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是我國著名的水稻專家,他所培植出的雜交水稻,為全國人民謀得了幸福,極大地解決了我國五六十年代糧食短缺問題,因此,袁隆平也被國人稱為“當代神農”,但是他依然沒有滿足,因為在這位90歲的老者心中,還有一個夢想未能實現。袁隆平究竟懷揣著怎樣偉大的夢想?他的夢想會實現嗎?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我國有著5000年燦爛光輝的歷史,在農耕文明的辛勤勞作之下,祖先也建立了自己獨特的飲食體系,讓五谷成為了中國人的主食。而現代人的主食多為米飯,故此水稻的產量是關乎民生的大問題。
在上世紀60年代,水稻的產量一度非常低,農民們也都過著“靠天吃飯”的生活。在眾多農民的眼中,水稻的收成似乎只與種植方式、土壤狀況、以及天氣變化有關,而從未想過要從水稻稻種本身,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時的水稻品種較為單一,與現今水稻性狀不同的是,該品種水稻都是高桿水稻,其劣勢可謂是非常明顯。高桿水稻不但產量低,而且稻稈脆弱,遇到大風天時還會出現大面積倒伏的現象。
直至60年代后期,我國農業學家開始研制培育矮桿水稻,在克服了倒伏現象之后,又將水稻產量提高了一大截。從高桿水稻到矮桿水稻的轉化,是我國農業領域發展史上的一次重要變革,也為后來雜交水稻的研制培育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袁隆平開始研究水稻的時候,是他從西南農學院畢業后進入安陽農校擔任教師期間。當時的袁隆平還很年輕,但是他敏銳地意識到了一個問題,矮桿水稻雖然比高桿水稻產量高,但是從本質上來講,高桿水稻的潛力應該比矮桿水稻大得多。
高桿水稻的研究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各種理論的支持,以及更多的科學實踐,雖然難點眾多,但是袁隆平本人還是在心中懷著一個夢想——“禾下乘涼夢”。
第一次提到“禾下乘涼夢”,是在袁隆平與鄧則新婚之夜的第二天清晨。當袁隆平從床上醒來時,他興奮地推醒了睡在身邊的鄧則,并向她講述了自己夜中的美夢:
“在夢中,我們牽手徜徉在樹蔭之下,顯得極為浪漫與溫馨。可是當我猛地抬頭一看,發現為我們遮蔭的并不是參天大樹,而是比人還高的水稻。巨大的水稻垂著沉沉的稻穗,足有高粱穗大小,谷粒如玉米粒一般”……
心中有夢,才有了追夢的動力,袁隆平從未放棄過自己心中的“禾下乘涼夢”。在雜交水稻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袁隆平積累了大量的理論與實踐知識,高桿水稻的培育也正式被列入到他的研究課題之中。
據袁隆平院士稱,高桿水稻的高產潛力極大,并且隨著其高度的增加,產量也會隨之增加。在理想狀態下,高桿水稻可以達到1.8米以上,相當于一位成年男子的身高。至于克服其倒伏的相關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所采用的設計理念是令水稻根莖部粗壯發達,并使稻穗盡量呈下垂態勢。如此一來就可以令水稻整體穩固,繼而輕松避免倒伏現象的發生。
上世紀90年代時,由袁隆平帶領的科研團隊,通過不懈的努力攻關,終于在試驗田中培育出了高度為1.9米的高桿水稻,其產量也相對較為可觀,這讓袁隆平看到了努力的成果,在他看來,“禾下乘涼夢”似乎離自己越來越近了。
在近日的報道中,一個喜訊傳來,高桿水稻培育已經成功,在記者的鏡頭中,三位水稻專家現場測量了高桿水稻樣株的高度,通過卷尺的讀數可以看到,該樣株高度足足有2.28米,要知道,國際籃球巨星姚明的身高才只有2.26米,高桿水稻足足高過其2公分,完全稱得上是水稻中的“巨人”。
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實現了,在幾十年如一日的奮斗中,他將青春獻給了祖國和人民,用大半輩子的光陰實現了畢生的夢想。不得不說,這是一次偉大的勝利,也是對袁隆平一生功績的肯定。
最后小編要說一句,我們需要向袁隆平院士致敬,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偉人,“禾下乘涼夢”的實現,讓我們感受到了這位偉人改變世界的力量,更看到了科技強國的光芒。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