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國柱
姜太公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周國之師,齊國之祖,百家宗師,韜略鼻祖,千古武圣。他文武兼備,智勇雙全,德業風流,澤及后世,萬民敬仰,代代傳頌。 姜太公的文治武功,英明偉業,史不絕書,為人楷模。本文只就其軍事謀略思想,擇其要者,述之如下。
一、文武兼備,修德禁暴
姜太公深知用兵作戰與治國愛民是緊密相關的,沒有以萬民為基礎的戰爭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因此,姜太公的軍事謀略思想并非就兵論兵,就武論武,而是尚“文韜”、講“文伐”,重“武略”、講“武攻”,強調文伐、武伐并用,先文后武,文武兼備,注重修德禁暴以悅服萬民,非專任武力以征服天下。這就是《六韜》中先論“文韜”,次論“武韜”的道理。姜太公認為,國君要得天下、王天下,就必須收歸民心,使天下萬民歸服;要使天下萬民歸服,不能只靠武力征服、威嚇,首先應當以仁義道德收服民心,使萬民心悅誠服。因此,要從政治、道德入手,教化萬民,使萬民與在上位者心同意合,共同協力,這是靠武力征服、壓服所不可能達到的。因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保ā读w·文韜·文師》)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非王者一人之天下;國家是國中人民之國家,非王者一家之國家。人的本性是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給人以生利的是道義,能行仁義道德者,則能使天下人歸服。因此,國君應當以天下萬民之利害為利害,與萬民同憂樂,以生利成萬民為務。只有以仁義道德為天下興利除害,求生免死,得樂去苦,才能使天下人與之共生死、共憂患、共苦樂。如此便可以收攬民心,固結民心,使萬民歸心、歡心。否則,便萌生叛逆之心,發生叛逆之事和兇險之亂。 基于這種認識,姜太公強調國君要修德行仁,澤及百姓,不可暴民、害民,更不可為己利而剝民。只有如此,人民才能與國君同舟共濟,擁戴國君。
姜太公進一步指出,收攬民心,固結民心,使萬民歸心,天下歡心,其要在于仁民、愛民。愛民之要、之務,在于省刑罰,薄賦斂,輕徭役,寬民力,不違農時,不奪民力,發展生產,豐衣足食。當周文王問姜太公:“為國之大務”和“愛民奈何?”時,回答是:“愛民而已”,“民不失務則利之,農不失時則成之,省刑罰則生之,薄賦斂則與之,儉宮室臺榭則樂之,吏清不苛擾則喜之?!噬茷閲撸S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饑寒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于身,賦斂如取己物。此愛民之道也?!保ā读w·文韜·國務》)治國要務,安民大計,愛民而己,愛民者,民亦愛之。愛民、和民、安民,則會上下同心同意,齊心協力,共同對敵,天下無敵。這里雖然講的是治國之道、之要、之務,實則包括文攻、文伐、文勝之道、之要、之策,這都是姜太公高超智慧的具體表現。
愛民之道,就是仁義之道,修德惠民,使民和服。姜太公說:“敬其眾,和其親。敬其眾則合,合其親則喜,是謂仁義之紀。無使人奪汝威,因其明,順其常。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絕之以力。敬之無疑,天下和服?!保ā读w·文韜·守土》)這是說,尊重民意,敬愛民眾,聚合宗親,行仁舉義,則會受到民眾的擁護愛戴,這樣使天下和服,就可以守土固國而王天下。如此說來,戰勝敵人,威服天下者,不必專事武力,不可橫暴百姓,而要以仁義為本,修德禁暴,威服敵人。這就是姜太公重文韜而不輕武略,把治國與治軍作為整體而論的高明之處。姜太公的這些思想,對后世的治國、治軍者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他們都從姜太公的軍國之論中,尋找、吸取思想智慧。
二、全勝不斗,不戰而勝
姜太公認為,用兵之道在于吊民伐罪,懲惡揚善,用兵之略在于以謀取勝,不戰而勝,所以他極為重視軍事謀略,講究不戰而勝的謀勝。他說:“行其道,道可致也;從其門,門可入也;立其禮,禮可成也;爭其強,強可勝也。全勝不斗,大兵無創,與鬼神通。微哉,微哉!與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惡相助,同好相趨。故無甲兵而勝,無沖機而攻,無溝塹而守。”(《六韜·武韜·發啟》)這是說,用兵行道,吊民伐罪,奪取天下的策略,要在政治上爭取民心,在軍事上不斗全勝。因為民眾是勝利之本,所以要想不戰而勝,就要依靠民眾,與民眾共甘苦、同好惡,上下同心,相互救援,共同對敵,這樣就可以“無甲兵而勝”。
為了達到不戰而全勝的目的,姜太公主張采用“文伐”的手段。所謂“文伐”,就是“以文事伐人,不用交兵接刃而伐之也?!保ㄖ燔骸段浣浧邥鴧R解》)不用戰爭手段討伐、征服、戰勝敵人,則為“文伐”。姜太公十分重視“文伐”的作用。在《六韜·武韜·文伐》中,姜太公提出了十二種“文伐”的方法,具體闡明了“文伐”的內容、方法、策略、目的等,其主旨是采取各種方法,利用敵人的內部矛盾,收買、分化、瓦解、離間、麻痹、削弱敵人,轉化敵我情勢,造成有利于我,不利于敵的態勢,然后取而代之。以“文伐”為“武伐”準備條件,奠定基礎,開辟道路。必須將“文伐”與“武伐”結合起來,方能達到戰勝敵人的戰略目的。所以結論是“十二節備,乃成武事。所謂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見,乃伐之?!碧鞎r、地利、人和,條件具備,討伐敵人,必然勝利。
姜太公的“文伐”之略、之法,在滅商興周的過程中,一貫注意運用、實施,早在“文王拘羑里”時,就得到運用,并獲得成功。據《史記·齊太公世家》、《淮南子·道應訓》、《尚書大傳》等歷史典籍記載:周文王被殷紂王拘羑里時,散宜生、閎夭、南宮括三人向姜太公請教、商議救文王之策,姜太公獻計以美女、奇物、珍寶等獻紂王,使之赦免文王,并縱紂王之欲,使其罪行暴露。紂王果然中計而赦免了文王。文王歸國后,實行德政,收歸民心,待紂之失,時機已到,興師討伐,“乃遂其謀”。文王之謀,乃太公之謀。這是以“文伐”為“武伐”作充分準備,開辟道路。文王得救之策略,與姜太公的“文伐”、“十二節備,乃成武事”的策略,大體相同。究其實,則為姜太公的所思所謀。
姜太公的“文伐”、“謀勝”,強調因勢利導,因敵而勝,伺機而動,以智取勝,而非盲目而行,魯莽而動?!读w·武韜·三疑》篇中,姜太公在回答周武文王的“欲立功,有三疑:恐力不能攻強、離親、散眾,為之奈何?”之問時,說:“因之,慎謀,用財。夫攻強必養之使強,益之使張,太強必折,太強必缺,攻強以強,離親以親,散眾以眾。凡謀之道,周密為寶。設之以事,玩之以利,爭心必起。欲離其親,因其所愛,與其寵人,與之所欲,示之所利。因以疏之,無使得志。彼貪利甚喜,遺疑乃止。凡攻之道,必先塞其明而后攻其強,毀其大,除民之害。淫之以色,啖之以利,養之以味,誤之以樂。既離其親,必使遠民,勿使知謀,扶而納之,莫覺其意,然后可成。……心以啟智,智以啟財,財以啟眾,眾以啟賢,賢之有啟,以王天下。”武王想建立功業,以王天下,卻有三種疑問:恐怕力量不足以進攻強大的敵人,不能離間敵方國君的親信,不能瓦解敵國的軍民。針對武王的疑問,姜太公說明了攻強、離親、散眾之策,即攻強以強,離親以親,散眾以眾。具體措施是:因之,慎謀,用財。就是說,要因勢利導,慎用計謀,使用錢財。襲擊強大的敵人,必須采取各種謀略、計策,慫恿敵人,收買敵人,離間敵人,使敵人營壘分化,驕橫強暴,爭奪利益,淫樂昏亂,彼此懷疑,中我計謀,上我圈套。我運用計謀算敵、勝敵,而敵人卻不知道,沒察覺,不了解我的真實意圖。我取得了勝利,敵人卻不知我之所以勝之略,這就是智謀可以產生財富,養育萬民,輔佐君主以王天下的道理。姜太公的謀勝之略,實為智者之謀。
三、全知敵情,以求全勝
姜太公深知,兩軍相抗,彼此交戰,要想戰勝敵人,奪取勝利,就必須做到知彼知己,而知己比知敵易,故要全面審知敵情,方能做到以全知而求全勝。姜太公指出,與敵人交戰,必須全面了解敵人的各種情況:“知其心”、“知其意”、“知其情”。尤其是要將天、地、人的全部情況加以審知、全知,在這個基礎上,定下決策,周密謀劃,抓住戰機,迅速出擊,方能取勝。請看下面周文王與姜太公的問對。“武王問太公曰:‘何以知敵壘之虛實、自來自去?’太公曰:‘將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登高下望,以觀敵之變動。望其壘,即知其虛實;望其士卒,則知其去來?!渫踉唬骸我灾??’太人公曰:‘聽其鼓無音,鐸無聲,望其壘上多飛鳥而不驚,上無氛氣,必知敵詐而為偶人也。敵人卒去不遠,未定而復返者,彼用其士卒太疾也。太疾則前后不相次,不相次則行陳必亂。如此者,急出兵擊之,以少擊眾,則必勝矣?!保ā读w·虎韜·壘虛》)將帥統兵打仗,必須察知天、地、人的各種情況,并加以綜合考量,再決定戰與不戰,如何戰而取勝。同時要登高下望,觀察敵人營壘的虛實。更要透過“敵詐”的偽裝假像,審知敵人的真實意圖。在全知、審知、深知、真知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對策,急速出擊,以少擊眾,必然勝利。
察敵、知敵,不僅要從天、地、人等方面綜合知敵情,而且還要從察知敵軍士氣、戰陳治亂、軍紀嚴弛、行動遲速等因素來預知、判斷敵人的強弱,預見戰爭的勝負。當武王問太公:“吾欲未戰先知敵人之強弱,預見勝負之征”時,回答是:“勝負之征,精神先見。明將察之,其敗在人。謹候敵人出入進退,察其動靜,言語妖祥,士卒所告。凡三軍說懌,士卒畏法,敬其將命,相喜以破敵,相陳以勇猛,相賢以威武,此強征也。三軍數驚,士卒不齊,相恐以敵強,相語以不利,耳目相屬,妖言不止,眾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將,此弱征也。三軍齊整,陳勢已固,深溝高壘,又有大風甚雨之利,三軍無故,旌旗前指,金鐸之聲揚以清,鼙鼓之聲宛以鳴,此得神之助,大勝之征也。行陳不固,旌旗亂而相繞,逆大風甚雨之利,士卒恐懼,氣絕而不屬,戎馬驚奔,兵車折軸,金鐸之聲下以濁,鼙鼓之聲濕如沐,此大敗之征也?!保ā读w·龍韜·兵征》)通過觀察各種征候,預測交戰雙方力量強弱和戰爭勝利的方法,其主要表現是戰斗意志、精神,“勝負之征,精神先見”。其次是全面察知敵人的各種情況,判斷敵人的“強征”、“弱征”、“大勝之征”、“大敗之征”,全面認識敵人的各種征兆,再決定戰與不戰,如何戰而勝之。這種戰前的察敵觀戰,預見勝負的思想,是戰爭中的科學預見,無疑是可取的。姜太公明確地認識到,只有通過“察之”,才能“知之”,只有“知之”,才能“戰之”,如此“戰之”,方能“勝之”。因為“用兵之道”,其“大要”在于“知兵”、“由勢”。所以說:“古之善戰者,非能戰于天上,非能戰于地下,其成與敗,皆由神勢,得之者易,失之者亡。”“不知戰攻之策,不可以語敵;不能分移,不可以語奇;不能治亂,不可以語變?!保ā读w·龍韜·奇兵》)我知敵之情,不使敵知我之情,就能“守則固”,“戰則勝”,這便是知之勝,全知全勝的道理。
四、抓住戰機,智勇者勝
戰爭是敵我雙方的智慧、勇力之爭。兩軍相向,要想消滅、戰勝敵人,保存、壯大自己,就要與敵人進行智力和勇力的競賽,并勝過敵人。愚蠢的武夫不行,膽怯的懦夫也不行,只有智勇雙全者,才是戰爭的勝利者。
姜太公深知“戰爭攻伐”之道、之理。并作了精辟的論述。他說:“善戰者,不待張軍;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勝敵者,勝于無形;上戰,無與戰。故爭勝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將也;設備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與眾同,非國師也;技與眾同,非國工也。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動莫神于不意,謀莫善于不失。夫先勝者,先見弱于敵,而后戰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善戰者,居之不擾,見勝則起,不勝則止。故曰:無恐懼,無猶豫。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莫過狐疑。善戰者,見利不失,遇時不疑。失利后時,反受其殃。故智者從之而不失,巧者一決而不猶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赴之若驚,用之若狂,當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六韜·龍韜·軍勢》)這是說,善于指揮用兵作戰的人,不用展開軍隊就能取得勝利,能夠在不知不覺的無形之中取得勝利。最高明的智者不用戰斗就能使敵人屈服。經過與敵人白刃相殺殊死搏斗而取得勝利的不是良將,戰敗之后而補救過失的不是智者,智慧與眾人相同的人不是國師,技藝與眾人相同的不是國工。軍事行動最重要的是攻必克,用兵作戰最重要的是保守機密,攻擊敵人最重要的是出其不意,謀敵制勝最重要的是計不失誤。這樣就可以未戰而先勝,收到事半功倍之利。
姜太公進一步指出,善于指揮用兵作戰的人,還能夠做到,按兵不動,等待戰機,不受干擾,伺機而動,看到取勝的時機,就要抓住戰機,毫不猶豫,無所畏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如疾風閃電,驚馬奔馳,所向披靡,打擊敵人,戰勝敵人,這才是機智的指揮者。如果猶豫不決,害怕狐疑,就會誤失戰機,招致失敗。所以聰明的指揮者就要抓住戰機而不放過,機智的指揮者一旦決計就毫不猶豫,這樣才能無往而不勝。
姜太公肯定用兵之道在于集中統一,兵勝之術在于密察敵情,抓住戰機,擊其不意,取勝之道關鍵在于把握戰機,利用態勢。因此,要把握戰機,運用機勢,奪取勝利。姜太公說:“凡兵之道,莫過于一。一者能獨往獨來。黃帝曰:‘一者階于道,幾于神?!弥谟跈C,顯之在于勢,成之在于君。”“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成其利,復疾擊其不意?!保ā读w·文韜·兵道》)“兵道”就是用兵之道,即用兵打仗、克敵制勝的基本原則和主要方法。在這篇《兵道》的問對中,姜太公針對周武王之問,具體闡明了“用兵之道”,“兵勝之術”的內容、要旨,強調統一指揮,存亡轉化,示形用機,乘勢出擊對戰爭勝利的重要作用。如此用兵,變化多端,神妙莫測,無往不勝,這才是智者之勝。
姜太公不僅重視“用兵之道”,而且強調“用兵之要”。他在回答武王的“用兵之要”之問時,列舉了“十四變”,即十四種打擊敵人的有利戰機,使我必勝,致敵必敗。這就是:“太公曰:敵人新集可擊,人馬未食可擊,天時不順可擊,地形未得可擊,奔走可擊,不戒可擊,疲勞可擊,將離士卒可擊,涉長路可擊,濟水可擊,無暇可擊,阻難狹路可擊,亂行可擊,心怖可擊?!保ā读w·犬韜·武鋒》)這十四可擊的情況,是在審察、密察、明察敵人行動變化的基礎上,從其變化中見其可擊之情、之時、之機,以使“敵人必敗”。因為戰場形勢千變萬化,有利戰機轉瞬即逝,所以捕捉、把握戰機,適時、乘機打擊敵人,是取得勝利的關鍵。姜太公深明此理,深通此術,并在戰爭實踐中加以運用,牧野大戰的勝利,就是明證。
姜太公明確地認識到,要戰勝敵人,既要斗智、智勝,又要斗勇、武勝。該出擊時就出擊,所以要講究“必勝之道”。因為他深知“勇斗則生,不勇則死”的道理。所以說:“必出之道,器械為寶,勇斗為首。審知敵人空虛之地,無人之處,可以必出。……勇力、飛足、冒將之士居前,平壘為軍開道,材士強弩為伏兵居后,弱卒車騎居中?!瓕徍驍橙俗肺遥矒羝浜?,多其火鼓,若從地出,若從天下,三軍勇斗,莫我能御?!鞲胬羰?,勇斗則生,不勇則死?!绱耍瑒t吾三軍皆精銳勇斗,莫我能止?!保ā读w·虎韜·必出》)這說的是夜間深入敵國境內,突破敵人四面包圍時,要在審知敵人空虛等各種不同的情況下,采取不同的戰法,奮勇戰斗,勇敢殺敵,使敵人不能阻擋我軍的突圍。因此,必須“勇斗”。只有如此,方可勝利、得生。否則,失敗、必死。
姜太公所提倡的“勇力”、“勇斗”之“勇”,是審知敵人,了解自己,巧妙指揮的智者之勇,不是魯莽、草率之勇。這勇如神兵天降、地出,使敵不知所措、所戰。這種勇,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非智者不能為,是智勇雙全之勇,故能攻取戰勝。
五、以少擊眾,以弱勝強
戰爭中,敵我雙方實力相抗,一般說來,多者勝,少者??;強者勝,弱者?。粍菥硶r,智勇者勝,愚蠢者敗。但這不是金科玉律的常規,亦不是不可改變的公式。事情往往不是這樣,歷代戰爭中,以弱勝強,以少勝多者,史不絕書,舉不勝舉。姜太公極為注意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略戰術,并為后世兵家提供了思想智慧和勝敵之術。
姜太公論兵用兵,在戰略上深謀用兵之道的同時,在戰術上也重視兵勝之術,所以他十分注意運用戰法的問題,而對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術,尤有精論。
姜太公指出,敵我雙方交戰之前,就要“先知敵人之強弱,預見勝負之征”,而“勝負之征,精神先見?!保ā读w·龍韜·兵征》)就是說,通過觀察、研究敵人的精神活動和行動上的表現,來審知、分析敵人的強弱、勝負的征兆,針對敵人的征兆,采取相應的戰術,做好強弱的轉化工作,便能以弱勝強,以少勝多。
姜太公認為,應當根據森林、山地、江河、險阻等不同地形、地物,采取不同的戰術、戰法,抗擊敵人,達到以少擊眾,以弱勝強,消滅敵人,保存自己,取得勝利的目的。在《六韜》中的《林戰》、《突戰》、《敵強》、《敵武》、《鳥云山兵》、《鳥云澤兵》、《少眾》、《分險》等篇中,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分別論述了在不同的作戰環境下所應采取的不同戰法,旨在說明以少擊眾,以弱擊強,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法。從下面周武王與姜太公的問對中,就可以看出姜太公有關思想的主旨。“武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人沖軍相當,敵眾我寡,敵強我弱。敵人夜來,或攻吾左,或攻吾右,三軍震動。吾欲以戰則勝,以守則固,為之奈何,‘太公曰:‘如此者,謂之震寇。利出以戰,不可以守。選吾材士強弩,車騎為之左右,疾擊其前,急攻其后,或擊其表,或擊其里,其卒必亂,其將必駭?!保ā读w·豹韜·敵強》)“武王問太公曰:‘吾欲以少擊眾,以弱擊強,為之奈何?’太公曰:‘以少擊眾者,必以日之暮,伏于深草,要之隘路;以弱擊強者,必得大國之與,鄰國之助。’”(《六韜·豹韜·少眾》)對待比我強大之敵,要想“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就必須采取靈活多變的戰術、戰法,利用各種條件,有效地打擊敵人,不可強攻,不能死守,攻守適宜,有利則戰。同時要爭取大國、鄰國的幫助、支援,這樣就可以做到以少擊眾而勝眾,以弱擊強而勝強,從而達到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目的。姜太公的這些戰術、戰法,蘊涵著深刻的辯證法思想和光輝的智者灼見,故為后世兵家所繼承和發展。
六、施行詭詐,以奇制勝
戰爭是敵我雙方活的實力對抗、較量。由于戰爭所獨具的特殊性,即對抗性、詭詐性、多端性、多變性、無常性,所以交戰雙方常常以詐用兵,制造假象,欺騙對方,誘敵上當,取得勝利。這便增加了軍事認識的復雜性、曲折性、多面性。這就要求戰爭的指揮者,既需要以人們的正常的認識秩序、規律去認識、決策、指揮戰爭,又需要人們以超常乃至于反常的認識能力去認識、思考、駕馭戰爭,更需要透過敵人活動的現象,敵人制造的假像識破敵人的意圖,并設計、制造假像欺騙、迷惑敵人,誘敵上當,中我圈套,為我所敗,這便是兵的詭詐性所在。
中國歷代兵書戰策、兵家兵略。都強調“兵以詐立”,“兵者詭道”,“兵不厭詐”,“出奇制勝”等,究其實,都淵源于、發端于姜太公的軍事謀略、韜略、戰術思想。
姜太公認為,用兵之法,三軍之眾,兵卒之動,必有奇正、分合之變。要想克敵制勝,而不被敵所制所勝,就要施奇謀,用奇計,以奇勝。而奇謀、奇計、奇勝,來源于人的無窮智慧,有了高超的智慧,運用奇謀、奇計,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奇勝。姜太公說:“勢因于敵家之動,變生于兩陳之間,奇正發于無窮之源。故至事不語,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聽也;兵之用者,其狀不足見也。倏而往,忽而來,能獨專而不制者,兵也。夫兵,聞則議,見則圖,知則困,辨則危。故善戰者,不待張軍;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勝敵者,勝于無形;上戰,無與戰?!履笥诒乜?,用莫大于玄默,動莫神于不意,謀莫善于不失。夫先勝者,先見弱于敵,而后戰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保ā读w·龍韜·軍勢》)戰爭的態勢隨著敵人行動的變化而變化,兩軍對壘,彼此較量,運用奇正的戰術、戰法,來源于指揮者的智慧、謀略,智慧、謀略無窮,奇正的戰術、戰法也隨之無窮了。為此,必須保守軍事機密,做到我知敵,而敵不知我,并施用詭計、奇計,出奇不意,攻其不備,示弱騙敵,變化無常,出奇制勝。
姜太公在《六韜·龍韜·奇兵》篇中,專門論述了出奇制勝的戰略、戰術問題,并在《六韜》的其它有關篇章中,從各個方面具體論述了施詭計,用奇謀,出奇兵,欺迷敵,以勝敵的戰略、戰術。具體說來,有如下諸端。
第一、制造假像,聲東擊西。這就是“外亂而內整,示饑而實飽,內精而外鈍。一合一離,一聚一散,陰其謀,密其機,高其壘,伏其銳士,寂若無聲,敵不知我所備,欲其西,襲其東?!保ā读w·文韜·兵道》)制造種種假象,隱蔽真實意圖,欺騙敵人,迷惑敵人,引誘敵人,欲其西,襲其東,這是用兵之道中詭詐勝敵之一法。
第二、擊其不意,攻其不備。這就是“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保ā读w·文韜·兵道》)“武王問太公曰:‘吾與敵人臨境相距,彼可以來,我可以往,陣皆堅固,莫敢先舉。我欲往而襲之,彼亦可來,為之奈何?’太公曰:‘分兵三處,令我前軍,深溝增壘而無出,列旌旗,擊鼙鼓,完為守備;令我后軍,多積糧食,無使敵人知我意。發我銳士潛襲其中,擊其不意,攻其無備,敵人不知我情,則止不來矣?!渫踉唬骸當橙酥抑?,通我之謀,動而得我事,其銳士伏于深草,要隘路,擊我便處,為之奈何?’太公曰:‘令我前軍,日出挑戰,以勞其意;令我老弱,曳柴揚塵,鼓呼而往來,或出其左,或出其右,去敵無過百步,其將必勞,其卒必駭。如此,則敵人不敢來。吾往者不止,或襲其內,或擊其外,三軍疾戰,敵人必敗?!保ā读w·虎韜·臨境》)戰勝敵人的辦法是:密察敵人的各種情況,采取靈活機動的戰術、戰法,擊其不意,攻其無備,或出其左,或出其右,往來不止,不斷挑戰,時時騷擾,或襲其內,或擊其外,使敵人不知所措,不知所守,不知所攻,不知所備,我軍擊之,敵人必敗。
第三、作好準備,疾戰突戰。這就是:“武王曰:‘敵人分為三四,或戰而侵掠我地,或止而收我牛馬,其大軍未盡至,而使寇薄我城下,致吾三軍恐懼,為之奈何?’太公曰:‘謹候敵人未盡至,則設備而待之。去城四里而為壘,金鼓旌旗皆列而張,別隊為伏兵。令我壘上多積強弩,百步一突門,門有行馬,車騎居外,勇力銳士隱伏而處。敵人若至,使我輕卒合戰而佯走,令我城上立旌旗,擊鼙鼓,完為守備。敵人以我為守城,必薄我城下,發吾伏兵,以沖其內,或擊其外。三軍疾戰,或擊其前,或擊其后,勇者不得斗,輕者不及走,名曰突戰。敵人雖眾,其將必走?!保ā读w·豹韜·突戰》)這是說,對待大軍壓境,兵臨城下,突然侵略的敵人,要乘其全軍未到之機,作好戰爭準備,各類兵卒進入戰斗狀態。當敵軍來臨時,使我輕裝部隊與敵交戰而佯裝敗退而走,引誘敵人,令我守城部隊采取各種辦法作好準備,使敵人誤以為我主力守城,而迫近城下,這時我突然出動伏兵,襲擊敵人,發動疾戰,擊其內外。同時,急令三軍,疾擊其前后、左右,使敵將驚駭,敵卒大亂,勇者不得斗,輕者不及走,敵人雖眾,必然敗逃,這就是“三軍疾戰,敵人必敗”的戰法。
第四、妄張詐誘,熒惑敵將。兵為詭道,兵以詐立,戰陣之間,不厭詐偽。面對強大的敵人,狡猾的敵將,不能與其死打硬拼,而要虛張聲勢,詐騙敵人,擾亂敵人,令其上當,誤失戰機,我則適時出擊,制敵取勝。姜太公說:“妄張詐誘,以熒惑其將;迂其道,令過深草;遠其路,令會日暮。前行未渡水,后行未及舍,發我伏兵,疾擊其左右,車騎擾亂其前后。敵人雖眾,其將可走?!保ā读w·豹韜·少眾》)運用虛張聲勢,引誘詐騙敵人的手段,迷惑敵軍的將帥,誘使敵人迂回繞道,令其必定經過深草地帶;引誘敵人誤行遠路,延誤時間,令其日暮之時與我會戰。乘敵人前行部隊未及過河,后續部隊未及宿營,發動我伏兵,迅速打擊敵人的左右,命令車騎擾亂敵人的前后,這樣妄張詐誘,欺騙敵將,就可以做到以少勝多。
第五,施行詐術,瓦解敵軍。姜太公指出,為了有效地欺騙敵人,瓦解敵軍,就要在軍隊的組織建制中,設立專人司行詭詐之術。如《六韜·龍韜·王翼》篇,在論述軍隊統帥部的組織和職能時,就明確規定設“伏鼓旗三人,主伏鼓旗,明耳目,詭符節,謬號令,暗忽往來,出入若神?!痹O專人主管軍中的旗鼓,統一視聽的信號;制造假符節,發布假號令,暗中忽來忽往,神出鬼沒,使敵人摸不著頭腦,我則出神入化。設“權士三人,主行奇譎,設殊異,非人所識,行無窮之變?!痹O權士三人,專管施行奇行奇謀詭詐,安排奇技異術,不使敵人識破我的作戰意圖,進行無窮的變化,騙敵、敗敵。設“術士二人,主為譎詐,依托鬼神,以惑眾心?!痹O術士二人,專管施用詭詐,假托鬼神之計,裝神弄鬼,迷惑敵人軍心,瓦解敵軍斗志。如此等等,于中可見,姜太公不僅在理論上強調施行奇譎詐術欺騙敵人,而且在軍隊指揮部的編制上設立各種人士專施詭詐之術,迷惑敵人,從而達到詐敵而勝敵的目的。于中可見其軍事謀略的高超智慧。
第六、運用奇兵,出奇制勝。姜太公在注重詭詐勝敵的同時,亦強調用奇兵以出奇制勝的策略、戰術。他在《六韜·龍韜·奇兵》篇中,提出了二十六種運用奇兵的方法。這就是:“夫兩陳之間,出甲陳兵,縱卒亂行者,所以為變也;深草蓊翳者,所以逃盾也;溪谷險阻者,所以止車御騎也;隘塞山林者,所以少擊眾也;坳澤窈冥者,所以匿其形也;清明無隱者,所以戰勇力也;疾如流矢如發機者,所以破精微也;詭伏設奇,遠張誑誘者,所以破軍擒將也;四分五裂者,所以擊圓破方也;因其驚駭者,所以一擊十也;因其勞倦暮舍者,所以十擊百也;奇伎者,所以越水深、渡江河也;強弩長兵者,所以逾水戰也;長關遠候,暴疾謬遁者,所以降城服邑也;鼓行喧囂者,所以行奇謀也;大風甚雨者,所以搏前擒后也;偽稱敵使者,所以絕糧道也;謬號令與敵同服者,所以備走北也;戰必以義者,所以勵眾勝敵也;尊爵重賞者,所以勸用命也;嚴刑重罰者,所以進罷怠也;一喜一怒,一與一奪,一文一武,一徐一疾者,所以調和三軍,制一臣下也;處高敞者,所以警守也;保阻險者,所以為固也;山林茂穢者,所以默往來也;深溝高壘,糧多者,所以持久也?!边\用這二十六種“奇兵”之法,靈活機動,隨機應變,造成神奇莫測,變化無窮的有利形勢,殲滅敵人,取得勝利。這就是“用兵之道”“皆由神勢”之義。反之,“不知戰攻之策,不可以語敵;不能分移,不可以語奇;不知治亂,不可以語變?!保ā读w·龍韜·奇兵》)姜太公的出奇制勝的用兵之道,勝敵之策,充滿著智謀,實在高明。
姜太公的軍事謀略思想還包括選擇良將,舉賢用人;教兵習戰,立威天下;兵農合一,富國強兵;賞罰分明,令行禁止等治軍強兵的內容,于中亦可見其深邃而獨到之處和高超智謀。因篇幅所限,故在此不作論述。
姜太公作為周朝軍師,齊國始祖,武圣之首,其軍事韜略、戰爭謀略、戰法戰術、軍隊建設、戰爭準備等思想的高明、精辟、可貴之處,就在于他的全面性、創造性、開拓性、奠基性。他不是單純的就軍事論軍事,就軍事謀略論軍事謀略,而是從哲人智慧的高度,以聰明政治家的眼光,將政治與軍事、治國方略與軍事謀略緊密地聯系起來,融為一體加以論述。這就使他的軍事謀略頗具整體性、深刻性、精辟性、合理性,因而為歷代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所推崇,從中吸取思想智謀,所以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六韜》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著作,在宋代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作為武學教本,成為武將們必讀的兵書。二千多年以來,《六韜》與其它《武經》一樣,從秦至現代,不斷有人注釋、校勘、講解、闡揚,挖掘其思想宏旨奧義,吸取其思想精華,經久不衰,至今愈盛,充分展現了其光輝的思想價值和不朽的生命活力。我們應當珍惜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使之在新時代再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