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博物館中,陳列著一件“特殊”的寶物,它既不是金銀之器,也并非翡翠瑪瑙,而只是一件薄薄的衣物,正是這件不起眼的衣服,居然被專家公認為“鎮館之寶”。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成都博物館成立于1958年,是成都市規模最大的綜合型博物館,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的歷史。該博物館占地面積約為65000平方米,并分為多個展室,供國內外游客參觀游覽。
在成都博物館中,共陳列著上千件文物,著名的石犀與經穴髹漆人像等,都是該館的鎮館之寶。
在博物館眾多收藏中,一件“唐代半臂衣”,也靜靜的躺在展廳內,用自己的奇特外貌,講述著千年之前大唐的繁榮昌盛。該件“唐代半臂衣”形制奢華,且具有兩種神秘的色彩,兩種色彩分別占據衣服兩側。其中那紅色的面料,歷經千年,仍然艷麗,毫不夸張的說,它應該算是古代遺留下來,色彩最炫的衣料了!
一個有趣的問題出現了,即使再華貴,它也僅僅是一件衣服,如何會視作“鎮館之寶”呢?如果想揭開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還是得從“唐代半臂衣”的材質入手。
我們前面也都介紹過,“唐代半臂衣”左右共分兩種顏色,之所以會出現此種情況,其主要原因就是它的材質并非一種,而是兩種!
專家們通過科學技術手段,對“唐代半臂衣”進行了細致的觀察,發現該文物左右兩側的纖維各有不同。根據纖維對比來看,專家們確定“唐代半臂衣”的材質分別為“陵陽公樣織錦(中國蜀錦)”與“粟特錦”(外國錦)。
說到這里,小編先給大家出一個題目。我們既然知道了“唐代半臂衣”的兩種質地,您是否能猜出這件衣服究竟哪一半是“中國蜀錦”,哪一半是“粟特錦”呢?想來,肯定有一大部分的讀者會異口同聲的答道:“色彩明亮的一部分為中國蜀錦,色彩黯淡的一部分為粟特錦”。
畢竟在我們的印象中,中國是絲綢大國,織造出來的錦繡更是萬里挑一的精品,哪會比不過外來的粟特錦呢?其實,小編告訴您,這種想法有些偏頗,畢竟每個民族都各有所長,而對于色彩明亮的加工,粟特錦還真的是同行業中的“大佬”。
正出乎大家所料,“唐代半臂衣”上色彩黯淡的一側為中國蜀錦,而色彩鮮艷明亮的一側卻是地地道道的粟特錦。
中國蜀錦尤為著名,其染色工藝也居于同行業前列,在很早的時候,人們就已經開始用天然植物色素對絲綢進行染色。在軒轅黃帝時代,染制衣物的色素,主要來自于草木的汁水。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便已經將染料按顏色分類,其中五倍子、青礬、青杠碗等可染黑色,丹砂、紅花、蘇木等可染紅色,而染黃色可用梔子、染紫色可用紫草,諸如此類林林總總不勝枚舉,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辛勤智慧的結晶。
說了這么多的中國蜀錦染色方法,我們也該談談粟特錦的獨特染色技術了。之所以會用“獨特”二字形容粟特錦的染色,正是因為粟特錦的染色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粟特錦并非用植物色素做染料,而是采用動物色素,更具體一點的說應該是“昆蟲色素”,這種被用于染色的昆蟲就是“胭脂蟲”。
胭脂蟲生長于南美洲,多寄生在仙人掌上,其體內色素為胭脂紅色,因此一直被當地土著用作染色劑。直到后來,胭脂蟲才經西班牙殖民者手中傳播到各地,成為了中亞以及歐洲地區的名貴染色劑。
“胭脂蟲紅”有幾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方便制作,二是色彩明亮,三是不易褪色。由于這個原因,“唐代半臂衣”上的粟特錦顏色要比中國蜀錦明亮了許多。
由此看來,國外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華夏文明歷經了五千多年,所積累的文化內涵和底蘊是無比巨大的。但是我們卻不能驕傲自滿,在固步自封的泥淖中越陷越深,而應該放眼世界,學習其它民族的長處,并對其加以融會貫通,以謀求更大的進步與發展。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