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務均等,深圳定位研究
徐景安在深圳智庫百人會上發言
2015年7月2日
我是深圳第一任體改委主任,雖然離開工作崗位,但是依然把推進中國、深圳改革作為己任。
深圳怎么改?深圳的方向、目標是什么?取決于深圳的定位。過去深圳經濟特區的定位是很明確的。那么,今天深圳特區還“特”什么,它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在哪里,對中國起什么示范作用?
馬洪基金會開展了對深圳政府的民間評價,很有意義。但以什么標準來評價?我們評價深圳各部門、各區政府提出的白皮書,看他們承諾的做得怎么樣?他們的承諾來自他們對自己的定位,他們對自己的定位來自深圳的定位。而深圳的定位是什么?這就是最大的問題。
深圳繼續以GDP為目標,提出2015年GDP總量達到1.5萬億人民幣,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這個目標提前2014年實現了。以GDP為目標,弊端多多,深圳還這么走下去?
深圳提出實現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這是好口號,可是依然不成其為“特”,北、上、廣等許多城市也是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
現在又提出深圳成為創新示范城市,是科技創新,還是制度創新?
今天的深圳一句話,是找不到北了,不知朝什么方向、目標努力,究竟怎么“特”?
當年深圳的定位,是根據國家的需要。中國缺改革開放的經驗,要深圳殺出一條血路來。今天的中國最缺的是什么呢?中國最大的問題在哪里?
政府的職能是提供公共服務,但政府不是為少部分人服務的,公共服務均等是對政府的基本要求和目標。然而,就是在這個根本問題上,中國政府發生了嚴重偏差,發展的成果被少部分人多占,由此民眾質疑改革、不滿政府,動搖了黨的執政根基。而我們深圳在公共服分均等化上,起了不好的示范作用。深圳戶籍人口僅310萬,非戶籍常住人口加暫住及未辦證的,稱之為流動人口達1500萬。政府的公共服務---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社保等等向戶籍人口傾斜,戶籍人口是一等公民,非戶籍人口是二等公民。由于戶籍人口與非戶籍人口嚴重倒掛,為中國各城市之首,所以中國城市幸福感排名中深圳一直居榜尾。
你們看一下深圳的政府工作報告,深圳財政的預決算,深圳各部門、各區政府提出的白皮書,有沒有將公共服務均等作為目標?這意來著什么?比如深圳教育支出增長了多少,其中學前教育增長了多少,你知道增長的支出,是投向機關幼兒園,還是民辦幼兒園?醫療支出增長了多少,是為哪部分人群服務?
不以公共服務均等作為政府的執政理念、政府的自我定位,中國就越發展,越不公,越有保障的越多保障,越需保障的越少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關鍵在哪,路徑是什么?就是取消形形式式的特權,實現公共服務均等。
這是利益分配問題,制度改革問題,但首先是執政理念問題,政府定位問題。我們資庫百人會可以起點作用。建議以深圳怎么定位,深圳怎么特為題目,舉辦研討會,開展專題研究。定位問題討論清楚了,我們就可以來評價十二五規劃,對十三五規劃提出建議。做什么,得抓住綱。給我一個支點可以撬起一個地球,推動改革,也得抓住核心。
資庫百人會來自各個領域,各有專長,可考慮出兩種成果,一類是研究報告,一類是簡報。每一篇出來一定要有份量。凡是智庫百人會出來的非看不可,就像當年世界銀行出的報告我們一定會看,我們向這個目標努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