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苗是蚩尤九黎的后裔。《戰國策·秦策一》高誘注說:“蚩尤,九黎民之君子也。”
《國語·楚語下》也記載:“三苗,九黎之后也。髙辛氏衰,三苗為亂,行其兇徳如九黎之為也,堯興而誅之。”
考古學發現 ,蚩尤族群留下來的文化遺存是處在公元前 4500~前 4000 年的后崗一期文化,黃帝族群留下來的文化遺存是公元前 4000~前 3300 年的西陰(亦稱廟底溝)文化。公元前 4000 年左右,黃帝族群戰勝蚩尤族群后,蚩尤余部逃至江漢平原一帶,和當地文化融合,創造了邊畈四期文化。
邊畈四期文化同蚩尤在涿鹿大戰中兵敗黃帝屬于同一個年代,而且兩者文化面貌和性質也呈現出眾多的一致性。 邊畈四期文化后來成為屈家嶺文化的前身——油子嶺文化的直接源頭,而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文化正是學界公認的南方苗蠻集團的文化遺存 。
這和《戰國策·魏策》的記載“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趨向一致。
三苗國居地大體在長江中游流域江漢、澧陽平原,似無疑義,眾多專家都表示了認可。其大體范圍就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帶。西面和南面的界限文獻無證,東面的界限,在今江西苗族等民族居地范圍,北界大體在河南西部和西南部熊耳、外方和伏牛山幾座山脈之間。
這一帶正是石家河文化分布區。
顯然,古三苗國就是今天考古學所揭示出的以石家河古城為都邑的石家河文化核心地區。“三苗”之“三”多數學者解釋為多。
在這一地區,除了三苗國外,文獻上記載在同一時間段,同是這個區域,還有一個族群存在,那就是犬戎族,譬如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中就說: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賜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美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盤瓠。下令之后,盤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群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帝大喜,而計盤瓠不可妻之以女,又無封爵之道,議欲有報,而未知所宜。女聞之,以為帝皇下令,不可違信,因請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盤瓠。
東晉史學家干寶搜集記錄的古代民間神奇怪異故事集《搜神記》記載得更為詳細,并且明確指出,犬戎所居之地“即梁漢、巴蜀、武陵、長沙、廬江郡夷是也”:
高辛氏有老婦人,居于王宮,得耳疾歷時,醫為挑治,出頂蟲,大如繭。婦人去后,盛以瓠籬,覆之以盤,俄爾頂蟲乃化為犬。其文五色。因名“盤瓠”,遂畜之。
時戎吳強盛,數侵邊境,遣將征討,不能擒勝。乃募天下有能得戎吳將軍首者,贈金千斤,封邑萬戶,又賜以少女。后盤瓠銜得一頭,將造王闕。王診視之,即是戎吳。
“為之奈何?”群臣皆曰:“盤瓠是畜,不可官秩,又不可妻。雖有功,無施也。”少女聞之,啟王曰:“大王既以我許天下矣。盤瓠銜首而來,為國除害,此天命使然,豈狗之智力哉。王者重言,霸者重信,不可以女子微軀,而負明約于天下,國之禍也。”王懼而從之。令少女從盤瓠。
盤瓠將女上南山,草木茂盛,無人行跡。于是女解去衣裳,為仆豎之結,著獨力之衣,隨盤瓠升山入谷,止于石室之中。
王悲思之,遣往視覓,天輒風雨,嶺震云晦,往者莫至。蓋經三年,產六男六女。盤瓠死后,自相配偶,因為夫婦。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裁制著用,皆有尾形,經后母歸,以語王,王遣使追之男女,天不復雨。衣服褊褳,言語侏 ,飲食蹲踞,好山惡都。
王順其意,有詔賜以名山廣澤,號曰“蠻夷”。蠻夷者,外癡內黠,安土重舊,以其受異氣于天命,故待以不常之律。田作賈販,無關繻符傳、租稅之賦。有邑君長,皆賜印綬。冠用獺皮,取其游食于水。今即梁、漢、巴、蜀、武陵、長沙、廬江郡夷是也。用糝雜魚肉,叩槽而號,以祭盤瓠,其俗至今。故世稱“赤髀,橫裙,盤瓠子孫”。
高辛,即帝嚳,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帝嚳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黃帝的曾孫、堯的父親。當然,司馬遷的血統論不一定正確,其中隱含的史實是,帝嚳乃黃帝、顓頊之后,帝堯之前的一代東夷華夏聯盟集團領袖。從這個意義上說,《搜神記》對犬戎的記載,拋開其荒唐怪誕的神話外衣不談,至少在時間和地望上跟三苗族居地以及石家河古國是重合的。
南北朝時期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沅水》中對犬戎居住的地方,有更為詳細的實地考證:
(辰)水又東經沅陵縣西,有武溪,源出武山,與酉陽分山。水源石上,有盤瓠跡猶存矣。盤瓠者,高辛氏之畜狗也……今武陵郡夷,即盤瓠之種落也。
苗、瑤等少數民族流行狗圖騰
盤瓠、犬戎這一名稱是源于該族自身信仰,三苗一名則是源于中原旱地文化先民的另外一個視角,這至少讓我們能從中看到一些史實的影子。或許,犬戎就是三苗集團的一個成員。但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犬戎和西周時期出現在西北周王朝西北疆的犬戎不是一個概念。周王朝西北疆的犬戎,金文和《詩經》稱之為玁狁或獫狁,主要活動于今甘肅東部東和今寧夏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在石家河古城鄧家灣遺址中所發掘的數以百計的陶俑和陶塑動物,有豬、狗、羊、龜、鱉、魚等很多家養和野生動物,唯獨不見牛,但牛在石家河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遺骨卻非常多,這不能不令人聯想到被苗人視為祖先的蚩尤,其圖騰恰恰就是牛。
鄧家灣遺址出土的部分陶塑小動物
而另一方面,在石家河文化鄧家灣遺址出土的那些陶塑家養動物中,僅狗就有43 件,其他如豬、兔、羊、貓總共加起來才 17 件。 顯然,狗在石家河文化經濟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實,狗圖騰崇拜一直就是苗族、瑤族和畬族等南方少數民族的主要信仰。狗圖騰信仰不僅深深地影響著這些民族的生活習慣,也在某種程度上塑造了這些民族的原始姓氏。
——摘自李琳之《元中國時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華夏大地場景》,個別地方有改動。因閱讀流暢需要,刪去了注釋部分。
李琳之著,商務印書館,2020年9月
作者簡介
李琳之,歷史學者,出版有《中華祖脈》《家國往事》《祖先,祖先》等十余部著作。其中,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前中國時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華夏大地場景》《元中國時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華夏大地場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歷史視野下的早中國時代》三部著作,構成了其從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個完整的上古史體系,是國內外第一套用考古學結合文獻學揭示出黃帝至周初歷史發展脈絡的系列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