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人活一世,不離衣食住行”,而衣服是每個人都必備的生活用品,同時也是一種必需的裝飾品。在古代時,人們所穿的衣服,其布料都是染布坊制作出來的。可是您也許不知道,染布坊中的染布流程非常復雜,甚至還要用到一件“大元寶”。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從遠古時代起,脫離蒙昧狀態的人類便有了羞恥感,并開始用樹葉與獸皮遮擋身體。漸漸的,人類發現將棉花等纖維紡線,織成的柔軟的布覆蓋在身體上,不僅能夠遮光防雨,而且還有保暖功能,這才發明了可以穿著的衣服。
隨著人類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古人開始不滿足衣服的實用性,轉而重視其美觀度,正因如此,染布坊也就隨之誕生了。顧名思義,染布坊其實就是染布的作坊,專門用來為各種布料染色。布匹染色手工業技術,在明清時期十分盛行,其主要分布地在江蘇與浙江一帶,而當地所染的最普遍花布,正是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染色工藝非常巧妙,比之漢代時期的直接印花方式更加先進,其所采用的方法是蠟染法。蠟染法的主要原料是蜂蠟,就是將蜂蠟涂抹在白布上制成圖案,再將白布放進染缸內。由于蜂蠟會排斥染料,故此會在涂抹處留下白布本身的顏色,如此也就達到了印花的目的。
不過蜂蠟價格比較昂貴,并不適合大批量生產藍印花布,直至后來,人們發現了更好的防染劑,即用石灰與黃豆粉按比例混合的物質。其流程是,用鏤空花版均勻涂抹,再刷幾層桐油,如此就能達到施劑處防染的目的。
很多讀者可能都不知道,其實用于染色的藍色,并不是真正的藍色,而是從藍草中提取出來的綠色。《荀子·勸學篇》中有一句名言,叫做“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中的“青”,其實就是“靛藍”的意思。
在白布被染成藍印花布后,也是綠色的,必須要在太陽下進行暴曬,如此才能將顏色變藍并深深的“定格”在布匹的纖維之中。您可別以為這樣就大功告成了,其實這還遠遠不夠。由于布匹的纖維具有伸縮性,因此在染色過程中,布匹很可能會自我收縮,如此一來,布匹就會出現色彩不均的現象。
此時一件工具就該正式登場了,它便是石元寶,一件用石頭做成的大元寶。一般來說,石元寶是每個染布坊必備的工具,其長度在1.5米,高度在0.7米左右,是專門用來壓制藍印花布的。
操作石元寶的人,被稱為“踹匠”,在壓布的過程中,踹匠必須要站在元寶之上,用兩腿之間的協調度,調整元寶的旋轉角度與速度,以自身及元寶的重力將藍印花布壓長。通過石元寶壓制過的藍印花布,往往都會十分平整且光亮。
雖然石元寶壓布的方法看似簡單,可是實際操作起來卻非常復雜。為何這樣說呢?首先我們都知道,想要站在面積狹小的石頭上來回轉動,是需要很好平衡感,如果稍有不慎,很可能會摔下來。其次,在元寶上靠雙腿轉動時,需要掌握足夠的力道,既不能太大力也不能用力不均,否則染出的花布很可能會薄厚不一致。最后,用腿部轉動石元寶時,所需要的力量必須特別大,如果體力一般的人,很可能沒一會功夫便會被累的噓噓帶喘,因而踹匠必須具有極好的身體素質。
總之一句話,踹匠必須是有10年經驗以上的老“手藝人”,否則壓制出的花布肯定擺不上臺面,甚至還有可能毀掉整匹花布。
不過話說回來,如此古老的工藝也有自己的缺點,因為石元寶壓制法一般都是改變布匹的物理性質,屬于“治標不治本”,因此一旦壓制花布再次遇到水后,立馬就會出現縮水現象。
到了現代,隨著印染廠的興起,各種先進設備也開始逐漸取代古老工藝,利用高溫蒸汽染色法為布匹染色,具有“染色快,成本低,質量好”的特點,“石元寶壓布法”也因此被無奈的淘汰掉了。
由此可見,在人類發展進步的過程中,依然遵循著“優勝劣汰”的法則,但是我們還是要將古老的手藝傳承下來,因為它們都是祖先智慧與技藝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