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尋找類地行星、系外生命的步伐,從來沒有停止過。近些年來,世界各國也發射或者建造了更多先進的望遠鏡,擴大人類的視野,在茫茫宇宙中尋找另一個家園。
2009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射了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旨在尋找更多的系外行星,擴大人類找到第二家園或者系外生命的范圍。
開普勒望遠鏡尋找系外行星的原理,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
我們知道,恒星是自身就能發光的,行星自身則不能發光。當一顆系外行星在恒星和我們視野之間掠過的時候,會導致恒星的光有一點點變化,這就類似于月球擋在太陽和地球之間,導致了日食一樣。
說起來,原理好像不難,但是實際觀察非常難。因為,它們和地球的距離實在太遙遠了,在地球看來,它們都只是一個點而已。系外行星又比恒星小得多,造成的光度變化其實非常微弱,相當于看上萬公里以外的一個電燈泡前是否有一只蚊子掠過一樣。因此,這對觀測設備的要求是非常非常高的。
因此,即便是像開普勒太空望遠鏡這樣先進的設備,也無法觀測得特別準確。
最近,NASA在回看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過往數據時,有了新的發現——18顆被遺漏的系外行星。
這些行星之所以被遺漏,關鍵在于科學家們以前的算法不夠先進。利用最新的、更準確的算法,科學家們撿到了這18顆“滄海遺珠”。
這次新增的18顆行星,體型都相對較小,最小的大約是地球的2/3,最大的也大不過海王星。它們體型太小,對恒星的光度影響不大,因此在以前沒有被發現。
不過,在這18顆行星中,只有1顆位于宜居帶內,它的編號是EPIC 201497682.03。科學家未來會詳細關注,以確定它表面是否有液態水。
同時,這次重新的計算過程只針對2014-2018年的數據。如果科學家再回看2014年以前的數據,或將發現更多的類地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