出身也算有相似之處吧,曹操是公公的孫子,荀彧老爹和公公聯姻,他們可能也為此苦惱過,這次又來了個小兄弟司馬懿,相視一笑吧。
不過曹操再重視司馬懿,在那個時期也沒有司馬懿什么位置,他只是曹丕的伴讀小書童,或者說司馬懿不屬于曹操時代。
到了曹丕時期就不一樣了,司馬懿也是挑了條粗大腿,他和曹丕搞得關系極好,“太子四友”就有他一個,曹丕也是個念舊的人,對老兄弟們都不錯,曹丕在位的時候司馬懿是一路高升,不能否認司馬懿的能力,也不能否認曹丕的厚待。
司馬懿只用了5年,從尚書就升級到了可以“錄尚書事”,這可是參與重大決策,司馬懿這一路真是比打怪升級還容易,分分鐘就從萌新變成了大佬。在此期間司馬懿也第一次帶兵上陣,還碰上孫權和諸葛瑾兩個經驗包,順便展示了下將門之后的風姿。
此后司馬懿還有8日1200里的機動操作,一周之內拿下孟達,簡直是將門血統在覺醒呀。再往后游戲體驗就有點差,連續兩次被諸葛亮“教育”,也讓司馬懿領悟了屬于他的奧義“龜縮”,一開始司馬懿是真的打不過諸葛亮,主帥不行,兵馬素質也不行。
蜀國又是諸葛亮的一言堂,司馬懿的權限達不到諸葛亮那樣的SSS級,前期的時候還會被部下當面質疑他的決策,簡直威嚴掃地。直到諸葛亮的四伐、五伐,攢夠了經驗的司馬懿和郭淮才和諸葛亮打得有來有回,最后耗死了諸葛亮,打完收工。
曹丕去世后,司馬懿作為托孤大臣,到了曹叡時期,司馬懿用兵之道就很成熟了,他回來親自收拾的公孫淵、朱然、諸葛恪和王凌,除了公孫淵打得比較艱苦,剩下三個都屬于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才是兵法的最高最求嘛。
時間只會加重司馬懿的權柄,等到曹叡過世,顧命大臣就剩倆人了,一個曹爽一個司馬懿。這時候司馬懿年事已高,曹爽做事又肆無忌憚,并且越來越膨脹,甚至想自己專政,連司馬懿都不得不裝傻才躲過猜忌。
在這時期曹氏和士族的矛盾也很尖銳,士族們是想保住自己權力的,但是曹氏要收回他們手中的權力,在這種情況下,就發生了一件大事“高平陵之變”,其實這件事的關鍵不在于司馬師暗中養的那幾千死士,主要是曹魏的一票大佬給司馬懿背書“只要兵權,不傷人性命”,大佬們都發話了,曹爽也就信了。
只是所有人都想不到,司馬懿居然翻臉不認人,直接下死手了,曹爽就這么沒了,留下一段“司馬懿病賺曹爽”的笑料。至于那些被司馬懿“背叛”的人,各個心里都不好過,比如蔣濟拒絕接受加封,并在同年過世。心里想著的是內部清洗,誰知道你要搞政變?
司馬懿在這段歷史中的腹黑是怎么都洗不掉的,《晉書》倒是給他粉飾了很多,諸如險惡的處境呀,曹操的忌憚呀,但是司馬懿有曹丕擔保,曹爽對司馬懿也不錯,還給他封了太傅,把他兒子司馬師調到中軍來。最離奇的是《晉書》記載司馬懿大敗諸葛亮,沒錯司馬懿是大敗了,敗的人就是他自己....
政治嘛,重要的還是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