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長白山采藥人,在晚上露營的時候,往往會故意尋找一種特殊的植物,在植物旁安營扎寨。至于為何會如此大費周折?其實這種神秘的植物可以保證采藥人們的生命安全。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民國時期,長白山是全國物產最豐富的山脈之一,山上的動植物種類十分豐富,甚至大部分山民都會以采藥為生。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長白山一方水土養育了一方人,形成了獨特的長白山文化。
機遇與風險并存,山上有寶貝,自然也就會存在危險。在這座被當地人稱作“神山”的巨山中,潛匿著許許多多不可預知的危險。在山林之內,生存著大量的老虎、豹子等等猛獸,它們尖嘴獠牙,極具攻擊性,一旦遇到落單的采藥人,就可能會發起突然襲擊。為了能夠抵御猛獸,長白山采藥人也不得不采取組團進山的方式,帶上獵槍與捕獸夾。當然,猛獸的危險絕非是最可怕的,因為采藥人攜帶的獵槍火藥,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使得野獸們望風而逃。最令采藥人擔心的,正是草叢中的無聲殺手---毒蛇。
長白山上生存的蛇種類眾多,包括烏蘇里蝮蛇、黑眉蝮蛇、西伯利亞蝮蛇、虎斑頸槽蛇等等。但是毒性最強的蛇類,當屬白眉蝮蛇。白眉蝮蛇的分布非常廣,其生存地包括北京、河北、東北地區,但是密度最大的地方,當屬長白山區。
白眉蝮蛇雄性在半米長左右,雌性則稍小一些,背部存在淺褐色的花紋,有兩行中央色淺,但是左右交叉排列的花紋。如此外形特征,有利于白眉蝮蛇在捕獵時的隱蔽,更能令其很好地規避天敵。作為一種性情兇猛的蛇類,白眉蝮蛇的“菜單”非常豐富,老鼠、青蛙、蜥蜴、魚,甚至是體型稍小的蛇,都在它們的捕食范圍之內。
據當地人稱,白眉蝮蛇的毒性較強,一旦叮咬人體,受傷者就會出現暈厥、水腫等癥狀,嚴重者可以在一個小時之內隕命當場。白眉蝮蛇一般很少主動攻擊人類,但是在受到嚴重驚嚇時,就會下意識地出口傷人,一旦傷者無法接受有效救治,后果相當嚴重,故此采藥人對其十分忌憚。
在民國之前,當地曾流傳著不少采藥人遇白眉蝮蛇被咬死的傳聞,以至于采藥人都會“聞蛇色變”,一時之間,白眉蝮蛇竟然成為了當地“第一大害”,引得人們爭相對其進行捕殺,嚴重破壞了長白山上的生態環境。
采藥人白天上山路過密集草叢時,往往會找一根長木棍,邊走邊撥草,用聲響驚走毒蛇,保證自己的安全。可是到了晚上的時候,采藥人就需要在合適的地方安營扎寨。一旦人們熟睡之后,白眉蝮蛇就很可能偷偷爬進帳篷,咬傷休息的采藥人。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選擇合適的休息地點,也就成為了考驗老把頭的嚴峻問題。
人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常年在長白山采藥地把頭,往往會在安營扎寨之前,刻意尋找一種名為走馬芹的植物,而它正是毒蛇的克星。走馬芹被稱作是野白芷,是中醫學一種以外用為主的藥物,其功效顯著,可以治療白癜風。
走馬芹的生存范圍僅限于北方地區,其特性是耐寒不耐熱,多生存于山谷、林下、溝邊草叢等地。中醫藥學中,一般都會采用鮮芹入藥,有“春采秋挖”之說,是當地采藥人必采的一種藥類植物。
作為一種中藥,走馬芹是一種劇毒類的藥物,其中含有的毒芹素,對爬蟲類傷害性極大。曾有生物學家做過實驗,將毒蛇放在一個栽有走馬芹的密閉容器中,只是兩個小時的時間,毒蛇便徹底死亡。由此可見,走馬芹的毒性之強,簡直令人瞠目結舌。
談到這里,我們不得不承認,世間萬物相生相克,長白山采藥人利用以毒攻毒的方式,用走馬芹規避毒蛇的傷害,的確是一種特殊的智慧,簡直令人欽佩不已。
參考資料:《長白山往事》 張楚著 東北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