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胰島素抵抗非常普遍,不僅僅存在于糖尿病患者中,在代謝綜合征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同樣存在。胰島素抵抗是代謝綜合征、2型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發生、發展的共同機制。改善胰島素抵抗,可以從源頭上防治代謝紊亂及其相關疾病。具體如何才能改善呢?請看下文7種方法。
胰島素抵抗是指各種原因使胰島素促進葡萄糖攝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機體代償性地分泌過多的胰島素而產生高胰島素血癥,以維持血糖的穩定。胰島素抵抗容易導致代謝綜合征和2型糖尿病。
20世紀50年代,Yallow等人應用放射免疫分析技術測定血漿胰島素濃度,結果發現血漿胰島素水平較低的人胰島素敏感性較高,而血漿胰島素水平較高的人對胰島素不敏感,由此提出了“胰島素抵抗”的概念。
原發性或遺傳性胰島素抵抗目前還沒有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具有胰島素抵抗的高危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的一級親屬,有高血壓、高血脂家族史,出生時低體重或存在宮內營養不良史的人,應注意在其后天生命過程中避免肥胖,以盡可能預防胰島素抵抗的發生。
對于已表現為胰島素抵抗的人,應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去除導致或加重胰島素抵抗的因素,同時對所具有的代謝綜合征不同組分進行個體化治療。
合理的飲食計劃,長期、科學、有規律的運動,降低體重,以及戒煙,是防治代謝綜合征的基礎。
目前認為,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以下情況之一時,需要應用胰島素增敏劑治療,以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
2型糖尿?。?/strong>空腹血糖>7.1毫摩爾/升,餐后2小時血糖>11.1毫摩爾/升,糖化血紅蛋白>6.5%。
糖耐量異常:空腹血糖為5.6~7.1毫摩爾/升,或餐后2小時血糖為7.8~11.1毫摩爾/升。
內臟型肥胖體重仍在增加者。
常用的胰島素增敏劑有二甲雙胍和列酮類降糖藥物(如羅格列酮、吡格列酮)。
列酮類藥物可增加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促進脂肪重新分布(從內臟組織轉移到皮下組織),可以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血清轉氨酶水平,改善脂肪性肝炎的肝臟組織病變。
但是,近年來臨床上發現羅格列酮可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所以已限制其使用。吡格列酮雖然可以改善胰島素抵抗和降低血糖,但禁用于活動性肝病或轉氨酶升高超過正常值上限2.5倍以及嚴重骨質疏松和骨折的患者。
二甲雙胍雖然對非酒精性脂肪肝本身沒有治療作用,但其降糖作用肯定,不會誘發低血糖反應,具有降糖作用以外的心血管保護作用,如改善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等。
二甲雙胍是目前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國際公認的一線用藥。使用二甲雙胍長久獲益較大,且安全性良好。因此,目前主要應用二甲雙胍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并存的胰島素抵抗。
輕、中度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選擇雙胍類藥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應用磺脲類藥物(格列XX)或胰島素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可根據具體情況聯合使用上述抗高血糖藥物,能起到協同降糖作用。
許多高血壓患者常伴有胰島素抵抗。利尿劑(如氫氯噻嗪、呋塞米)和β受體阻滯劑(XX洛爾)可能加重胰島素抵抗,對糖代謝有不良影響,應避免長期大劑量使用。
鈣通道阻滯劑(XX地平)對糖代謝無不良影響;α受體阻滯劑(如哌唑嗪、特拉唑嗪)、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XX普利)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XX沙坦)在降血壓的同時能輕度改善胰島素抵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血壓患者發生糖尿病的風險。
脂代謝紊亂(如高甘油三酯血癥和高游離脂肪酸血癥等)與胰島素抵抗密切相關,高甘油三酯血癥和高游離脂肪酸血癥會進一步加重胰島素抵抗。應用調脂藥物改善脂代謝可以減輕胰島素抵抗。
微量元素(如鉻和釩)的缺乏可能與胰島素抵抗有關。通過飲食適當補充三價鉻離子和釩,有利于減輕胰島素抵抗。
阿司匹林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解熱鎮痛藥,早期主要用于治療感冒、發熱、頭痛、牙痛、關節痛和風濕病。后來,科學家發現阿司匹林還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因此,目前最常應用于預防和治療心腦血管疾?。ㄐ募」K?、腦梗死等)。
心肌梗死和腦梗死的發生是因為血液中的血小板在血管內因種種原因發生聚集,抱團后形成血栓,進而堵塞血管。阿司匹林雖然沒有保肝、降酶和治療脂肪性肝炎的作用,但阿司匹林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
合并代謝綜合征的慢性肝病患者,特別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是缺血性心腦血管病的高危人群,長期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可以預防缺血性心腦血管病的發生。
以上7個方面,應用列酮類胰島素增敏劑、二甲雙胍、阿卡波糖等改善胰島素抵抗的降糖藥,特別適合糖尿病有胰島素抵抗的患者、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
地平類、普利類、沙坦類降壓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胰島素抵抗,特別適合高血壓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避免長期大劑量使用洛爾類降壓藥和氫氯噻嗪等利尿劑。
另外飲食運動,改善血脂,補充微量元素,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也能夠改善胰島素抵抗,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患心腦血管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