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很多人讀這首詩,第一感覺都覺得這里的“公主”是指王昭君,其實這里的公主,是指第一位歷史記載有名字的大漢和親公主。她先是嫁給老烏孫王,后又嫁給他的孫子新烏孫王。她經常彈著琵琶,唱不盡悲愁,彈琵琶的公主形象就是從她而來。
夕陽西下,草原的上空,一群黃鵠飛過。河邊,一位穿著華麗、年輕貌美的女子,神色憔悴。她懷中抱著琵琶,一雙美麗的眼睛,眼淚汪汪地望著長安的方向,黯然神傷。
女孩名叫劉細君,是大漢的公主,漢武帝的孫女,遠嫁到烏孫國,已有一年有余,正值花樣年華。她的丈夫,叫獵驕靡,是烏孫的王,但已過了花甲之年。
年齡差距如此之大,也是無可奈何,因為他們的婚姻,叫“和親”。劉細君嫁到烏孫,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盡可能的籠絡烏孫,使之和大漢結成強有力的同盟,從而掣肘匈奴。
匈奴得知烏孫和漢朝的“和親”,就在劉細君到來之前,將自己的公主,嫁給了獵驕靡。烏孫王畏懼匈奴,將匈奴公主封為左夫人。劉細君晚來一步,被封為右夫人,地位在左夫人之下。
匈奴和烏孫,風俗相似,語言相通,匈奴公主性格火辣,很快就博得了烏孫王的歡心。可憐的劉細君,和烏孫語言不通,又柔柔弱弱,使盡渾身解數仍無濟于事。
不知從何時開始,烏孫王就一病不起了。
自己最好的年華,卻嫁給這樣的糟老頭子,而且無法博得他的歡心,連任務都無法完成,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到故鄉,怎不讓人悲傷?多希望像天空的黃鵠一樣,可以自在飛翔啊!
想到這里,劉細君彈起幾天前命人做成的琵琶,邊哭邊唱: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愿為黃鵠兮歸故鄉。”
這一首詩歌被稱為《悲愁歌》,大意是:自己遠嫁他方后,在異國他鄉水土不服,不由得思念故土,最后希望自己變成一只黃鵠,飛回故鄉。
面對一群語言不通的“野蠻”人,她滿腹的愁苦無處傾訴,唯有面朝故鄉,手彈琵琶,唱出自己內心的疾苦。詩歌傳到了長安,漢武帝看后都忍不住流淚,他心生垂憐,就命人年年送大量物品,賜給劉細君。
這次和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失敗的。做為第一個,真正歷史記載有名字的“和親”公主,劉細君無疑是“和親”的犧牲品。
從大漢建立的那一天開始,匈奴就不斷的騷擾邊境,邊境百姓苦不堪言。大漢為了維持邊境的安全和政權的穩定,發動對匈奴的作戰,這一場戰爭曠日持久,長達百余年,漢一直未能殲滅匈奴,僵持不下。
每個時代,都需要英雄。在這種時候,最需要的是能憑借一己之力,扭轉乾坤的英雄。
公元前123年,年僅17歲的霍去病,在對匈奴的作戰中一戰封侯,英雄初露鋒芒。
公元前121年,19歲的霍去病,孤軍深入匈奴腹地,殲敵數萬,大漢控制河西地區,匈奴開始失去對西域的控制。回到長安的霍去病,受到漢武帝的親切接見,并下令為他建府立宅,此時霍去病說出“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的豪言壯語,后世人無不被這句話深深觸動。
這一年,公主劉細君尚在襁褓之中。
公元前119年,21歲的霍去病和舅舅衛青,再次大破匈奴,一路追殺至狼居胥山,“封狼居胥”。至此一戰后,不可一世的匈奴被趕至漠北。
這一年,張騫從長安出發,第二次出使西域。他肩負著一個使命,就是聯合烏孫國,共同對抗匈奴。
公元前117年,匈奴拒絕稱臣,漢武帝大怒,欲一舉殲滅匈奴,可在對匈作戰準備中,年僅23的英雄霍去病,突然去世!漢武帝悲傷至極,作戰被迫中斷。
霍去病死后,漢武帝的對匈的策略發生了轉變,從之前的“窮追猛打”,變成了“聯合孤立”。
公元115年,張騫帶烏孫使者返回長安,雙方至此開始建立信任。同一年,烏孫王獵驕靡向大漢提出“和親”的建議。
此時的劉細君,才不過六七歲光景。她還不知道,10年后的她,將會做為和親的對象,遠嫁千里之外。
如果霍去病能多活12年,那么劉細君的命運一定會發生改變。可嘆,紅顏薄命,英雄命短。
那么多的公主,為何偏偏選中了劉細君呢?因為她是罪臣之女。
劉細君的生父,為江都王劉建,是漢武帝的侄子。
劉建這個人荒淫無度,別人獻給他父親的美女,被他搶了。父親死后還沒下葬,他又與父親的妻妾十余人私通,他妹妹得知父親死了,回來奔喪,他連自己的親妹妹都不放過。
這都還不算什么,更讓人氣憤的是,劉建發明了很多酷刑,一旦妻妾或宮人犯錯,就會遭到酷刑懲罰。他甚至逼迫宮人,和羊、狗等牲畜發生關系,想看看生出來什么東西。
這樣的人無惡不作,真可謂是“人神共憤”。
最后劉建的下場,是因為造反被發現,畏罪自殺。劉細君因為年齡太小躲過一劫。
“和親”是一件苦差事,不是每一位公主都愿意去的,最后去和親的,只能是像劉細君這樣的罪臣之女。
如果要問一個人最悲慘的是什么?那答案一定是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劉細君如是,霍去病也如是。
任何人,都不知道明天面臨的是什么?幸福抑或是哀傷。
現實就是,有很多人,都在為別人的錯誤買單。就如同這次疫情一樣,許多感染者做錯了什么?為什么感染的偏偏是他們,為什么他們要為那些愚蠢的人買單呢?郭某鵬,一個人的錯誤,讓全河南為他買單,最后他才不過判了一年半。
劉建這種人,只顧自己逍遙快活,他怎么會想到。自己犯的錯誤,會讓一個,當初還在襁褓中的嬰兒買單呢?
劉細君不該為父親的錯誤買單。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女兒,父親的罪和她又有什么關系呢?
烏孫王獵驕靡死了。
按照慣例,劉細君必須嫁給下一任的烏孫王,即獵驕靡的孫子。這都是什么事?前番還是他的奶奶,如今又要變成他的妻子。
劉細君自然是無法接受的,她寫信告訴漢武帝不愿再嫁,漢武帝回信只有11個字:“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仿佛在告誡劉細君,不要忘了自己的任務和使命。
原來,那首漢武帝看了也傷心的《悲愁歌》拯救不了她,自始至終,她都是一枚棋子。一切都是假的,漢武帝每年送這么多東西,并非出于對她的憐愛,而只是這個棋子,還有利用價值。
劉細君感到深深的絕望,她就像是一葉浮萍,無處可依,大漢或許早已將她拋棄。
最終,她還是改嫁了獵驕靡的孫子,并為他產下一女。
公元前101年的一天,劉細君病危。
恍惚中,她聽到有人在叫娘親;朦朧中,她仿佛看到一群群黃鵠飛過,自己也化成了其中的一只,跟著它們,一起,飛往那心心念念的故鄉。
不久后,劉細君去世,另一位大漢公主劉解憂,以同樣的方式來到烏孫國,等待她的又將是怎樣的命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