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谷縣曾發現過一座商代時期的古人類遺址,在遺址中,專家們找到了一件具有3300年歷史的“銅鐵混合器”,器物雖然精美異常,卻布滿了歲月腐蝕的銹跡。考古專家們該怎樣對其進行保護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77年時,正是我國考古領域突飛猛進的時代,全國各地都掀起了一場考古的熱潮。平谷縣的農民向考古專家提供線索,稱在當地發現了一處“古墓”,并挖出了不少“銅疙瘩”,請求專家們前去進行鑒定。
專家們接到舉報后,立刻馬不停蹄地趕往現場,并對該處進行保護性勘探發掘。在發掘過程中,考古專家們確定了此處遺址的年代,約為商代晚期。
在遺址中,考古專家們還找到了不少商代青銅器,并且還發現了一件較為特殊的“銅鐵混合器”,被考古專家命名為“商鐵刃銅鉞”。通過化驗得知,商代鐵刃銅鉞的刃口部分并非人工冶煉的鐵,而是來自天上的隕鐵。
可即便如此,商代鐵刃銅鉞之上還是有不少銹跡,此時的考古專家意識到,想要最大限度地保護好文物,除去鐵銹的任務勢在必行。
專家們將商代鐵刃銅鉞清理出土后,立刻將其放入袋中,進行了封閉保護,并送到了博物館實驗室,一次全面除銹的工作開始了。
一般來說,鐵器是人類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是鐵的化學性質很活潑,一旦長時間接觸水或者空氣,就會造成氧化現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生銹”。
對于“鐵刃銅鉞”來說,專家們將其視作“重點對象”,在對其進行除銹的過程中,制定了“三步走”計劃,即清理、除銹、以及保護。我們一起來看:
1.清理
我們都知道,鐵器在發生銹蝕時,一般會發生鱗片狀脫落、斷裂、酥粉等現象。鐵銹雖然主要成分是氧化鐵,可是由于文物埋在土中的時間太長,不少化學物質都滲入到了鐵銹中,因此必須快速清理掉。
專家們先是將鐵刃銅鉞泡在倍半碳酸鈉的緩沖溶液中,以其中的氫氧根離子取代鐵銹中的氯離子等雜質。如此一來,鐵銹中就不存在過多的鹽類物質,便于下一步的清理。
2.除銹
除銹的方法簡單又多樣,大致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機械除銹法,即用金屬工具如刀、鉆、鑿子等,將文物上的鐵銹去除掉。第二種是化學試劑除銹法,所用到的物質多為酸類,如醋酸、鹽酸、檸檬酸等。第三種為激光除銹法,即利用高能量的光束沖擊,將鐵銹分子結構打亂,達到除銹的目的。
考古專家清理鐵刃銅鉞時,所用到的方式為以上三種方法結合,即先用機械除銹法大面積清理,再用酸蝕法進行整體除銹,最后用激光法進行細微末節的收尾處理。
3.保護
按理來說,鐵刃銅鉞被清理完畢后,應該算是“大功告成”了,畢竟它已經恢復了原貌。可這些卻還遠遠不夠,因為即使鐵銹被清除,空氣中的鐵器也依然會再次將其氧化,所以保護工作也不可或缺。
專家們為了保護鐵刃銅鉞,特意在其表面進行了高分子材料緩蝕封護,將鐵刃部分與空氣隔開,緩解了鐵器的腐蝕速率,以此達到了保護文物的目的。
在商代鐵刃銅鉞被除銹完畢后,專家們將其陳列到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收藏,并接受世人的參觀游覽。在展出的過程中,所有游客都不敢相信,鐵刃銅鉞這件布滿銹跡的鐵疙瘩,在經過專家的巧手之后,居然能重新煥發初造時的魅力,并給世人一個意外的驚喜。
不得不說,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文物的保存與修復技術的確在不斷的進步,不過小編還是相信,隨著未來科技的迅猛發展,文物保護技術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