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俗稱破五節。
一、吃餃子
正月初五之所以吃餃子,說法有多種。一種是從初一到初五這幾天禁忌較多,人們不敢“輕舉妄動”,過了初五這天,什么忌諱也沒有了,人們該干嘛干嘛,所以要吃餃子慶賀慶賀。另一種說法是包餃子時,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著餃子邊捏,這叫“捏小人嘴”,意思是讓小人來年閉上嘴,少說別人壞話。所以這天包餃子的餡兒,一定要自己剁,菜板剁得震山響,讓四鄰八家都能夠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而江南一代的百姓在這天講究吃財神糕、下面條。因為面條長得像古時候串錢的繩子,下面條寓意給家里添“錢串子”,有“初五吃頓面,一畝打一石”之說。
“破五”吃餃子也好下面條也罷,不管何種講究,都寄托著人們對新春的期盼,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大吉大利,財源滾滾!
二、送五窮
送窮別稱送五窮、趕五窮、送窮媳婦出門等。唐代韓愈《送窮文》云:五窮也叫“五鬼”,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送窮送到哪里去?以大門為界,門里不要它,掃地出門,把它送到門外去。
傳統民俗認為,“元旦日,家內不許掃地,至初五日五更,方掃地下塵土,送出門外,名曰‘送窮'”;清康熙年間山西《徐溝縣志》說:“五日早,掃堂宇,委土戶外,曰‘送窮’”。所以正月初五這天,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
鞭炮從每間房屋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通通轟出門外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打掃衛生是一種徹底的大掃除,將初一至初五積攢下來的所有垃圾掃出大門,堆在一個角落,然后將鞭炮放在那垃圾堆上點燃,轟隆一聲,一切窮氣窮鬼都被趕跑了,接下來就是吃飯。陜西韓城一帶,破五這天忌出門并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發出崩裂之聲,這樣就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在臨潼,剪出紙人,門外拋掉,算是過了送窮節。
各地習俗不同,“送窮”方式不同,但都反映了廣大人民辭舊迎新,送窮納福,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愿望。
當然燃放炮竹污染環境,易引起火災,造成人身和財產安全,所以全國多個地方已經禁燃和限燃,大家要務必遵守各地方的規定,文明過年。尤其在今年的特殊時期,家庭衛生定要打掃,注意勤開窗,勤洗手,盡量宅在家里,出門戴口罩,人人都要為消除新型冠狀肺炎做出努力。
三、開市
民國時,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開店門,燈燭輝煌,盛設供壇,接“財神”,并蜂擁去財神廟換“元寶”。商店接過“路頭”,認為初五早晨開張營業必將招財進寶,發財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