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末年,幽王烽火戲諸侯,其岳父聯合犬戎族攻下鎬京,幽王死,西周亡。幽王之子繼位,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此后數百年,周天子號令天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各諸侯國勢力互相兼并,迅速膨脹,爭戰連年,諸侯爭霸,大國稱雄。
戰國時期,七雄爭霸。一時間,泱泱中華大地,風云變幻,狼煙四起,血火飛濺,刀光劍影。處處有兇險,遍地是英雄,既有俠骨柔腸的仁義之士,也有陰謀算計的狡詐奸雄。帝王將相,縱橫捭闔;智者謀士,約從離衡;平民走卒,揭竿而起。
自古亂世出英雄,有一人,挺身而出,吞并六國,發兵南征北討,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
就是這個人,掃六合,建秦朝;修靈渠,筑長城;書同文,度同制;車同軌,行同倫;廢分封,立郡縣,為了國家的同意,為自己的理想不懈奮斗。
也就是這個人,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他就是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他統一了全中國,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局面,為其后各朝代謀求統一奠定了不可取代的基礎。但自古以來,秦始皇一直是一個倍受爭議的人物。
有的人認為,長城的修筑加大了人民的負擔,每年都要年征發民夫四十余萬去修筑。在當時生產力極度低下,男人辛苦勞作尚不能果腹,女人紡織的布都無法蔽體的情況下,征調如此之多的民力去從事非生產性勞動,千里之地盡是尸首,血流成河的慘劇。再加上南方要開鑿靈渠,人民生活的苦難更是不言而喻。
但是,可是大規模的徭役多數是出于當時的形勢所迫。中原的統一并不代表整個民族的穩定。事實上修建長城,是為了保護北部邊境人民,它的目的也是為了減少人民的負擔。北方的匈奴是游牧民族,他們的騎兵可以活動在蒙古草原上,不用筑城就可以生活。沒有長城的話,若是要對抗匈奴的南下進攻,就要很多軍隊來防守,這更會給人民增歷史人物秦始皇的功
不同階級評價歷史任務有不同的標準,秦始皇是秦朝開國皇帝,對秦始皇一生的功過評說不一,有的認為“好大喜功”、“暴虐無道”,也有的人認為“今陛下興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史記·秦始皇本紀》)。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科學以唯物主義觀為指導,樹立了評價歷史人物的正確標準,簡單地說,就是以對于社會歷史發展起的作用去評價歷史人物的歷史地位。
首先,戰國時期分裂割據的混亂局面給廣大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亦嚴重阻礙著新興的封建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造就這一局面的根源正如秦始皇所說:“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史記·秦始皇本紀》)所以消滅封建割據政權,實行統一,就成為人民群眾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迫切要求,實現統一的任務就在秦始皇的身上。
其次,秦始皇代表新興地主階級,順應歷史發展要求。由公元前230 年滅韓開始到公元前221 年滅齊,秦王政經過十年的吞并戰爭終于蕩平了六國,統一了天下。長期戰爭雖然使百姓付出了巨大代價,但畢竟順應了社會的發展,推動了歷史的前進。秦王政消滅割據稱雄的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二、偉大的歷史人物都曾為歷史的進步立過功勞,但是也曾經不可避免地犯過錯誤:
第一,廣筑宮室。《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他在咸陽仿建六國宮殿,又“關中計官三百,關外四百余”,建阿房宮。阿房宮的規模,唐人杜牧在《阿房宮賦》寫了它的宏麗。宋代邵博曾看過其舊址。他覺得看了阿房宮,則漢的“未漢、建章又不足道”。
第二,求仙藥,信巫士。秦始皇是貪權的。他一面要二世三世地傳位,但又舍不得丟位,想長生不死。他多次派人去東海求不死之藥,以致上當。只要能使自己常生,哪怕二世三世不能繼位,也在所不惜。
第三,焚書坑儒。這是被歷代集中譴責的一個劣跡。其手段也確實太毒辣,造成一代文人的厄運。焚書是李斯的建議。
李斯是個“阿意順昌,為利祿計”(《東園叢說》卷下)的沒氣節的人。
他看定了始皇帝獨斷的性格,投其所好。始皇“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后”。這是專斷和多疑性格的必然結果。
第四,用人失當。這是他事業上失敗的一個重要環節。章太炎先生在《秦政論》中認為“秦皇微點,獨在起阿房,反以童男女三千人資福諸巫食言,盡坑術士,以說百姓,其他無過”。這漏掉了一個重要環節,王夫之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說:“秦始皇之宜短祚之手,而莫甚于不知人。非其不察也,惟其好諛也。論國予趙高之手,雖中主不足以存,況胡亥哉。”其實,這不光是好諛,主要是多疑而托病,尉繚走了,蒙恬長期在北邊,太子扶蘇被他趕走,趙高這個丑類因犯罪當誅,而他卻救了下來,并委以重任,留在身邊。李斯是個不堅定分子,以保官保位為目的,對國家沒有責任心。結果,沙丘之謀成功,胡亥襲位,秦的宗室及有功大臣一個一個被殺,終于導致了秦王朝大滅亡。
第五,修筑陵墓。秦始皇究竟還是一個比較清醒的人。他雖然千方百計地尋找長生不老藥,但還是承認自己最后是要死去的。他不但“養生泰奢”,而且“奉終泰厚”。《議書·谷永傳》、《史記》記他初繼位即修建陵墓,七十萬人修了四十年。
三、盡管秦始皇想“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但是,“秦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史,獄史得親本,……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秦王雖已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秦政權雖然滅亡了,但是秦始皇所形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為后世所繼承和發展,開創了一個新時代,“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國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久合,執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王。”
對秦始皇的一生的功過,評說不一。他經過十年的兼并戰爭,結束了戰國時代諸侯割據的混亂局面,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他改革了國家的政治體制,統一了文字、法律、交通和度量衡。同時秦始皇也是一個少見的暴君,他焚書坑儒,大造阿房宮和驪山墓穴等。殘酷的刑法,繁重的服役和賦稅,給廣大百姓帶來極大的災難。加很大的負擔。秦始皇,滅六國,滅六國,廢封建,實郡縣,統一貨幣度量衡,但是焚書坑儒,興土木,筑長城,建阿房宮,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是我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事件。它擴大了中國的疆域,基本上奠定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版圖;它結束了數百年來無休止的掠奪、兼并戰爭,創造了一個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的環境,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及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大大有利于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繁榮昌盛:它實現了春秋戰國以來許多杰出思想家提出的大一統思想,留給人們寶貴的思想遺產。
因而,秦始皇作為這一事件的最大功臣,被冠上了種種光環,“振長策而御宇內”,成為了后人心目中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雄才大略的偉大英雄、“千古一帝”,載入了光輝的史冊。
雖然秦始皇的功績很大,但他也是在歷史書上留下殘暴的一面,他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和思想控制。竟發布焚書令,除政府外,民間只準留下有關醫藥、占卜和種植的書,其他書都要燒掉。和咸陽活埋儒生,是歷史上的“焚書坑儒”。還使用殘忍的秦政,草菅人命。他還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興建豪華的阿房宮和巨大的驪山陵墓。
秦始皇在位十三年,其殘酷統治絕不只是坑殺四百多個儒生。他制定的刑罰有榜掠、鬼薪、鏑、棄市、戮車裂、抽筋、活埋、磔等二十余種。依靠殘暴的威力,他大規模地強迫人民進行奴隸式勞動。當時,全國人口不過二千多萬,按三分之一計,青壯年勞動力不過七、八百萬人,被役使的竟達三百萬。他在咸陽修宮館三百處,外地有四百處。在咸陽城內修建阿房宮,可容納婦女一萬余人,內可裝五丈高的旗子。雷聲隆隆,宮車過也;渭河脹膩,棄脂粉也;明星瑩瑩,梳妝鏡也;綠云繞繞,梳曉環也……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為修建這一宮殿,動用七十萬人,造成大量死亡的悲劇。更大規模的是他的皇陵,今天全世界都在贊美中國的秦俑,人們在旅游西安時,有多少人會想到建造巨大秦陵犧牲的大量農奴呢?
總的來說我認為秦始皇是一為過大于功的皇帝,雖然他為歷史做了不可磨滅的功績,卻是做了更大的破壞,為后世留下了無數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