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上海博物館收藏了一批戰國竹簡。
經上博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實驗室的科學測試與比較分析,這批竹簡當為戰國晚期楚國貴族墓中的隨葬品。
竹簡中,出現了完整的一篇道家文獻,題名為《恒先》。
與《恒先》同時面世的,還有迄今為止最早版本的《周易》。
如果我們能夠接受《周易》原本就是戰國時期作品的觀點,那么接下來的結論雖然非常驚人但卻順理成章:
不信?不妨讓我們來讀一讀這篇失傳兩千多年的經典吧!
《恒先》一篇的開頭,是這樣寫的
這段話,完完全全是道家的心法。
《道原》篇也是以“恒先”二字開頭的,但更加強調和突出了一個“虛”字。
很多人以為,《恒先》和《道原》中描述的,是宇宙混沌初開,一片虛空時的狀態,
我國古代的所有道經,從來不關心宇宙如何產生,它們只關心每個人內心的宇宙。
“虛”,是古人修心的最高原則。
“
荀子也說:“
在虛靜的狀態下,“
老子也說:“
巧的是,《周易》內第一篇《咸》卦的主題,恰恰就是“
在《恒先》一篇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氣”。
氣是天地萬物產生的根源。
那么,產生天地萬物的氣,又是從何而來的?《恒先》中解釋,氣是“自生”的。
但只需我們將《恒先》開頭的一段與《道原》篇對照著看,就會發現這個“氣”產生于“虛”。
由此可見,《恒先》等道家經典中提到的“氣”,就是先天一氣(炁)。
丹家有言“
對于得到先天一氣之后的狀態,歷來丹家都將之比作乾坤開辟,重塑天地萬物的過程。
修道之士能夠“
巧的是,“以虛受人”的《周易》下經的第一卦《咸》,其卦象是“
先天一炁又被稱為“一”,被視為道的化身,而“虛”就是道之所集。
“
數字“一”,又被道家稱為“太一”、“大一”,是“道”的化身。
《周易》的上經第一卦乾(“健”),以數字“一”為卦序,本身也就暗喻著道。
易傳《大象》說:“
巧的是,在《恒先》中,“天行”的最本質特征就是“復”。
更巧的是,《周易》也將“天行”的特征歸納為“
更更巧的是,這個《復》卦,以及《周易》中另外一個以《中復》命名的卦,都是象征著冬至的卦。
冬至,是周而復始的天行每一輪的起點和終點。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太一”。
本文為“也說《周易參同契》系列” 不造第N回,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回下回分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