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將領徐達墓園之內,矗立著一塊奇怪的石碑,石碑上刻有“標點”符號,以至于被考古專家們認為是一篇“草稿”,甚至推測該石碑與“蒸鵝事件”有關。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徐達是明王朝的開國功臣,被朱元璋列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是朱元璋最倚重的武將。徐達出身貧寒,祖上世世代代都是農民,在元朝末年時,徐達參加了由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并因為自己的機智勇猛,獲得了極大的晉升。
徐達一生功績卓越,在元末群雄爭霸期間,徐達率兵東征西討,先后打敗陳友諒、張士誠、明玉珍等部,并將元朝殘余勢力驅逐至北境,為大明王朝的開國、以及邊疆的鞏固奠定了基礎。
徐達一生為人機警,善于治理軍隊,是朱元璋手下不可或缺的重要將領,官位累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后被封為魏國公。洪武18年,一代著名將領徐達去世,被朱元璋追封為中山王,賜葬于中山之陰。徐達墓現位于南京市玄武區太平門192號,是現今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墓坐北朝南,面對鐘山,整體規制宏偉異常,為南京地區重要的文化遺跡。
徐達墓神道長約300米左右,兩側各擺有石像生,其中包括石馬、石羊、石虎、武士及文臣各一對。值得一提的是,徐達墓園之內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正是一塊名為“御制中山王神道碑”的石碑。“御制中山王神道碑”碑高為8.95米、寬為2.2米、厚為0.70米。碑體共分為三部分,石碑上部分是浮雕形式的云龍文碑額,以及篆體“御制中山王神道碑”文字,石碑中部碑身處,刻有明太祖所撰碑文,計28行,共2000余字,下部則是傳統制式的龜趺碑座。
據資料記載,御制中山王神道碑是明代功臣墓葬中最大的一塊石碑,具有突出的代表性意義。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御制中山王神道碑的特殊性并不在于此,相反,石碑上由朱元璋所題的碑文卻極富爭議。御制中山王神道碑碑文字體工整,但是在每一句話的下方,都會出現一個小小的“o”字符號,考古專家通讀全篇碑文后發現,凡是“o”字符號出現的位置,都是碑文每一句話的末尾,也就是說,奇怪的“o”字符號,其實正是我們現代人熟知的“句號”。
“句號”的出現,起源于民國時期的新文化運動,它是民國學者借鑒西方撰文習慣,創造性添加至中國現代文章內的一種舶來品。在此之前,按照我國傳統的文化慣例,任何文章都不會添加標點符號,正是因為如此,如今我們所看到的古代圣旨、書信、碑文等資料,全部都不帶有標點符號。既然如此,徐達墓園內石碑上出現“句號”的現象,便顯得有些“不合時宜”,難道朱元璋有如此先見之明,首次發明了“句號”?對此,考古專家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考古專家們認為,御制中山王神道碑中的“句號”,其實在古代并不多見,在那個時期,它的表現形式被稱為是“句讀”?!熬渥x”俗稱“斷句”,是文言文中休止、行氣或停頓的特定呈現方式。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曾在《師說》中寫道:“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不焉”,闡述的正是“句讀”的重要性及普及意義。
此時一個問題接踵而至,御制中山王神道碑之上,為何會出現“句讀”呢?對于這一問題,民間一直存在著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御制中山王神道碑上的碑文,雖然被稱為是朱元璋親筆所撰,實則并非如此。朱元璋本人出身寒微,文化內涵淺薄,對于撰寫華麗的碑文,實在是門外漢,因此,他在宮中豢養了一批“秘書班子”,專門負責撰寫各類文章?!懊孛馨嘧印睂橹煸耙蝗朔眨斎灰獙⑺惺伦龅帽M善盡美,他們擔心朱元璋在審閱時讀不通順,于是便加上了“句讀”圓圈,為皇帝提供方便??墒侵煸翱赐?,直接傳旨,命人按照這篇草稿刻碑,這一“草稿”也被當作是皇帝的御筆之作,無人敢擅自改動,因此“句讀”才會被完整無缺的雕刻于石碑上。
另一種說法則稍顯臆測,認為朱元璋是一位不平凡的皇帝,他從不因循守舊敢于打破傳統,最終才發明了這一種獨特的斷句方式。不過在考古專家們看來,以上兩種說法均無實際證據,并不具備太大的說服性。與此同時,專家們也意識到了一個問題,即御制中山王神道碑的碑文,似乎并沒有受到太多的重視。
如果按照常理推斷,徐達作為明王朝首席開國功臣,墓制規格必須遵照嚴格的制度,諸如御制中山王神道碑驚現“句讀”的低級錯誤,是不可能發生的。
不過事實就擺在眼前,朱元璋似乎對此事漠不關心,甚至有些敷衍了事,足以說明他對徐達的情感已然告罄,因此來說,他賜予徐達蒸鵝,令其斃命一事,很有可能是歷史事實,而非空穴來風。
不過這個結論,只是我們基于事實的“推測”,至于歷史真相如何?還需要歷史專家,給我們揭秘。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