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長生,算來世上何曾有。今天生日,再次感謝朋友們,感謝每一位讀者。也是春節前夕了,本篇本來是要寫魏晉時期的生日,后來發現還是隨便聊聊吧。
開宗明義,在漢末魏晉時期,基本上沒有過生日這種習俗。這個戰火紛飛的時期,有的人連生存都是奢望,更顧不上生日了。烽火連天,苦海亂離人,壽終正寢的人物都值得史官為他們記一筆“以壽終”,至于倒在戰火中的人兒,不計其數。
如管輅曾通過卜筮來推斷過鐘毓的出生日期,鐘毓對此表示十分驚訝,從另一方面來說鐘毓也沒有慶賀生日的習慣,不像是后來以做壽的名義收受禮品,要不然鐘毓也不至于如此愕然。
其實從傳國璽上就能看出人們的想法,“受命于天,既壽永昌”或者“受命于天,既壽且康”, 對生存的希冀表現得淋漓極致,然而天不假年。在《詩經·豳風·七月》里就已經能看到“萬壽無疆”這種說法了。順便檢索了一下“壽”這個關鍵字,出來的大部分都是壽春,頓時變成了地理問題,當然這也是個被反復爭奪的地方,還有漢壽、永壽宮、壽亭侯之類的。
那會兒人們出生就算一歲,每過一年就加一歲,很多三國人物的生卒年,都是根據他們的逝世年份、離世年歲來推定的,比如終年36歲的周瑜,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逝世,那么其出身年份即為175年。
不過生日,倒是有賀壽這種習俗。延康元年(220年),曹丕不忘家鄉,下令免除了譙縣2年租稅,由三老帶領官吏、百姓上壽。案《左傳》,上壽指的是百年以上,中壽九十歲以上,下壽八十歲以上,簡而言之,就是在為曹丕賀壽,祝愿他長壽咯。
建安二十年(215年)正月初一,馬超妾室的弟弟也過來上壽,馬超捶胸吐血表示“我全家上下百口都被殺害,兩個人有什么好慶賀的”。馬超有個庶妻董氏,也許這位來賀壽的應該叫董種,當然馬超不起兵反叛,馬騰等人也不至于被曹操處死。
就生日這事,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案《顏氏家訓·風操篇》,小孩滿1歲有個習俗叫“試兒”,男童就擺上弓、矢、紙、筆,女童擺刀、尺、針、縷,此外還有食物、珍玩,看孩子會選擇哪一項,來以此推斷孩子的秉性,或者叫“抓周”、“試晬”。
每到過生日的時候,若是父母在世,都需要擺酒設食,吃上一頓好飯,未必是慶賀生日,更像是提示孩子要懂得報答父母之恩。等到隋唐時期,生日就開始被頻繁提及了。
“自茲已后,二親若在,每至此日,嘗有酒食之事耳。無教之徒,雖已孤露,其日皆為供頓,酣暢聲樂,不知有所感傷”——《顏氏家訓·風操篇》
人間,在人之間,感恩。
陸遜:陸遜:興之所至,起舞翩躚
看官如感興趣,關注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