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從秦嶺古棧道到開往春天的西成高鐵,漢中交通的千年發(fā)展之路

自古以來,漢中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秦時,天下設三十六郡,漢中郡便應運而生,然而由于秦嶺的阻隔,千百年來,交通一直是制約漢中發(fā)展的瓶頸,特別到了現(xiàn)代,當漢江的水上航運被截斷后,漢中的發(fā)展就逐漸慢了下來,直至2007年西漢高速的開通才讓漢中再一次變得活躍起來,2017年底,西成高鐵的開通,才徹底結束了漢中交通閉塞的狀態(tài),真正改變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局面,讓漢中再一次有了騰飛的可能。

【漢中交通的千年發(fā)展之路

從秦嶺古棧道到開往春天的西成高鐵

從總體上看,漢中的交通從秦嶺古棧道起始,歷經航運、普通公路、普通鐵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幾個階段,當然,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從民國時期就有的機場也應計算在內。

01 秦嶺古棧道

在古代,要想從關中地區(qū)去往秦嶺,唯一的道路就是從秦嶺翻山而過,古人卻并沒有走翻越秦嶺的路子,而是從山中沿河,沿谷穿行而過,有路則走,無路則在峭壁上做文章修路,于是棧道便應運而生,棧道是我國古代在峭巖陡壁上鑿孔架橋連閣而成的一種通道,也是兵家攻守的交通要道,工程艱巨,路途險惡,是我國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跡,《戰(zhàn)國策·秦》一書中記載“棧道千里,通于蜀漢”。川陜之間的棧道始建于戰(zhàn)國時代,拓展于秦漢兩代。由于古代戰(zhàn)火焚燒和2000多年的蝕毀,古棧道留下斑斑痕跡,引起今人的感嘆。根據(jù)記載,歷史上至少七條蜀道穿越秦巴谷地,而蜀道中的棧道,也多集中于漢中境內,而擁有眾多古棧道的漢中堪稱“棧道之鄉(xiāng)”。

打開古舊地圖,循著前人的足跡,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關中通往漢中的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以及由漢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倉道和荔枝道,如同一張精致斜織在秦嶺山脈和大巴山脈中的大網,連接著八百里秦川與四川盆地這兩個古代的天府之國。

  ◎今人所繪漢中古棧道大致路線圖

1)子午道

子午道因穿越子午谷,且從長安南行開始一段道路方向正南北向而得名。子午道北口在長安縣,叫子口;南口在洋縣,叫午口,全長 420公里。子午道是翻越秦嶺的一條重要的古驛道,因為從起點到終點為南北向走勢,古代稱北為子,南為午,故名。歷代都有修繕和線路變化。東漢及唐時期,均曾一度成為國家驛道。

子午道開辟于秦末漢初,其交通作用卻持續(xù)不斷。秦漢時期,由四川、漢中向京都咸陽或長安輸運物資,多取褒斜道和故道,不取子午道。鴻門宴后,劉邦聽從張良的主意,燒了走后的棧道,以防止項羽南侵,又可使項羽不疑心劉邦北上。漢高祖劉邦去漢中,派張良燒子午棧道之后,到平帝元始五年時,王莽下令修鑿子午道,并設置子午關。此后,子午道經常被以關中為根據(jù)地的政權用作進攻漢中、安康以至四川、湖北等地的通道。也經常被以南方為根據(jù)地的政權用作攻打北方長安的通道。

     ◎子午古道        

2)金牛道

金牛道是古代川陜的交通干線,自古也是中原通往西南的孔道,元朝以來,金牛道又被通稱蜀棧、南棧,由漢中西行過褒水,經勉縣入山區(qū)至金堆鋪交寧強界,經大安、烈金壩折南,過五丁關至寧強縣城,再轉西南,經牢固關、黃壩驛、七盤關入川界而達成都,全場約600公里。此道川北廣元到陜南寧強一段十分險峻。詩人李白贊嘆的“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就是指的這一段。而根據(jù)考證,金牛道另有一條線路,從本縣烈金壩西行經代家壩、陽平關、廣坪河至金山寺青巖子(界牌)入四川界,去白水(今名沙洲)至昭化而與經寧強縣城之路合。此道較坦緩,是南北朝以前秦蜀主要通道。

在古代,金牛道又被稱為石牛道,這得名源自“石牛糞金、五丁開道”的故事,因說石牛能糞金,故稱為金牛。石牛糞金的故事,發(fā)生在周顯王扁和周慎靚王定這段時間,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將金牛贈送給蜀王,西蜀五丁因金牛成道,故名金牛道。《雍大記》記述五丁峽(或稱金牛峽、寬川峽)云:"連云疊嶂,壁立數(shù)百仞,幽邃逼窄,僅容一人一騎;亂石嵯峨,澗水湍激,為蜀道之最險。"

◎金牛道

3)褒斜道

褒斜道,古代穿越秦嶺的山間大道。褒斜道南起褒谷口(漢中市大鐘寺附近),北至斜谷口(眉縣斜峪關口),沿褒斜二水行,貫穿褒斜二谷,故名,也稱斜谷路,為古代巴蜀通秦川之主干道路,全程249公里。

褒斜道在中國歷史上開鑿早、規(guī)模大、沿用時間長。棧道始于戰(zhàn)國范睢相秦時。前314(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秦派張儀、司馬錯伐蜀,大軍即經此道,原來的谷道此時已開鑿成能通過大部隊和輜重的棧道了。此后,褒斜棧道一直是南北兵爭軍行和經濟、文化交流必行之道。《史記·貨殖列傳》載:“棧道千里,無所不通,唯褒斜綰轂其口”。當時已是“商旅聯(lián)槅,隱隱展展,冠帶交錯,方轅接軫”,蜀漢豐富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關中,長安三輔地區(qū)發(fā)達的文化流傳蜀漢,發(fā)展了南北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

1961年,褒斜棧道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9年漢中市修建石門水庫,褒斜道石門石刻"石門十三品"搬遷市博物館內陳列保護。1975年,水庫大壩按設計高水位蓄水,棧道石門及將軍鋪、褒姒鋪、《棧道平歌》摩崖(即"八個碑")等古跡和棧道遺跡都淹于水庫中。

◎褒斜道

4)米倉道

米倉道,北起陜南南鄭縣(現(xiàn)南鄭區(qū)),南至四川巴中縣,因穿越米倉山而得名。米倉道全長250公里,繞山越嶺,攀行其間,如騰云駕霧。

米倉古道始創(chuàng)于秦朝末年,興于漢代,距今約3500年。米倉古道最東面的一線又叫做漢中古道,為陜西漢中通往四川的古道。此路從漢中經通江過平昌(古稱江口),由水陸兩路抵綏定(達州),下重慶。米倉古道南段,陜西段為巴嶺山鄧家埡之北,經古梁州到漢中段為北段;翻越巴嶺山鄧家埡進入巴江谷地,經玉泉、牟陽城、上兩、南江縣城穿皇柏林進入巴州為米倉古道南段。此道經巴嶺山之鄧家埡進入四川,全長500余華里。 米倉道北端,險居巖側,陡臨深淵。此路呈“Y”字形,由城固、南鄭、沔縣南去,均有路通往北口。唐宋年間,由梁州越大巴山去巴蜀主要有西、中、東3條路徑會于米倉道。

米倉古道是我國最早的國道。隨著時間的推移,米倉道在川東北地區(qū)政治、軍事、經濟上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大,逐步又分為官道、兵道、商道。米倉古道縱貫秦巴山區(qū),聯(lián)接黃河長江流域,北上三秦而通中原,南下四川以達南方,古稱大行道。沿途高峰叢集,萬壑分流,先民依勢開道,成于夏商。北起漢中,經南鄭入南江界,越米倉山,躊孤云兩角,南抵巴中,其間西去成都,南至重慶,自古乃兵家必爭之道。夏禹王會盟涂山,巴蜀往焉,蕭何月下追韓信于韓溪河,曹操征張魯而劉備筑牟陽城于大壩,唐代皇子李賢李重茂貶謫巴州集州;宋元之際蒙將桑入川攻合川鉤魚城;明朝設巡檢司于大壩;清代白蓮教義軍橫行川陜各州縣;現(xiàn)代紅四方面軍建川陜蘇區(qū)于川北等等。五千年古道,兵馬馳騁,商賈營運,行旅往來,不畏崎嶇險阻,至新中國初期,始廢米倉道。旺蒼縣境內的米倉古道,主要有四條,至今尚存,有的路段還很完整,至今仍有民間客商及游人、山民、背夫行走。何家溝段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川北道監(jiān)察使楊瞻在翻越此段米倉道后,在他的《題靈溪》詩中十分動情的寫道:“溪山曲盡難名巧,方信蒼蒼造化神,鳥道依稀天上路,林居仿佛畫中人。”此段古道經越千載,經無數(shù)次修整,其最后一次大型修整培補是在“大清嘉慶二十三年”至“大清嘉慶二十五年”間進行的,皆為民間捐資修整。當年培修整治的兩道“修路碑”自今保存完整。

 ◎米倉道與儻駱道

5)儻駱道

儻駱道,北從西安周至開始,翻越秦嶺,至漢中洋縣。儻駱道得名于其南口位于漢中洋縣儻水河口,北口位于周至縣西駱峪。儻駱道長約240公里,是褒斜道、子午道等古道中最快捷也最險峻的一條古道。至今從西安飛往漢中的飛機航線,就是沿著儻駱道飛行的。

儻駱道之名,三國時期始見于歷史記載。曹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曹爽率兵伐蜀,西至長安“大發(fā)卒六七萬人,從駱谷入”。之后,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魏大將軍諸葛誕叛于淮南壽春,蜀將姜維乘虛兵向秦川,率兵數(shù)萬人出駱谷”。到三國末期,魏將鐘會統(tǒng)十萬余眾,分道從斜谷、駱谷出兵滅蜀。

儻駱道雖得名于儻谷和駱谷,但兩谷并不直接相通,中間要經過西駱谷水、黑水、湑水、酉水、儻水等河谷,翻越西駱谷水與黑水之間的十八盤嶺、黑水與湑水之間的秦嶺主脊、湑水與酉水之間的興隆嶺、酉水與儻水之間的牛嶺和貫嶺梁等四五座大山嶺,而且西駱水河谷(約20公里)與儻水河谷(約50公里)的路段僅占全程約1/7,所以,儻駱道是由眾多谷道組成的一條迂回曲折的山谷道路。

儻駱道的經地大體是:由長安向西南,經戶縣至周至,轉西南30里從西駱谷入秦嶺,越駱谷關,循黑河支流陳家河上游翻越老君嶺,沿八斗河、大蟒河河谷上行,溯黑河西源越秦嶺至都督門,進入漢江支流湑水上源,再向西南翻越興隆山至酉水上游的洋縣華陽鎮(zhèn),由華陽鎮(zhèn)向東南沿酉水經茅坪過八里關,又越貫嶺梁經白草驛,出儻谷口;或由華陽鎮(zhèn)向西南,越牛嶺順酉水支流八里河至八里關;或由八里河谷的黑峽、大店子越嶺過四郎出儻谷;也可由牛嶺折西南至鐵河,循儻水河谷至洋縣。由洋縣沿漢江北岸渡湑水,經流王城、城固縣、柳林鎮(zhèn)達于漢中。路線全長約765里,其中谷道約500里,較之散關道、褒斜道、子午道等其他通往陜南的驛道較為捷近。

儻駱道雖有路途近捷之利,但途中翻越的幾座山嶺高度遠超過其他各道,路途異常艱險。駱谷關附近的十八盤和老君嶺山勢險峻,老君嶺至都督門一段道路,蜿蜒于秦嶺主峰太白山南側黑河各支流間,升降起伏于人煙稀少、野獸出沒的原始森林中。洋州真符縣境有屈曲84里的八十四盤,不僅“絕欄縈回,危棧綿亙”,而且還有被稱為“黃泉”的險地,多有毒蟲猛獸,行人視為畏途。故儻駱道開辟利用較晚,被用作官驛大道的時間也較短。

6)陳倉道

陳倉道,即故道、嘉陵道,其北起寶雞的陳倉,南到漢中勉縣。從陳倉向西南出散關,沿嘉陵江上游(故道水)谷道至今鳳縣,折西南沿故道水河谷,經今兩當(漢故道)、徽縣(漢河池)至今略陽(漢嘉陵道)接沮水道抵漢中,或經今略陽境內的陳平道至今寧強大安驛接金牛道入川。

陳倉道上最著名的歷史故事是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史傳劉邦在鴻門宴后,迅速翻越秦嶺來到漢中,并用張良計策,燒毀身后的棧道,以向項羽表明自己永留漢中封地、不回關中的決心。棧道是懸崖峭壁上修的懸空道路,在當時,棧道是險峻的秦嶺里極為重要的道路形式。養(yǎng)精蓄銳之后,劉邦要殺回關中。他任用韓信為大將軍,采用韓信計策,假裝重修燒毀的棧道,與此同時,軍隊主力則繞道陳倉道的遠路來到寶雞,然后東進長安。

  ◎陳倉道

7)荔枝道

在有些資料中,說“荔枝古道”亦稱“子午古道”,實際上并不準確,荔枝古道實際上是子午古道的延伸,如果將子午古道算上,其全程約1000公里。它起始于古代中國涪陵,是連接四川、陜西、湖北的古代陸上商業(yè)貿易路線。宋代文學家、地理學家樂史在其著作《太平寰宇記》一書中,把“從涪陵自萬州取開州、通州宣漢縣及洋州路至長安二千二百四十里連接四川陜西湖北的古代陸上商業(yè)貿易路線”命名為“荔枝道”,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并正式運用。

據(jù)《舊唐書》、《新唐書》等史籍記載:唐天寶年間(742—756),唐玄宗為滿足寵妃玉環(huán)食新鮮荔枝的喜好,頒旨在涪州建優(yōu)質荔枝園,修整涪州到西安的道路,從涪州置專驛,換人換馬不換物,接力快速傳送。建起一條專供荔枝運輸?shù)捏A道,因此,當宋代地理學家樂史最早在10世紀80年代將之命名為“荔枝古道”后,即被推廣。唐時此道廣設驛站,盛極一時,官商郵旅稱便。北宋時,一度荒廢,李復曾議修復,其《橘水集.與王楷書》有記述:“自洋南至達州,往日曾為驛程,今雖壞廢,興工亦不難亦。”明清時,成為川陜往來客商的重要道路,此道再度興盛,《三省邊防記》稱之為“川陜要道”。

歷代王朝都將荔枝古道作為通蜀的主要交通要道。明清時,荔枝道最為興盛,商賈多由此道入川。據(jù)史料記載,明、清兩代禁止私鹽、茶、大路均設關卡,嚴行查禁,四川省自貢市現(xiàn)有的《西秦會絡記》記載:陜西商人云集,有八店街,稱為“八大號”,還修建了陜西屆。張衡“兩京賦”中曾說,(荔枝道)“商旅聯(lián)桶,隱隱層層,冠帶交錯,萬轅接軫”。而沿著荔枝道沿線建立的貿易集市,如明未清初的最繁華街市,川陜鄂鹽商交易市場的鹽場壩,漁渡壩,響洞等街市,其名一直延用現(xiàn)在。對促進川陜鄂的物質交流和經濟發(fā)展起過極其重大的作用,荔枝道事實上已成為歷史貫通,南北交通的主脈。

02 漢中航運

航運在漢中交通史上也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漢江的發(fā)源地,漢江流經漢中主城,南下之路便是通過漢江上的航運來實現(xiàn)的,歷史上,從秦代開始就有了漢江航運的記載。尤其明代以后,水陸聯(lián)運更為突出。因為在明代,船是較先進的運輸工具,當時吞、吐物資,主要是由漢江吞入漢中的。

史料記載,航運物資以棉布為大宗,年約七、八萬卷,再由陸路運到川北、關中、甘肅與漢中所屬各縣去銷售。每年由漢江輸入的棉布,價值在百萬兩左右。還有沙糖、石油、煙草、染料及日用雜貨,也是主要輸入的物資。漢江上游的物資,以漢中為聚散中心,再分別運到安康、老河口、漢口。主要貨物有皮張,年約2000捆。其次是:生漆、木耳、藥材、桐油、竹材、稻、麥雜糧等。轉運的主要有甘鹽。

到了清代,漢中商業(yè)繁榮,金融流通,沿江街市櫛比。街上行店林立,市場活躍。除本地商人悉心經營外,山西、江西、四川、湖北、河南、福建與西安等地的商人,大批前來開設商店,促進了漢中商業(yè)發(fā)展。漢江漢中段航道,常有百多艘貨船來往不絕。據(jù)統(tǒng)計,僅康熙年間從荊州由襄陽一次共運糧30萬石,由漢水上轉至長安。及至清朝末年,漢江輸入漢中城內的貨物按年計有川糖約10萬斤,茶葉約10萬斤,轉輸甘肅的約占其半,棉紗多為日本紡制(由天津、湖北轉輸),棉花由漢中輸出湖北,約10萬斤。

民國初年間,漢江航道依然是漢中貨運吞吐的主渠道,民國19年(1930年)統(tǒng)計,鄰縣由漢江輸入的貨有木炭20萬斤,木柴40萬斤,藥材20萬斤,棉布5000匹,煤油3000箱;漢中輸出貨有:桐油10萬斤,棉花30萬斤,牛皮20萬張。

關于漢中一隅的漢江碼頭,也是漢江中航運發(fā)達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漢中漢江段停泊地有:下水渡、桃園子、十八里鋪(紅溝河)等碼頭,因地理水位不同,其設備及往來船只多寡各異。

下水渡距漢中郊區(qū)約一公里,緊連河壩街與南關正街,既是碼頭,又是漢中的最大渡口。1966年漢江大橋落成,取代渡口作用。漢江到這里的貨物為茶葉、洋貨、瓷器、煤油、桐油、糖、紙、銅、鐵、布匹等。由這里起碇的下行貨以藥材、鹽為主。由于河幅寬、水位低,只有漲水期才有船拋錨裝卸,多臨時雇附近民眾作搬運工。

桃園子在漢中東南3公里,附近村落較少。此處江水較深、流速較緩,船易靠岸,便于裝卸,距城又近。

十八里鋪(現(xiàn)漢中鋪鎮(zhèn)一帶)是漢中以東第一個碼頭。由漢江流貨,糖與茶每年各約5噸。還有日本、湖北與天津的棉紗等,順流東運的棉花約5噸,甘鹽與藥等也很多。紫陽茶葉由漢江運到十八里鋪,沿途多險灘,尤以黃金峽一段為最。凡通過此處須倒裝減載航行,通常需一個月。中秋后江水高漲,例于行船,所以黃昏時常帆檣林立,江中船只星羅棋布,停泊頻繁,1937年前是漢江最繁盛的河港。

◎寧強縣嘉陵江上的新場渡口  (嘉陵江在寧強縣內流長六十五公里,蜿蜒燕子砭一個鎮(zhèn)境就達三十多公里,燕子砭段流域砂金含量豐富,為寧強縣最富裕的河段,八九十年代這段江上的采金船不舍晝夜轟轟作響,讓許多人從此華麗麗轉身為富人。嘉陵江江上的渡口從古延續(xù)到今。從石溝沱到棗林壩不到五公里的江段就有三個渡口,依次為新場渡口、茅壩子渡口、燕子砭渡口。2021年6月,嘉陵江大橋將建成通車,當?shù)厝罕姲倌陙沓鲂幸揽慷纱臍v史即將結束)

民國25年(1936年),隴海鐵路通到寶雞后,漢白、漢寧、漢寶各公路也先后通車,原來由漢中吞、吐的貨幾乎都改陸運,隴東、徽、成、康各縣原由漢江運出的土特產品,也取道陸路,因而漢江航運一落千丈。漢中、城固、洋縣及其下游船只往來,好似鳳毛麟角,漢江僅能適應地段性短途運輸。

除貨物吞吐外,漢江上的航運還開展客運業(yè)務,據(jù)清光緒17年(1891年)的海關資料記載,每年在漢水航行的船有23000多條,貨運100萬噸,乘客多達16.5萬多人,到了20世紀50年代,客運每日約有5000人次上下,漢中有船45只,長途19只,短途26只。60年代初期,年客運約3000人次上下,從漢中到安康、湖北、老河口,每年航運日雜貨約15噸左右,長途貨運船共7艘。隨著陸運的突飛猛進,漢江航運江河日下,最終停頓。

03 西漢公路

西漢公路是民國時期漢中交通史上的一個大飛躍,在抗戰(zhàn)以前的漢中是沒有公路的,當時連接漢中和外界的通道,便是上述提到的古棧道和漢江、嘉陵江航運。

◎1937年的酒奠梁盤山路(西漢公路一段) 張佐周攝

1936年,國民政府處于政治和軍事需要,開始修建寶(雞)漢(中)公路,即今天的316國道的原型。1937年6月,寶漢公路徹底完工。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穿越秦嶺的這條現(xiàn)代化公路,公路充分利用地形,挖高填低,縱向合理;沿溪拓展,起伏有致;翻越山巔,則顯逶迤之美,深受各界稱贊。竣工之際,時任國民政府全國經濟委員會公路處專員的趙祖康專門請當時公路界資深元老葉恭綽題寫了“新石門”鏤刻巖石,與古石門遙相呼應。趙祖康則在公路歷經的大散關、酒奠梁、柴關嶺等處揮筆題字,至今雄碑猶存。

但是由于資金技術等多方面原因,那條戰(zhàn)亂年代倉促貫通的寶(雞)漢(中)公路在今天看來,實在無法稱之為公路。但就是這樣一條簡易得不能再簡易的公路,卻是當時溝通中國西北和西南的唯一交通要道。解放前,由于秦嶺大山里匪患四起,秦嶺古道時斷時續(xù),人們要想從漢中前往關中,或從關中去漢中的艱難可想而知。

◎西漢公路設計者張佐周先生

關于寶(雞)漢(中)公路的粗糙,從這樣一則往事中完全可以得知。說是1941年春天,在陜甘川交界處一手遮天、擁有近千私人武裝的土匪魏輔堂,在西安街頭看到四個輪子的“福特”汽車后大感興趣,于是用數(shù)擔鴉片換得一輛準備開往漢中最南部他的大本營青木川。但當轎車開到寶雞準備走寶漢公路時卻無法前行了。公路雖可以通往漢中、一直延伸到重慶,但由于路況太差、顛簸曲折,嬌貴的“福特”根本無法適應。萬不得已,魏輔堂只好命人將“福特”拆卸十八大件,然后用騾馬經5天時間托運回青木川,再從西安聘請技工重新組裝……西安往來漢中交通的艱難由此可見一斑。

民國11年(1922年)3月的一天,應國民政府任命,西安人張治前往漢中佛坪赴任縣長。當時的佛坪縣城并不在今天108國道邊的袁家莊,而是在距袁家莊140公里外的佛爺坪(今周至縣老縣城)。

據(jù)佛坪縣文史資料記載,張治在這次很不情愿地赴任前,一直在關中家里賦閑讀書。佛坪縣上任縣長車正軌任期已滿,民國政府的連續(xù)幾道文書催得張治不得不含淚告別妻兒老小,從關中翻山越嶺、經過近4天的長途跋涉,終于到了佛爺坪。資料說,當時張縣長翻秦嶺冰坎時是爬著過來的,不小心一包行李滑落到了山坳里。

03 漢中鐵路

漢中最早的火車路線是陽安鐵路,這是漢中三線建設時期最為偉大的成就,陽安鐵路可以說是漢中歷史上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鐵路,漢中火車站也是在這一時期修建起來的(漢中火車站于1976年8月1日正式建站),陽安鐵路于1973年6月開工,1976年8月1日開通到勉西車站,1977年6月25日開通到安康車站。陽安鐵路西起寶成鐵路的陽平關車站,經寧強、勉縣、漢中、洋縣、西鄉(xiāng)、石泉、漢陰等縣(市)境,東抵陜南重鎮(zhèn)安康,與襄渝鐵路接軌,全長356.5公里。是橫貫陜南,連接寶成、襄渝兩條鐵路干線的聯(lián)絡線,是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

◎修建陽安鐵路場景(來源于漢中市檔案局)

民國33年(1944年)和民國34年(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先后派測量隊勘測廣(元)襄(樊)鐵路。由四川廣元起,沿嘉陵江至朝天轉向東北,越過嘉陵江與漢江之分水嶺,經勉縣、漢中,沿漢江而下,經城固、石泉而至安康,再沿江經旬陽、白河入湖北省。石泉安康間有南北比較線:南線由石泉經紫陽到安康;北線由石泉經漢陰到安康。朝天至勉縣間亦有南北比較線:一條經陽平關轉而東向到勉縣,一條由朝天轉向東北到勉縣。這條鐵路當時并未修筑。

◎修建陽安鐵路場景(來源于漢中市檔案局) 

1958年由鐵路第一勘測設計院勘測設計陽安鐵路,1960年由西安鐵路局施工,并修筑大安鎮(zhèn)到張家山的運輸便道。1961年停工。

1965年1月,由鐵路第一勘測設計院對陽平關至漢中段重新勘測設計。1966年10月,以鐵路專業(yè)設計院為主,第一勘測設計院配合,經過五個月的工作,提出漢中至安康段方案。1968年9月,國家計劃委員會和國家建設委員會批準修建陽安鐵路。

◎通行于陽安鐵路上的火車(來源于漢中市檔案局)

陽安鐵路北靠秦嶺,南鄰大巴山,線路蜿蜓曲折,3穿分水嶺,6跨漢江,多次跨越漢江支流,橋梁和隧道占線路總長度的25.1%。線路從陽平關過嘉陵江后,沿黑水河東行,過代家壩,穿過長2000米的分水嶺隧道進入漢江流域。經大安鎮(zhèn)、青羊驛后跨過漢江而達勉西車站。線路所經之處,地形地質復雜,工程艱巨。過勉西再跨漢江經勉縣向東進入漢中盆地,線路沿漢江北岸跨褒河經漢中、城固,第三次跨漢江至漢江南岸,離開漢江沿其支流沙河北岸至西鄉(xiāng)。過西鄉(xiāng)后,沿牧馬河穿過橋隧群,兩次橫跨漢江至茶鎮(zhèn)。茶鎮(zhèn)至石泉21公里線路,沿漢江干流最大的深切大峽谷南側東行,以總長14.6公里的14座隧道穿過大巴山山區(qū)北部,山高坡陡,河谷彎曲,橋隧相連,又是石泉水電站庫區(qū),工程十分艱巨。自石泉向東第六次橫跨漢江,穿過馬嶺關隧道,跨越池河與月河的分水嶺,進入東與漢陰安康盆地相連的月河谷地,再向前穿過柯家河隧道、張嶺隧道最終到達到達終點安康站(實際終點為安康東站)。

寶成鐵路是于1952年7月動工修建,1956年7月建成通車,1958年1月1日正式運營。1958年6月開始進行電氣化改造,1975年在中國全國鐵路中首先實現(xiàn)電氣化。

◎1955年,寶成鐵路工人在緊張地鋪軌

寶成鐵路自寶雞站向南,跨過渭河,經過27千米的展線群爬升680米通過秦嶺隧道,到秦嶺站后沿嘉陵江而下,經過甘肅省后穿過大巴山區(qū),到廣元站繼續(xù)向西南,過劍門山進入四川盆地,經過綿陽、德陽兩市到達成都站。

寶成鐵路漢中站點眾多,略陽縣有白水江站、紅衛(wèi)壩站、馬蹄灣站、徐家坪站、橫現(xiàn)河站、略陽站、王家沱站、樂素河站、高潭子站;在寧強縣有巨亭站、陽平關站、燕子砭站、丁家壩站,它改變了秦嶺“蜀道難”的局面,為發(fā)展?jié)h中乃至西南地區(qū)經濟建設創(chuàng)造了重要條件,是一條連接中國西北地區(qū)和西南地區(qū)的交通動脈,是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也是新中國第一條工程艱巨的鐵路。

◎1975年7月,寶成鐵路全線電氣化順利通車

04 漢中航空

其實把機場作為漢中交通史上的發(fā)展歷程有些牽強,因為漢中的西關機場最早只是軍用機場。

漢中西關機場修建現(xiàn)場

漢中西關機場距市中心僅1公里。始建于1937年,次年投入使用,原為國民政府軍用機場,為3C級機場,建國前后曾移交漢中軍分區(qū)、軍委民航成都管理處及民航北京管理處。新中國成立后移交民航使用。

1960年,民航陜西省局籌建漢中航空站,1974年11月2日開辟西安至漢中航線,1989年起隸屬于民航西北管理局。由于漢中西關機場離市區(qū)較近,城市發(fā)展與航空飛行相互干擾,同時隨著漢中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原有的西關機場只有一條長1200米、寬30米的泥結碎石土跑道,已不能適應新型客機起降的需要,因此,新機場的修建規(guī)劃應運而生。在經歷了多年的爭取、協(xié)調之后,最終確定漢中城固機場軍民合用的方案實現(xiàn)漢中航空事業(yè)的重要轉折。

2001年8月,漢中西關機場停航。

2006年7月,機場更名為“西部機場集團漢中機場有限公司”。

2008年11月29日,漢中市與西部機場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建設運營漢中柳林軍民合用機場項目簽約。

漢中城固機場幾經選址,2011年8月31日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立項。2013年7月15日,國家發(fā)改委、總參謀部聯(lián)合批復工程可研報告,確定工程按照2020年旅客吞吐量3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300噸目標設計,飛行區(qū)等級4C。主要起降機型為B737、A320等機型。城固機場征地1315.5米,本期主要建設內容和規(guī)模為:新建一條長303米、寬18米的民航專用聯(lián)絡滑行道,新建民航航站樓面積5500平凡米和民航專用停機坪,以及空管、貨運、消防救援、供電、供油、給排水、綜合辦公樓等民航生產生活設施,還建和改造部分軍航設施。同步規(guī)劃建設場外通信、供電、進場路等場外配套設施。項目總投資61.18億元。

2012年8月24日,漢中城固機場軍民合用改擴建工程正式開工。在新的機場建成以后,漢中西關機場將正式廢棄,土地將用作城市建設。

2014年8月13日,漢中城固機場正式通航,與此同時,因美國飛虎隊曾從這里起飛炸毀河南黃河鐵橋而赫赫有名的漢中西關機場也在這一天褪去了歷史賦予它的光環(huán)。一座機場有一座機場的定位,一代民航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也許在旅客心中這只是出門乘機時,地理位置的改變,而這更是幾代漢中民航人敬業(yè)奉獻的合力。

位于城固柳林的漢中機場

05 西漢高速

西漢高速是漢中發(fā)展史上一個飛躍式的里程碑,可以說為漢中人們的出行和經濟發(fā)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盡管這條高速因為事故發(fā)生率高曾被冠以“中國十大死亡告高速之一”,但不可否認,西漢高速的開通讓人們告別了開車走曾經坎坷的108國道和316國道,也讓坐火車的人們把時間縮短了一多半。

位于位于秦嶺群山之中的西漢高速公路

曾在漢中市的一位政府干部曾講過這樣一件往事,2002年,西安一所民辦高校邀請省政協(xié)有關領導赴漢中參加一項教育揭牌活動。但當車隊行進到316國道漢中褒河段土地嶺時,遭遇了進退不能的嚴重堵車事件。當時316國道石門便道尚未通車,沒辦法,活動組織方只好組織摩托車將參會的嘉賓一一送到不堵車地帶。據(jù)說,多名副省級領導在那次“乘摩的”后感嘆交通對漢中、乃至整個陜南發(fā)展的制約影響。

西漢高速公路是國家高速公路網G5京昆高速在陜西境內的一段,其北起戶縣澇峪口,經寧陜縣,接已建成通車的西安至戶縣高速公路,南止勉縣元墩,連接勉縣至寧強的高速公路。西漢高速修建于2002年,歷時5年,2007年正式通車,成為漢中交通史上劃時代的道路。

西漢高速從某種程度上解決了漢中進入關中地區(qū)的老大難問題,蜀道再也不那么艱難,它的建成通車也有力促進了陜西漢中經濟的發(fā)展,連通了陜西和川渝經濟圈,對于實施國家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促進陜西乃至西北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西漢高速也給整個漢中盆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激情。西漢高速的開通把漢中納入了西安、成都“半日旅游圈”客源市場。如今,高速公路途經的佛坪縣、洋縣、城固縣、漢臺區(qū)、寧強縣等區(qū)縣,現(xiàn)在紛紛“借力”發(fā)展地方經濟,大打具有濃郁陜南山水特色的旅游經濟牌。

◎西漢高速上的秦嶺一號隧道,全長6144米

西漢高速的貫通,將漢中和關中的車程距離縮短在了4小時車程、300公里以內,讓漢中這個“陜西后花園”的美稱不再是空談。同時也使得江南韻味十足的漢水文化距離關中不再遙遠。它也徹底打破了長久以來制約漢中發(fā)展的交通“瓶頸”,提升漢中這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在歐亞大陸橋上的區(qū)位優(yōu)勢,從而為這一地區(qū)吸引項目、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產生重要影響。

06 西成高鐵

誰能想到,10年之后的2017年,西成高鐵開通了。2017年12月6日,伴隨著首列西成高鐵從西安出發(fā),漢中正式進入了高鐵時代,西安到漢中縮短在一個半小時內。從此“早上在西安看著古城墻、大雁塔、聽著鐘樓悠揚的鐘聲,吃著肉夾饃油潑面;中午在漢中游覽武侯墓、褒棧道、古漢臺,聽著古老的山歌,吃著面皮菜豆腐;晚上在成都逛錦里、寬窄巷子,欣賞著川劇變臉、吃著麻辣鮮香的火鍋”的愜意生活成為了現(xiàn)實。

◎西成高鐵線上的漢中佛坪站

事實上,西成高鐵并非是陜西省提出的,而是源于和漢中很近的四川省,而漢中作為連接西安與成都的必經站點,自然被規(guī)劃在內。

2008年1月10日,四川省與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簽訂加快四川鐵道建設的部省會議紀要,提出建設西成高速鐵路;同年8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審議通過國家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guī)劃,西成高速鐵路被納入其中。

2011年2月1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批復西成高速鐵路初步設計;同年6月8日—10日西成高速鐵路西安至江油段修改初步設計審查會議確定將原設計速度350千米/小時調整為速度250千米/小時。

如今,西成高鐵在漢中境內設有佛坪站、洋縣西站、城固北站、漢中站、寧強南站五個客運站,將漢中的幾個縣與漢中緊緊地連在了一起,極大地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而在這其中,很多人都說時速降為250的西成高鐵不配稱為高鐵,可是對漢中人來說,這就是高鐵,不管外面的人怎么去評論它,對于見證了漢中交通從翻越秦嶺的火車,再到西成高速,再到西成高鐵的人來說,當這條高鐵開通之后,激動的心情不言而喻。

◎西成高鐵線上的寧強南站

西成高鐵的全線貫通進一步完善了中國西部高鐵網絡,重慶、成都、西安三城之間的鐵路行程被縮短到1至5小時。至此,“西部黃金三角”從概念走向現(xiàn)實,中國西部由此邁入“城市集群”發(fā)展新階段。新華網曾評論說:西成高速鐵路運營標志中國華北地區(qū)至西南地區(qū)又增加一條大能力、高密度的旅客運輸主通道,對于加強關中-天水經濟區(qū)與成渝經濟區(qū)的交流合作,促進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和提高人民群眾出行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陜川兩省形成了一日經濟圈。

◎西成高鐵蜿蜒在漢中油菜花海中

而對于漢中的人們來說,只有一點,那就是西成高鐵徹底改變了蜀道難的局面,也徹底改變了漢中人北上南下的困境,是漢中交通史上最具里程碑的大事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漢中棧道——中國交通史上的偉大奇跡
消失的古蜀道——從開山鑿石直至棧道腐朽
閬中,自然融匯的關鍵中心地帶04
關注穿越崇山峻嶺的古蜀道
大秦嶺千年古道你可以穿越幾條!
秦巴古道主題研究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疆| 浦城县| 灵武市| 石柱| 刚察县| 内乡县| 太仆寺旗| 西安市| 富宁县| 独山县| 即墨市| 东乡族自治县| 云南省| 彭水| 准格尔旗| 普宁市| 鄯善县| 太原市| 巴东县| 阿拉尔市| 景东| 太仓市| 封开县| 宜川县| 呼伦贝尔市| 青神县| 衢州市| 会昌县| 连平县| 巴塘县| 江华| 石渠县| 崇州市| 共和县| 瑞丽市| 昂仁县| 乌恰县| 洛隆县| 岳阳县| 余江县| 连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