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在游覽各地博物館時,一些造型奇特的文物,總能瞬間抓住游客的眼球。在大英博物館中,展臺上放著十個碟子,碟子中的物品非常奇怪,它們竟向眾人揭露一個關于明朝的秘密,而這個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根據相關資料介紹,這座博物館中共收藏800多萬件藏品,在800多萬件藏品中,十個碟子卻被放在顯眼的位置,供游客欣賞。
博物館中的十個陶碟,每個瓷碟直徑約長11厘米,最讓人感到“奇怪”,每個碟子中都有一種瓷器食物。這些陶碟的具體用途是什么,它只是普通的擺設嗎?
封建社會時期,古人相信靈魂、來世等觀點,他們認為死亡是人生命狀態的一種變化,而不是生命終止。所以,為讓死者在另一個世界過得更好,古人實行厚葬制度,并視死如生。
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古人回鄉祭拜,以及厚葬祖先的場景,他們會事先準備好羊肉,豬肉,水果等等的供品。可有一個問題是:老祖先被埋入陵墓中,必須要隨著棺槨陪葬祭品,正常的食物長時間放置都會腐爛。古人為解決這一難題,他們命工匠用陶土燒制食物,并擺放在供碟中,這樣墓葬中的“食物”就不會變質了。而博物館中的十個碟子,就是古人墓葬中的盛放供品的“寶貝”。
專家們對碟子的外形和燒制方法進行分析后,確定陶碟是明朝時期的物品。而陶碟中的供品,向我們透露出兩個信息:其一,供品中有羊羔、魚、肉、饅頭、燒餅等食物,這充分證明,明代飲食的豐富程度遠超于西方;其二,通過分析陶碟內的食物,我們可以明確得知明代時期的供品,這對后人研究明代喪葬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游客們看到十個碟子后,相信大家都很好奇,它們是在哪里出土的。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揭秘一下:
在我國古代,羊羔、魚、肉都是常見的食物,無論是上層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吃到。但我國的南北方因地理、氣候等差異,有著迥然不同的飲食文化。
眾所周知,北方人以面食為主,南方人以米飯為主,而碟子中的主食是饅頭和燒麥,它們是受到北方人歡迎的食物。由此我們便能推斷出,十個碟子是在北方出土的。但具體出土在哪個地方,還需要進一步考察,才能得出揭開最終的謎題。
“文物”是古代生活的立體照片,甚至要比照片還要精美與詳實。我們通過對大英博物館內的陶碟研究,進一步了解到明朝的喪葬文化,供品制度,它們都是后人研究的漢代歷史的重要佐證。如果各位讀者,對這十個碟子感興趣,可以前去大英博物館去看一看,并近距離感受一下文物獨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