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品已關注
2022-12-15 20:04來自四川
“毛澤東是舉世公認的戰略家,無論中國還是外國的評論,不但是充分肯定的,而且都給予高度的評價。”
這是柴宇球先生在《毛澤東智慧》系列叢書中對毛主席的評價。我們在談論主席時,也經常說他是一個偉大的領袖,那么毛主席到底偉大在哪里呢?從面對兩次歷史轉折點時他的果斷抉擇,就足以讓我們領略到偉人的過人之處。
中國革命陷入低谷
1927年,國內大革命失敗了,這導致我國的政治局勢急劇逆轉,切實為百姓謀福祉的共產黨人,因為與蔣介石所帶領的國民黨主張不同,遭到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猛烈打壓。
這種高壓環境導致我黨的發展受到嚴重限制,據尚且殘存的各地地方志、黨內資料統計,僅1927年3月-1928年上半年這段時間里,國民黨反動派就直接或間接殺害了31萬余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共產黨員超過2.6萬人)。
血腥又黑暗的惡劣局勢更是進一步侵擾了黨內人士,一些同志和不堅定分子選擇離開我黨,一時間,中國共產黨黨員數量急劇減少。
尚且堅持的人也士氣頹靡,他們迷茫困頓,不知道工農運動的未來到底在哪里。
大革命正在進行時期,我黨得到了不少中間人士的欣賞和支持,但大革命失敗后,不少中間人士為了明哲保身,紛紛與我黨拉開距離。這讓我黨骨干成員清楚地意識到:中國革命已經陷入低谷。
如果不做好下一步抉擇,那么中國革命勢必以失敗而告終。
轉折點一的果斷抉擇
為了讓國內革命順利進行下去,毛主席領導意義重大的秋收起義,并將主要戰略方向首次指向農村,提出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這一主張在當時引發了很多討論,要知道世界上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戰爭,基本都是將主要戰略方向集中在中心城市上,比如說法國的“巴黎公社”、俄國的“十月革命”。這種革命選擇并無過錯,但它與中國當時的時代背景不契合。
舊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之下,群眾貧富差距巨大,整個國家雖然有一定的工業基礎,但本質上來說還是個落后的農業大國。
而“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主要力量盤踞在中心城市,我黨武裝力量薄弱,直接針對中心城市作斗爭,無異于平白增加犧牲。
農村作為反動派勢力統治的薄弱環節,非常適合我黨扎根,不斷壯大己身。毛主席清楚地知道這一點,果斷作出抉擇,在之后的日子里以“農村包圍城市”。
“農村包圍城市”的主張讓我黨解決了“依托根據地積累、發展革命力量”的問題,雖然大革命失敗后,我黨力量銳減,但自從在農村建立起革命根據地后,我黨的隊伍一直在不斷壯大。
建立根據地的過程中,我黨還不忘幫助農民們翻身做主,這使得我黨有了很堅實的群眾基礎。同時也讓我黨創建的革命隊伍一點點從游擊隊向正規軍隊發展。
最開始不是沒有人懷疑“農村包圍城市”,但等到1949年,毛主席帶領我黨和軍隊成功推翻了“三座大山”新中國宣告正式成立。通過實踐足以證明,在27年歷史轉折點處毛主席的果斷抉擇有多正確。
“亡國論”和“速勝論”
除了“農村包圍城市”,毛主席在1938年5月時,就當時的局勢,再次做出果斷抉擇。
這時候中國已經進入全面抗戰階段,日本占領南京和南京大屠殺的消息傳出后,“亡國論”一度甚囂塵上,很多群眾對戰勝日本根本不抱任何希望,這對于中國抗日事業非常不利。
不過在臺兒莊大捷后,國內民眾的心態發生了兩級反轉,他們又堅定認為,中國能夠很快取得勝利,“速勝論”取代“亡國論”,在國內流行起來。
有道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群眾們只能通過報紙等媒介看到臺兒莊之戰的勝利,明白中國有一定的實力去戰勝日本,但他們沒有足夠專業的知識儲備和卓遠的眼光,無法詳細了解到臺兒莊大捷背后反映出的一些問題。
為了避免“速勝論”讓民眾盲目自信,也為了避免“亡國論”的消極打擊中國軍民的抗戰熱情,毛主席集中我黨和中華民族的智慧,在臺兒莊大捷這個關鍵節點上,寫下《論持久戰》。
轉折點二的果斷抉擇
毛主席決定寫論述“抗日持久戰思想”的作品,并堅持貫徹之的想法由來已久,在1936年7月,毛主席接見記者斯諾時就曾說過:
“中日早晚要打一仗;中日這一戰,是持久的。”
等到全面抗日戰爭正式爆發后,毛主席再一次指出:
“中日之間的最后勝負,要在持久戰中去解決。”
毛主席會做出“論持久戰”的果斷抉擇,蓋因他已經意識到了中日戰爭的本質:
“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
以此為理論依據,毛主席進一步敵闡述了中國選擇持久戰的必要性。在毛主席看來,對戰的中日雙方有四個特點: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小我大;敵寡助我多助。
第一個特點說明我國想要快速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并不現實,而剩下的三個特點則體現了較日本來說,我國的諸多優勢。有這些優勢作為支撐,中國打敗日本需要的只是時間。
毛主席《論持久戰》的發表,在當時引發了熱議。它科學地論證了抗戰的發展規律,詳細闡明爭取抗戰勝利的道路,讓各領域人士盡可能正確地認識抗戰,而不被一些錯誤認知左右思維。
選擇進行抗日持久戰,是毛主席帶領我黨堅持“農村包圍城市”主張之后,在第二個歷史轉折點處做出的又一重大抉擇,它們將中國指引上了正確的方向。
若是沒有《論持久戰》,在各種錯誤認知的影響下,或許抗戰會面臨更多的問題和難題,屆時因為急功近利而出現諸多不必要的損失也不是沒有可能。
毛主席的偉大,就在于他不管在什么大環境下,都能夠保持清醒,從紛雜的信息和線索中分析出自己最需要的,民族最需要的東西,同時先人一步鎖定最為正確的選擇和道路。我們可以毫不猶豫的說,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
“中國革命到底應該走什么道路?”這是大革命失敗后毛主席反復思考的問題,柴宇球先生在《毛澤東智慧》系列叢書中描寫這段經歷時指出,秋收起義時將隊伍帶上井岡山的決定,本身其實是違反上級指令的,但毛主席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這條路,從此他帶著部隊和我黨,一路向正確的方向大踏步走去。
《毛澤東智慧》系列叢書妙就妙在其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結合實例闡述了毛主席的理論主張、智慧和卓見。對于喜歡閱讀毛主席著作的讀者來說,《毛澤東智慧》系列叢書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學習毛澤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