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學的時候非常喜歡《道德經》,當時能夠背誦整本書,《道德經》對我的影響也比較大,這是一本能影響自己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書。《道德經》講的是出世,講的是道法自然,上學的時候涉世未深,里面很多的道理反而能看懂。
畢業后,在社會上打拼了幾年,再次讀《道德經》反而沒了以前的心境了,如同書里說的“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再也回不到以前的心境了。不過生活是個循環,或許哪天又能回到那個心境。
以前不是很喜歡《論語》,但是工作之后,讀了幾段,發覺真的是一本好書。這應該是我第三次讀了,每次讀都會有新的感悟,生活和工作上的很多事情,都能在里面找到答案,這是一本能伴隨自己成長的書,所以如果大家有時間,還是強烈建議讀一下的。書篇幅不算長,如果是第一次讀,采用細讀的方式,12個小時也能讀完,對自己大有裨益。
《論語》是一本講入世的書,里面告訴我們做官、做人、為人處世的道理,半部論語治天下并非虛言。當自己對一些事情感到迷茫,不知所措的時候,不妨從書里找找有沒有解決方案,照著里面的辦法做,總不會有大錯。孔子真是一個神奇的人,《論語》是各種經驗的高度提煉,很難想到一個兩千五百年前的人,怎么會有如此多的閱歷,將各種信息進行精煉為知識,教授給自己的門生??鬃右姷娜?,經歷的事,一定比我們多得多。
下面摘錄幾條特別喜歡的句子,如果這些能做到,我們都可以變為更好的人
子曰[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3],不亦君子乎?
子曰:“巧言令色[1],鮮矣仁?!?/span>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1]。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2]。過則無憚改[3]?!?/span>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1]。先王之道,斯為美[2]。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3],亦不可行也?!?/span>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2]?!?/span>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span>
子曰:“道之以政[1],齊之以刑[2],民免而無恥[3];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有格[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1],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視其所以[1],觀其所由[2],察其所安。人焉廋哉[3]?人焉廋哉?”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span>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1],思而不學則殆[2]。”
子曰:“由[1],誨女[2],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3]?!?/span>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3]?!?/span>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span>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1],而敏于行。”子曰:“德不孤,必有鄰[2]?!弊釉唬骸笆戮龜?,斯辱矣[3];朋友數,斯疏矣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1]?”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span>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span>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1],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span>
子曰:“質[1]勝文[2]則野[3],文勝質則史[4]。文質彬彬[5],然后君子?!?/span>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1]?!?/span>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span>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span>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鋸闹??”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1],不可陷也[2];可欺也,不可罔也?!?/span>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1],甚至矣乎!民鮮久矣?!?/span>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6],則不復也[7]?!?/span>
子在齊,聞《韶》[1],三月不知肉味[2],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子曰:“加我數年[3],五十以學《易》[4],可以無大過矣?!弊釉唬骸叭诵校赜形規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span>
子曰:“君子坦蕩蕩[3],小人長戚戚[4]。”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3],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1]?!?/span>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1]。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毋憚改。”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2]?!?/span>
季路問事鬼神[1]。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2]?”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span>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span>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span>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1],以友輔仁[2]?!?/span>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1],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弊釉唬骸捌堈渖硪?,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子夏為莒父宰[1],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span>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痹唬骸案覇柶浯?。”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痹唬骸案覇柶浯?。”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1]!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2],何足算也?”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span>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1]?!?/span>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被蛟唬骸耙缘聢笤梗稳??”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span>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2]”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3]。”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3],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4],友其士之仁者?!?/span>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span>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span>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span>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1],友多聞,益矣。友便辟[2],友善柔[3],友便佞[4],損矣?!?/span>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2]?!?/span>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1],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子曰:“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span>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1]?為之猶賢乎已[2]?!?/span>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2],遠之則怨?!?/span>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1],其終也已。”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span>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2]?”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span>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1];未信,則以為厲己也[2]。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