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西方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辜鴻銘何許人也,在西方人中有如此大的影響?
辜鴻銘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獲文、哲、理、神等十三個博士學位,精通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臘文等九種語言。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文化,在輪船上用純正的德語挖苦一群德國人。被印度"圣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生在南洋
學在西洋
辜鴻銘十歲那年,布朗夫婦將他帶到英國。14歲被送往德國學習。后回到英國并以優異的成績被著名的愛丁堡大學錄取。1877年,辜鴻銘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后,又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等著名學府研究文學、哲學。14年的留學生活使富有天賦的少年辜鴻銘成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學者。后來,蔡元培去萊比錫大學求學時,辜鴻銘已是聲名顯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當林語堂來到萊比錫大學時,辜鴻銘的著作已是學校指定的必讀書了。
婚在東洋
辜鴻銘的妻子淑姑是大家閨秀,典型的中國傳統婦女,知書達理,自幼纏足,穿三寸金蓮鞋。辜鴻銘回國后居住在福建廈門,不久便被淑姑那雙長不及掌的金蓮所折服,很快娶淑姑為妻。他以“愛蓮”名動天下,稱其為自己的“興奮劑”。娶淑姑不到一年納日本姑娘吉田貞子為妾。
貞子是日本人,父母在中國漢口經營一間干貨鋪,但因戰爭的影響,他們離開了漢口,在中國四處謀生。而不知就里的貞子后來只身一人來到了陌生的中國,開始了尋找自己父母的艱苦歷程,在漢口沒有尋到雙親的她不料被騙,被拐賣到一家青樓暫做了端茶的侍女,她堅持不做妓女,因而經常遭到鴇母的打罵,日子非常艱辛。
辜鴻銘有逛青樓的嗜好。有一天閑來無事,辜鴻銘和一幫朋友去青樓消困解乏,遇到清新可人的貞子。在了解貞子的遭遇后,辜鴻銘頓起惻隱之心。他花了200兩銀子為貞子贖身,并給貞子五十兩銀子作尋找父母的路費。
一天辜鴻銘上街買紙墨,正好碰到了在街上漫無目的走著的貞子。貞子告訴辜鴻銘她已經在武昌街頭流浪了一個多月,父母還是了無音訊,銀子也快花完了,不知道以后怎么辦才好。辜鴻銘覺得她十分可憐,就讓她到自己家中暫時住下。回家后辜鴻銘將貞子的事情全盤告訴了自己的夫人。淑姑是個極為賢淑大度的人,欣然同意并親自為這位日本姑娘準備了一個房間。后在淑姑的一手撮合下,辜鴻銘迎娶了這位異國的小妾。辜鴻銘十分寵愛貞子,稱之為“晚上的安眠藥”。
仕在北洋
1880年,辜鴻銘返回故鄉檳城。1881年,著名學者、外交家馬建忠受李鴻章差遣赴印度同英國人談判專售鴉片事宜,辜鴻銘與其傾談三日后,思想發生重大改變,隨即辭去殖民政府職務,埋頭學習中國文化。
1885年,辜鴻銘回到中國,被湖廣總督張之洞委任為"洋文案"(即外文秘書), 主要職責是"通譯"。他一邊幫助張之洞統籌洋務,一邊精研國學,自號"漢濱讀易者"。
張之洞實施新政、編練新軍,也很重視高等教育。1893年11月29日,在辜鴻銘鼎力謀劃下,決定籌建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前身),這是由中國人自力建設、自主管理的高等學府。自強學堂正式成立后,蔡錫勇受命擔任總辦(校長),辜鴻銘任方言教習,成為自強學堂一代名師。
教在北大
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提出了"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的用人主張,創中國大學曇花一現的鼎盛時代。辜鴻銘被邀請教授英國文學。當他梳著小辮走進教室,學生們紛紛嘲笑他的辮子,他卻平靜的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而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聞聽此言,狂傲的北大學生一片靜默。
辜鴻銘對蔡元培是敬重的,在他眼里,當時全中國只有兩個好人:一個是蔡元培,另一個就是他自己。所以,"五四運動"之時,蔡元培請辭校長,辜鴻銘也是積極挽留派,但他的理由卻是:"校長是我們學校的皇帝,所以非得挽留不可。"
東方文化的捍衛者
精通西學的辜鴻銘,在潛心精研國學后認定:儒家學說之仁義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強食競爭中出現的冷酷與毀滅;他相信,正被國人摒棄的傳統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學即是這個文化精髓所在。
在他之前,中國的古典文獻從來沒有好的譯本。從1901至1905年,辜鴻銘分五次發表了一百七十二則《中國札記》,反復強調東方文明的價值。1909年,英文本《中國的牛津運動》(德文譯本名《為中國反對歐洲觀念而辯護:批判論文》)出版,在歐洲尤其是德國產生巨大的影響,一些大學哲學系將其列為必讀參考書。他不遺余力地向世界傳播儒家學說,鼓吹東方文化,在西方引起極大反響。應該說在此之前,還沒誰更系統、完整、準確地向海外有意識地傳輸國學典籍。
1915年,辜鴻銘在北京出版《中國人的精神》,漢語題名"春秋大義"。不久即被譯成德、法、日等多種文字出版,一時轟動東西洋,在德國甚至掀起了持續十幾年的"辜鴻銘熱"。《中國人的精神》是辜鴻銘最有影響的英文代表作品。面對當時西方列強對中華民族的欺凌和對中國文化的歧視,辜鴻銘論述的主旨就是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闡發中國傳統文化的永恒價值,以理想主義的熱情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靈丹妙藥。用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去拯救西方文明,這正是《中國人的精神》一書所標舉的"春秋大義"之所在。
辜鴻銘生活在一個不幸的時代,在那樣一個時代里,只要你是一個中國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爭,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價。面對當時內憂外患的祖國,辜鴻銘為中華傳統之斷落而憂患,為炎黃文明之涂炭而憂患,他狂放的姿態,是他帶淚的表演,是以狂放來保護強烈的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