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內珍寶如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可這座城中大多數的珍寶,至少有一半是乾隆皇帝留下的。在乾隆皇帝的珍寶之中,有一件極為特殊的物件“戟磬”,它的名字中有“魚”字,卻沒有人知道“魚”究竟藏在哪里?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清王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作為古代與近現代的過渡時期,清朝所形成的獨特文化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清代統治者入主中原后,沿用了明朝的紫禁城作為皇宮,從此之后,全國各地的珍寶就源源不斷的被運到了紫禁城。
清代最鼎盛時期為“康乾盛世”,在康熙、雍正兩代皇帝的經營之下,國庫儲備開始充盈,民眾物質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因此至乾隆朝時,國家的經濟文化等方面都達到了巔峰。在享受太平盛世的同時,乾隆皇帝也培養出了自己的高雅愛好,他不但喜歡吟詩作畫,同時還熱衷于收藏。在乾隆皇帝的珍寶庫中,不但有各地進貢而來的名人字畫,同時還有西洋人不遠萬里呈送的精巧鐘表,更有內務府專門為其督造的各種寶貴器皿。
乾隆皇帝喜歡附庸風雅,故此他給收藏的寶貝起的名字都頗具涵義。不過在乾隆皇帝所遺留的珍寶之中,有一件器物最令人不解,它便是一件名為“吉慶有魚”的戟磬。
“戟磬”究竟是何物?磬是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多以玉石制成,用木槌敲擊時會產生清脆悅耳的聲音,故此多被用于宮廷的歌舞演奏。乾隆皇帝在故宮留下的戟磬,卻不是打擊樂器,而是一個擺件,它高28.3厘米,寬23.1厘米,頂角有銅制的變體壽字形的活環,其配套組合件為蝙蝠形的掛鉤,象征著“福壽相合”。
戟磬的支架為方體結構,邊框飾陰刻回紋裝飾,站牙飾夔紋以及回紋。另一件配套戟磬的結構、紋飾與前者相近,只有磬身部分裝飾為雙鴟捧壽紋飾,下方部分鏤雕有蝙蝠綬帶,同樣具有“福壽”之意。
乾隆爺的“戟磬”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做——吉慶有魚。可是看這“戟磬”的外形,似乎與“魚”幾乎沒有任何關系,為何乾隆皇帝偏偏要以“魚”為其命名呢?文物專家們也曾被該問題困擾良久,直到最后,有位老專家在翻閱《清內務府檔案》時才發現了其中的端倪,原來“吉慶有魚戟磬”中果然有“魚”,而這條“魚”便是古人用來粘合器物的魚膠。
《清內務府檔案》記載,這架“戟磬”的用料非金非玉,而是魚鰾膠。他們首先制作模具,然后將融化了的魚鰾膠倒入模具之中,很快,魚漂膠的框架部分就被制成了。這架“戟磬”經過匠人的精雕細琢,“吉慶有魚戟磬”就被制作成功了。
值得一提的是,文物專家們曾對該文物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并試圖利用現代手段進行仿制,但都是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便是魚鰾膠的熬制方式不對,或者是魚鰾膠在熬制的時候,里面添加了不為人知的配料。文物專家無法對國寶“吉慶有魚”戟磬進行化驗,故此,難以深入了解到古人制膠的訣竅,這項古老的工藝也就無法復原,換句話說,這項凝萃著華夏工匠聰明智慧的制膠工藝已經失傳,而“吉慶有魚”戟磬也就成了絕版。
說到這里,我們不得不表示遺憾,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同樣能感受到驕傲與自豪,古代匠人給我們留下了一批寶貴的文化遺產,它們都是華夏文化的精髓,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竭盡全力的將其發揚光大,并努力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