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分享寫作心得時說:凡做文章,定要虎頭豬肚豹尾。文章開頭要像虎頭一樣精彩奪目吸引人,文章中間要像豬肚一樣豐富有營養,文末結局的豹尾又該如何理解呢?
所謂豹尾,指的是結局要像豹尾一樣鏗鏘有力,發人深省。因為人們不容易記住開頭,過程,卻更容易記住結尾。
寫作如此,說話亦是如此。
一
相信大家肯定見過這么一種話術,在某個場景下,領導評價某人時,開頭講了很多某人的優點,接著慢悠悠地說出“但是”二字,畫風一轉,看似隨意的說了幾句缺點。一出“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的好戲就完成了。由于人們普遍更容易牢記后面新出現的刺激性的語言,因此缺點更容易被牢記,領導的目的也就實現了。
鬼谷道友小張最近遇到了這么一件事。不久前的季度總結大會上,總經理當著所有同事的面說:小張同志平時工作很努力,很勤奮,很積極,工作態度我們平時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人無完人嘛,小張同志最近的業績表現就不那么理想了。
領導開頭的表揚是為了給批評做鋪墊的,這就是我們常見的“凡事就怕但是”。顯然,繞了一圈,領導的意圖很明確,聽眾們自然也懂得劃重點。領導前面說的小張的優點是不容易被記住的,但后面說小張的缺點卻會被牢記在心了。
誰又能記得小張過去連續兩年是業績銷冠呢?當下的小張因為一個季度的業績下滑就淪為的批評對象。仿佛人們是健忘的,只看重當下,忘記了過往。
縱然前面有千萬句好話,也比不過一句“但是”的轉折。此類話術與相聲里“三番四抖”有異曲同工之妙:前面都是鋪墊,都是為最后“抖包袱”服務的。
鬼谷子將這一招話術稱為“重累術”,原話是:或先重以累,而后毀之,意思是先重復肯定對方的長處,待對方志得意滿時,再指出對方的短處。這就是“欲抑先揚”,褒是鋪墊,貶是目的。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有人一味夸你,你就要留心了。可能別人只是在鋪墊,為最后的貶損做準備。
二
其實不僅是說話,人們判斷一個人的好壞,也習慣如此。人們能接受回光返照式的假模假樣的“浪子回頭”,卻接受不了一向慎獨從善的君子的不幸墮落。比如,“土木堡戰神”朱祁鎮縱然有千般不是,卻因為最終成功了,便總會被原諒。而支持于謙力挽狂瀾的朱祁鈺,縱然有千般好,卻最終因為失敗了而總會被埋怨。
這是什么道理呢?因為人們衡量一個人是好是壞的標準是“近因”,也就是最近的原因。看起來很公平,比如人們在評價歷史人物就習慣如此,非要用“善終”作為標準來衡量一個人的最終評價,顯然,人們是以結果為導向的,文章,講話,人品,皆是如此。
近因更容易影響結果,是因為最近的信息對認知的影響相對較大,留下的印象也相對較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近因效應。近因效應使人們更看重新近信息,并以此為依據對問題作出判斷,忽略了以往信息的參考價值,從而不能全面、客觀、公正地看待問題。
三
人心是感性的,人們一向喜歡新鮮的刺激,因此對事物的判斷往往喜歡以最后的印象作為重要判斷標準。于是乎,有人總結了這么一條好人公式:
一個壞人,做了九次壞事,最后一次做了好事,大家說他是好人;一個好人,做了九次好事,最后一次做了壞事,大家說他是壞人。
本文由鬼谷信原創出品,更多精彩鬼谷子智慧,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鬼谷道”,為你的謀略賦能,助你成為當代縱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