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偉的萬里長城屹立不倒,象征著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或許您還不知道吧,其實在黃河岸邊,也有一項媲美于長城的偉大工程,而且它不僅是歷朝歷代的“生命線”,更象征著一種不畏艱險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可歌可泣的工程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從頭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wǎng)絡(luò),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quán)利,請聯(lián)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nèi)容無關(guān),請勿對號入座)
黃河是世界第五大河流,它發(fā)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然后自西向東穿越整個中國腹地,最終匯入渤海。黃河滾滾,波濤洶涌,雖帶來了無情的災(zāi)害,但也滋養(yǎng)了肥沃的土地,更孕育出了古老而又輝煌的華夏文明,故此,我們也將黃河親切地稱之為“母親河”。
在歷史上,最早關(guān)于黃河的記載,見于戰(zhàn)國的《尚書·禹貢》,即“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唐貞觀年間,太宗皇帝李世民,在派軍征討吐谷渾時,還曾讓人查找黃河的源頭,是謂“觀覽河源”。再到清代康熙年間,拉錫和舒蘭探明黃河源后,還撰寫了《河源記》,并繪制了《星宿河源圖》,使人們能更加清晰的了解黃河。
除去了解黃河之外,古人還學會了利用黃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開展航運,即歷史上著名的“黃河漕運”,將大量的物資和糧食順利地運送至沿河兩岸的城鎮(zhèn),同時也促進了地區(qū)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繁榮。但問題來了,黃河漕運并非是一帆風順的,很多時候所面臨的都是湍急的水流,或者是狂風暴雨的惡劣天氣,故此,古人為了克服黃河漕運的困難,便修了一項工程,即黃河棧道。
黃河棧道,就是在黃河兩岸陡峭的山崖,以及險峻的石壁上修筑一條通道。從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目前已經(jīng)確定的黃河棧道有40余處,主要分布在河南三門峽和山西運城一帶,雖然大部分的黃河棧道都已經(jīng)自然毀壞,但通過赫然在目的孔洞和臺階,我們依然能在腦海中想象出它們曾經(jīng)的雄偉。
對于黃河棧道的修筑年代,專家們通過一些銘文和史料的記載,確定始于漢代。例如,棧道上最早的題記為“建武十一年”,即漢光武帝劉秀的年號,而此后的歷朝歷代也都在修建和開拓黃河棧道。根據(jù)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的記載,唐代的黃河漕運量最大,因此也是興修建黃河棧道的鼎盛時期。從兩漢到盛唐,從兩宋到明清,在這數(shù)千年間累計修建的黃河棧道,其長度和規(guī)模,早已超過了萬里長城,成為中國漕運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專家們通過觀察和測量,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黃河棧道都為“凹”型,寬約2.5米,距離河面高約3米。黃河棧道通常的修筑方式,是在絕壁上開鑿大如水缸的方形孔洞,然后再插入粗樹固定,最后連成道路。如果遇到轉(zhuǎn)角地方,工匠們還會開鑿“牛鼻孔”,用以系住黃河漕運的渡船的纜繩。黃河棧道不管是以哪種方式修筑,都是極其困難和危險的,因此和長城比起來,其艱辛更是有過而無不及。
或許有的讀者看到這里就疑惑了,古人拼死拼活的修建黃河棧道是干什么的呢?其實,小編在一開始就提到了,黃河漕運是十分困難的,尤其是水流湍急處往往會發(fā)生事故。因此,古人修筑棧道是拉纖的,即纖夫在黃河棧道的兩側(cè),用力拉住漕運的船只,在逆流而上時,控制其速度和方向,以避免危險事故的發(fā)生。
尤其是在黃河的枯水期,纖夫和黃河棧道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它們或許就不存在黃河漕運了。由此可見,黃河棧道的功用是巨大的。如果說,長城能讓百姓睡得香,那黃河棧道,就能讓百姓吃得飽。
如今黃河棧道雖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但它曾經(jīng)的功績卻永銘史冊。近年來,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來保護殘存的黃河古棧道遺跡,同時也是為了留存那難忘的歷史記憶,以及弘揚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奮斗的不屈精神。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