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是我國一部精彩的古典小說,講述的是梁山108位好漢替天行道的故事。《水滸傳》的故事已經過去了近千年,可是在現今的福建省泉州,流傳著一種名為“宋江陣”的習俗,凡是看過“宋江陣”的人,都會拍案叫絕道:“梁山好漢,本該如此”。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我國的文學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唐代有唐詩,宋代有宋詞,元代有元曲,明清時期則有小說。《水滸傳》成書于元末明初,是一部歌頌農民起義的經典小說。在小說中,108位好漢各自有著不同的背景故事,從不滿北宋的腐朽統治,一直到奮起抗爭,無不透露著勞苦大眾們向往美好生活的樸素愿望。
在整部書中,作者以精湛的筆法,將梁山108位好漢的性格刻畫得淋漓盡致。他們武藝高強且頗具正義感,正如劉歡老師的歌唱得那樣,可以“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將懲惡揚善與替天行道,作為自己人生的準則。不過到了現代法治社會,《水滸傳》所宣揚的以暴制暴手段已經不再適用,人人都會拿起法律的武器,用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水滸傳》歌頌了英雄們奮力反抗的壯舉,但是其結局無疑是一個悲劇。在北宋王朝的詔安之下,宋江只能帶著弟兄們接受朝廷改編,繼而為其東征西討。在宋江討伐方臘起義的過程中,梁山弟兄死傷慘重,再也不復當年之輝煌,同時也為后人留下了莫大的遺憾。
為了能夠彌補這一遺憾,同時將梁山好漢的精神延續下去,民間自發組織排練了一場表演性質的陣法,名曰“宋江陣”。宋江陣,又名“套宋江”、“宋江戲”,是“戈甲戲”等一類戲曲的主要源頭,如今在福建省泉州地區多有流行。
宋江陣顧名思義,其實就是一種模仿《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的大陣,其主要用途并非是用于戰爭,而是專門在節日中進行表演的一種民間娛樂活動。民俗專家曾經對宋江陣進行過專門的研究,認為宋江陣的起源雖然來自于水滸傳,但是其出現日期應該在明末清初。當時民間不少正義人士,都在暗中支持鄭成功反清復明,可是又礙于清廷的壓力不便于集會,故此只好借節日之機,以編排宋江大陣的名義,帶領人們研習武藝陣法,并借機壯大聲勢。
宋江陣根據表演人數的不同,一般可以分為36人、72人、108人三種陣法,主要扮演的人物有宋江、盧俊義、公孫勝、李逵、孫二娘、武松、阮氏三雄等等。
宋江陣在表演之時,先是以鑼鼓點場,再以正副龍虎旗幟為前導,接著按36天罡與72地煞的座位順序亮相進行表演,所使用的武器一般都是刀、槍、劍、戟、鉤鐮槍以及大錘等十八般武器。
正式開場時,宋江舞大旗入場,旗上書“替天行道,忠義雙全”八個大字,大旗迎風飄揚,大有橫掃千軍之勢。旗展之下,黑旋風李逵出場,掄動雙斧作砍殺狀,盡顯威武霸氣,側旁金槍手徐寧不甘示弱,舞動鉤鐮槍上陣,赤發鬼劉唐也拎著樸刀跳將上來,展示自己的索命刀法。接著,眾多好漢齊出,各自舞動手中兵刃,盡顯神通。
進入開闊場地之后,好漢們便開始組成隊形,隨著鑼鼓的變化,演化出“黃蜂陣”、“美蝶陣”、以及“八卦陣”等等。“連環八卦陣”是宋江陣的高潮部分,共由32人進行操演,表演者或是持棍,或是持短刀與盾牌,相互之間進行對打切磋,而在此期間,每一招一式,無不踩踏著鑼鼓點的節奏。
時至今日,宋江陣依然是福建泉州地區節日中,不可缺少的大型演出項目,每當宋江陣在演出之時,都會受到了百姓們的熱烈歡迎,甚至還有不少老百姓都說:“在我們的心中,梁山一百單八將就應該是這個樣子,既威武霸氣又忠義無雙,個個稱得上是英雄好漢”。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