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在歷史中一直以“忠正”與“廉潔”著稱,他上保君王、下愛百姓,是一位清正廉明的正直官員。可是您也許不知道,包拯也有過“欺君之罪”,他曾向宋仁宗說過一句“謊話”,可皇帝卻并未追究其責任,反對其愈加欽佩。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包拯所生活的年代是北宋仁宗時期,宋仁宗是北宋王朝的第4位皇帝,于乾興元年繼位,在位期間曾勵精圖治,銳意改革北宋王朝積弊制度,為北宋的經濟繁榮與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宋仁宗一生曾有三個兒子,分別是楊王趙昉、雍王趙昕、荊王趙曦,只可惜三位兒子都體弱多病過早夭折,導致宋仁宗一生無子嗣。嘉祐八年,宋仁宗崩逝,將自己的皇位傳給了侄子趙曙,歷史上稱之為宋英宗。
關于宋仁宗傳位侄子事件的背后,還有一段小故事,而該故事的另外一位主人公便是包拯。宋仁宗由于膝下無子,在暮年時總是自怨自艾感嘆、命運不公,終日郁悶不已。包拯見此情景便上奏宋仁宗,請求宋仁宗早立太子,將自己的皇位傳給侄子。
宋仁宗本來心情就不好,聽包拯如此一說,氣的大怒道:“你究竟安的是什么心?”
包拯慌忙跪下,老淚縱橫道:“老臣已年逾花甲,膝下無子又無孫,此次諫言只為大宋江山社稷,而非個人得失。”。
包拯此言說罷,宋仁宗也激動不已,感嘆包拯的一片忠心。可是宋仁宗哪里知道,包拯其實說了一句假話,包拯并不是無子無孫,相反他還有兒子。至于剛正不阿的包大人為何會說假話?其實連他自己也被蒙在鼓里,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還有一個兒子。
您肯定覺得不可思議,包大人還是著名的斷獄高手,難道他連自己有沒有兒子都不知道?別急,小編這就給您說說原委。
包拯的一生雖然光輝無比,可是對于子嗣延續來說,卻是命運多舛。包拯一生娶過三個女人,其結發妻子為李氏,早年死于難產,未能給包拯留下一男半女。在此之后,包拯又娶妻董氏,董氏夫人是名門閨秀,為人溫良恭謹,為包拯誕下一子二女,其子名為包繶。
包繶作為包拯唯一的兒子,從小聰明可愛,被包拯視若掌上明珠。包繶成年之后,包拯為其訂下一門親事,迎娶了兒媳崔氏,過門之后的崔氏,如愿以償的為包拯生下了一個小孫子。包拯本想著可以享受天倫之樂,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包繶因病而亡,小孫子也過早夭亡。此事一出,對包拯的打擊極大,為了能夠延續包家香火,董氏夫人決定為包拯再娶一房,以延續子嗣。
董氏夫人千挑萬選,最終在自己的丫鬟中挑中了孫氏,將其作為妾室嫁給了夫君。孫氏為人倔強,經常與包拯頂嘴,后被包拯趕出家門,可是包拯卻不知道,此時的孫氏已經懷有身孕。
孫氏無依無靠只能投奔包拯的兒媳崔氏,生下了孩子后,孫氏將孩子寄托在崔氏家撫養,取名為包綖。然而此事雖大,包拯卻一概不知,一直認為自己已經絕后,時常唏噓嗟嘆。
包拯與宋仁宗“頂嘴”時,孫氏夫人剛剛生下包綖,除了崔氏之外,其他人一概不知。宋仁宗與包拯二人“同病相憐”,覺得包拯的話非常有道理,于是便將自己的侄子趙曙過繼給自己做太子,準備自己駕崩后傳其皇位。
看到大宋后繼有人,包拯的心里非常安慰,可是他卻不知道,一個更大的驚喜在等待著他。就在包拯慶祝60大壽之時,兒媳崔氏帶著小叔子包綖為父親祝壽,父子二人得以相認,包拯也感嘆上天對自己厚愛有加。
包拯父子相認之事傳遍朝野,宋仁宗也對其有所耳聞,不但沒有追究其“欺君之罪”,反而還特意致表祝賀,贊揚包拯為官清廉,這才得到上天垂愛。
包拯去世時,包綖年僅5歲,宋仁宗親自到包公府上祭奠,見忠臣遺子年幼,隨即心生憐憫,表授包綖公將仕郎、守太常寺太祝。此后宋英宗又加其承奉郎、大理評事、濠州團練判官等職。
包綖一生多蒙君主照顧,一方面出于其政治能力優秀,另一方面是出于其父親包拯的余蔭。其實小編認為,包拯作為一代名臣,為北宋王朝做出了杰出貢獻,他的兒子能被照顧,也是理所應當的。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