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春困?
俗話說“春困夏乏秋打盹”。所謂春困,是指人在春天時感到精神倦怠、疲乏,頭昏欲睡。春困是因為季節交替給人們帶來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宋代曾鞏《錢塘上元夜祥符寺陪咨臣郎中丈燕席》詩云:“金地夜寒消美酒,玉人春困倚東風。” 葉圣陶在《城中·微波》中說:“此外完全寂然,什么東西都在春困呢。”當然也有人是因為自身病理因素引起的“春困”,實際上這是疾病的表現。疾病引起的“春困”,應及時去醫院檢查確診。
二、為什么春困?
立春過后,隨著氣溫日漸升高,人的毛孔、汗腺、血管開始舒張,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逐漸旺盛,耗氧量不斷加大,使大腦的供氧量相對減少;加之春季濕氣較重,人體若陽氣不足,易受濕邪侵犯,導致脾臟功能減弱,因而人就會感到渾身無力,困倦思睡。另外經常進食生冷、肥甘厚味的食物,或者少運動、缺乏休息等,都容易使人的脾胃功能欠佳,也是導致春困的原因之一。
三、怎么才能不春困?
(一)保證充足的睡眠
古人說“服藥百裹,不如獨臥”,意思就是睡覺勝過吃補藥。良好的睡眠可以調節人體生理機能,穩定神經系統平衡,使人身心放松,心情愉悅;能夠消除疲勞,恢復體力,為身體補充、儲備新的能量,使人精力充沛,充滿活力,有效地克服春天的身體困乏。清代學者李漁認為:“睡眠能養精養氣,能健脾益胃,亦能健骨強筋。人要是幾個晚上不睡,就容易疲勞、生病;病人如果睡好覺,病就會減輕。故養生之訣,當以睡眠為先。”所以一個人要想擁有健康的體魄,就必須“起居有常”,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人應該遵循自然規律,宜早睡早起,盡量不要熬夜,以免誘發和加重春困;更不要睡懶覺,這會引起人的惰性,越睡越困,越睡越懶。
另外為緩解春困,可適當午睡,時間以15-30分鐘左右為佳,就是閉目養神也能緩解疲勞。如果午睡時間過長,就可能減少夜間對睡眠的欲望,破壞原有的睡眠規律。
(二)科學合理飲食
科學的飲食對解決春困也有積極的效果。對于健康人群而言:
1、日常飲食要清淡,便于消化和吸收;少食油膩和辛辣食品,因為它們使人飯后產生疲憊感,導致情緒低落。
2、多吃蔬菜和水果,保證體內維生素和鉀元素含量均衡,可以明顯改善春困。維生素是很好的清醒劑,而體內缺鉀不僅使人感到疲倦無力,也會影響注意力的集中。胡蘿卜、大白菜、韭菜、柑橘等富含維生素,黃豆、莧菜等含鉀量較高。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打春》記載:“是日(立春日)……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
3、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可預防春困。蛋白質是活躍大腦的主要成分,所以從瘦肉,雞、魚和奶制品等食物中攝取的蛋白質,有助于人們精力旺盛。
4、重視早餐
“皇帝的早餐、大臣的午餐、乞丐的晚餐”,意思是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早餐作為每天的第一餐,對膳食營養的攝入、保持健康狀況、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至關重要,所以早餐營養要全面,養成每天早餐攝取大部分食物的習慣,應吃些含淀粉的主食,以便供給人體充足的能量,保持全天人體運動的活力;
中餐應適當食用一些高蛋白的食物,以補充身體的消耗;晚餐不宜多吃,以免影響睡眠,加重春困癥狀。
5、健脾除濕
春季陽氣上升,雨水增多,寒濕之邪易傷脾臟,因此要注意健脾除濕,可多食大棗、百合、山藥、蓮子、枸杞等,它們具有祛濕、促進血液循環、興奮大腦中樞神經的作用,可以緩解春困。
(三)踏青健身,適度運動
春天,萬物復蘇,草木發芽,大地充滿生機,正是人們走進大自然暢游踏青、進行有氧運動的大好時節。當人們疲勞、煩悶時,漫步在春光明媚、山清水秀的大自然,舉目遠眺,藍天白云、綠樹芳草盡收眼底,使人頓感神清氣爽、輕松愉快,不僅給人們以良好的視覺刺激,緩解人們大腦中的緊張情緒,而且可以促進新陳代謝,調節中樞神經系統,使心肺功能更加強盛,從而有助于消除春困。
另外,由于春天天氣乍暖還寒以及自身身體適應程度,此時運動應以活動肢體,舒筋活血,放松肌肉,興奮大腦為目的,活動不宜太劇烈,可選擇30分鐘左右的徒步快走,或者輕柔舒緩項目,如練瑜伽、打太極等。通過肢體活動,改善大腦皮質功能,抗擊春困,趕走疲勞。
(四)勞逸結合,保持心情愉悅
精神不好或長期緊張、恐懼、壓抑等,就會影響人的身心健康,所以應積極調整情緒,保持愉悅的心情。尤其是腦力勞動者,不要長時間伏案工作,當頭腦不清醒和脹痛時,應放松自己的身心,聽聽音樂,做做體操,總之要勞逸結合,使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緩解緊張情緒,始終保持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