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證名。指小兒鼻常流涕不收?!妒備洝肪硪话侔耸骸帮L冷傷于肺經,或冷中囟戶,皆因小兒涕液不收。蓋肺氣通于鼻,腦液下通于鼻故也?!敝我私獗砩⒑镁栈ㄉⅰ?/div>
生理性分泌物名稱。又名鼻液、鼻涕,為五液之一。出自《素問·宣明五氣篇》:“心為肝,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即指鼻竅中分泌的液體物質,具有潤澤和清潔鼻竅的作用。因鼻竅通于腦,故又有腦滲為涕之說。肺開竅于鼻,邪氣犯肺,鼻為之不利,涕亦變矣。受寒則鼻竅而流稀涕,化熱則流膿涕。
病狀名。身體倦怠沉重?!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罚骸澳晡迨?,體重,耳目不聰矣?!?/div>
體針麻醉
針刺麻醉法之一。是相對于耳針麻醉、面針麻醉等法而言,以針刺經穴和經外穴為主的一種針刺麻醉方法。通常所稱的針刺麻醉多指本法。詳見針刺麻醉條。
體針
最常用的針刺療法。指選取經穴或經外奇穴針刺的療法。通常相對于耳針、頭針等局部器官的針刺療法而言。
體位
針灸治療時患者身體應處的位置。分坐位、臥位和立位三種,其中以坐位與臥位常用,立位易引起暈針。
體如水晶
新生兒畸形癥之一?!侗胍字洝罚骸俺跎?,胸腹忽然如水晶色,臟腑皆見。”
《體仁匯編》
醫學叢書。五卷。明·彭用光編???549年。卷一-二太素運氣脈訣;卷三叔和脈訣;卷四十二經絡臟腑病情藥性;卷五試效要方并論。其中試效要方所選方劑,系彭氏自用有效者。現存六種明刻本。
體氣
病證名。人體局部汗腺分泌一種有特異氣味之病證。見《外科正宗》卷四。又名體臭。陳氏謂:“體氣一名胡氣,此因父母有所傳染者,又有胡胎而受生者,故不脫本來氣質?!痹撟C多因遺傳或濕熱內郁所致。所發多見于腋窩,其他如臍窩、外陰、肛圍、腹股溝或乳暈等處亦有所見。證見局部之汗腺分泌物帶有特有之汗臭味,或如狐臭,嚴重者可在較遠處即可聞知。夏季汗出多者較重。治宜常以五香散(《外科正宗》方)擦之,或用枯礬粉干撲,或密陀僧散加枯礬粉外撲。嚴重者可手術治療。
體療
古代醫學分科之一,相當于現在的內科。早在唐代,太醫署已將醫科進一步劃分為體療、瘡腫、少小、耳目口齒、角法等五個???,且學生比例和修業年限也有一定差別。體療修業年限最長,為七年。學生數量最多,占太醫署醫學生總數的1/2。宋以后,改稱大方脈,此種稱謂一直沿襲至清末。
痰泄
病證名。見《醫宗必讀·泄瀉》。即痰瀉。參見該條。
痰哮嗽
病證名。指喉間痰多、哮鳴、咳嗽兼見的病證。見《不居集》卷十五。參見痰哮、痰飲咳嗽條。
痰哮
病名。指哮證以痰濁壅盛為其主要病理者?!蹲C治匯補·哮病》:“哮雖肺病,而肺金以脾土為母,俾脾氣溷濁,則上輸濁液盡變稠痰,肺家安能清凈?所以清脾之法尤要于清肺也。”葉天士認為:“痰哮……大概以溫通肺臟、下攝腎真為主,久發中虛,又必補益中氣,其辛散苦寒、豁痰破氣之劑,在所不用。此可謂治病必求其本者矣?!保ā杜R證指南醫案·哮》)治宜清肺化痰,或用溫肺、益脾、攝腎治法。選用蘇沉九寶湯、清金丸、五虎湯、小青龍湯、參蛤散、白果湯等方?!逗喢麽t彀》主張用寧肺湯治療。參見哮喘、哮證條。
痰癇
病名。癇證之一?!镀嫘Я挤健肪砹模骸疤蛋B為病,此患似張狂,作之不常,或半年一作,或一年、或一月、或一日一次,或一日三次,一身驚搐,不廢手足,不廢頭目,其人張狂如夢中,如半醉,燈下不知人,皆從夢寐中作,所以無常也。忽耳不能聞,其目不能視,如狂?!焙笕艘话銓B證發作時有痰聲漉漉者,稱之為痰癇。參見癇、五癇條。
痰涎癥
病證名。屬痰涎在胸膈引致之疾患?!度f病回春·痰涎》:“痰涎癥者,渾身胸背脅痛,不可忍也,牽掣釣痛,手足冷痹,是痰涎在心膈也?!眳⒁娞底C條。
痰涎血
病證名。見《丹溪心法·咯血》。指痰涎中帶血(血絲、血點、小血塊)。《雜病源流犀燭·諸血源流》:“痰涎血者,脾家蓄熱所致,宜加味逍遙散、清肺湯;而痰唾中帶有紅絲紅點,病尤為甚,其條分縷判,則有由六經之火者,宜山梔地黃湯;有由思慮傷心傷肺者;宜天門冬湯;有由陰分虛弱者,宜清火滋陰湯?!薄蹲C治匯補》卷五:“痰涎血,痰中帶血,多屬脾經,須分痰、血先后施治。先見血而后嗽痰者,此相火上炎,煎熬成痰,降火為主,若用消痰則血溢而不止;其先痰嗽而后見血者,是積熱生痰、載血上行,清痰為要,若用血藥則痰滯而不行?!眳⒁娍妊⑼傺葪l。
痰稀白
病狀名。指屬濕痰、寒痰。若兼咳而聲音重濁,鼻塞,多為外感風寒。
痰胎
病證名。假孕之一種。婦人平素火盛多痰,痰濁乘經初凈胞虛之機侵入子宮,與血搏結,以致經閉腹大,狀如懷孕。法當下其痰則經自通而腹脹自消。方用蒼附導痰丸或二陳湯合芎歸湯。
痰嗽
病名。一名痰咳。見《濟生方·咳嗽》?!睹麽t指掌》卷三:“痰嗽者,嗽動有聲有痰,痰出嗽止是也。……宜千緡湯、利膈化痰丸之類?!碧邓钥杉嬉娦仉跗M,寒熱交作,面部虛浮等癥,亦可用半瓜丸、清氣化痰丸、黛蛤散等方;如咳痰發作,頓吐飲食,痰物俱盡始安者,屬肝木克脾土、風痰壅盛,可用青州白丸子等方。參見痰咳、咳嗽條。
痰實壅悶
病證名。出《太平圣惠方》。指小兒痰實停于胸膈,胸悶氣逆,時復嘔吐,不欲飲食。治療參見小兒痰實條。
太陽腑病
病證名。亦稱太陽腑證。由太陽經邪熱不解,內傳膀胱所致。有蓄水與蓄血兩類病變。太陽證邪熱隨經入腑,熱與水結,膀胱氣化失職,證見口渴,煩躁、不得眠,脈浮,小便不利,水入即吐,為膀胱蓄水證,治宜五苓散。太陽邪熱與瘀血結于下焦少腹部位,其人如狂或發狂,少腹急結或硬滿,小便自利,脈沉澀或沉結,為膀胱蓄血證,量其輕重,治宜桃仁承氣湯或抵當湯、抵當丸。詳見傷寒蓄水證、傷寒蓄血證條。
太陽發
病名。系生于瞳子髎穴處之癰疽。出《外科啟玄》卷四。其病因多由足少陽膽經火毒蘊結而成,瘡起根赤而有膿。痛者為順,反之為逆。證治參見外癰條。如患者大渴悶亂,出血不止,或其色青黑而不痛者,預后多不佳,可參見無頭疽治療方法處理。
太陽病
病名。六經病之一。出《傷寒論》。太陽病包括經證和腑證。多由外感風寒所致。經病包括太陽中風與太陽傷寒,腑病包括太陽蓄水證和太陽蓄血證。詳太陽中風、太陽傷寒、傷寒蓄血證等條。
太陽
①脈學術語。指古代全身遍診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即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以候頭角之氣。
②小兒面部望診的部位。即文臺(眉梢外側端凹陷處稍上方)稍上靠內側處。《奇效良方》:“左太陽并口角紅脈現,變蒸候,主煩躁啼叫,頭肚上溫溫壯熱,……”
③經外穴名。出《銀海精微》。別名前關、當陽。本穴位置原載:“在外眥五分是。”《圣濟總錄》:“眼小眥后一寸?!薄镀嫘Я挤健罚骸霸诿己笙葜?,太陽紫脈上?!苯穸鄵妒備洝方Y合《奇效良方》等,定位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后約一橫指的凹陷處。布有耳顳神經,面神經,顴顳神經,以及顳筋膜間靜脈叢,顴眶動、靜脈,顳深動、靜脈。主治頭痛,偏頭痛、感冒、眩暈、牙痛,目赤腫痛,及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急性結膜炎,麥粒腫等。直刺0.5-0.8寸,或點刺出血。
④經穴別名。出《千金要方》注?!稏|醫寶鑒》作大陽。即瞳子髎。見該條。
⑤人體部位名。指顳颥部。位于眼眶(眉棱骨)的外后上方,當顴骨弓上方的部位。
太溪
①脈學名詞。古代全身遍診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為足少陰腎經動脈,即下部地,以候腎氣。
②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別名呂細。屬足少陰腎經。輸(原)穴,位于足內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的中點處。主治咽喉痛,虛火牙痛,耳鳴,虛喘,咳血,消渴,失眠,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等。直刺0.5-1寸。灸5-10分鐘。
③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另名呂細、內昆侖。屬足少陰腎經。輸(土)、原穴。在足內側,內踝后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和脛神經,前方有脛后動、靜脈。主治咽喉腫痛,齒痛齦腫,耳聾耳鳴,視力減退,咳嗽,氣喘,咯血,消渴,不寐,遺精,陽痿,月經不調,小便頻數,腰背痛,足跟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太息
生理學名詞。即嘆氣。以呼氣為主的深呼吸。正常人的呼吸中,一呼一吸稱為一息,一息脈動四次,三息之后有一次深呼吸,脈五動,脈診上稱為“閏以太息”。病理情況下,若患者頻頻嘆氣,稱為善太息。它是一個癥狀,由肝膽郁結,肺氣不宣引起。
《太素脈秘訣》
脈學著作。二卷。明·張太素撰。撰年不詳。此書診脈,除診病外,宣揚人之智愚貴賤、壽夭窮通均能從脈象中反映出來,具有明顯唯心主義色彩?,F有《珍本醫書集成》本,前附董志仁《太素脈考》?,F存明·清刻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等。
《太素脈法》
脈學著作。《讀書敏求記》稱:“唐末有樵者,于其石寶函中得此書。”《四庫全書總目》記載:“《太素脈法》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其書以診脈辨人貴賤吉兇,……其說荒誕,蓋術者所依托?!辈⒄J為太素脈“興于北宋”,故當屬北宋以后的作品,已佚。
太少相生
運氣術語。十干分陰陽,五音別太少。陽干為太,陰干為少。太少相生亦即陰陽相生,用以說明五運的更迭和氣候的輪轉。如甲為陽土,陽土生陰金乙,即太宮生少商;陰金生陽水丙,即少商生太羽。余類推。
太泉
經穴別名。出《針灸聚英》。即太淵。見該條。
體厥
病證名。熱極反見身冷如冰之證?!稖匾哒摗罚骸瓣栕C陰脈,身冷如冰為體厥。……今元陽已極,以至通身冰冷,此體厥也。六脈如無者,群龍無首之象。證亦危矣?!币云錇閷崯醿冉Y,治宜瀉熱通腑,用大承氣湯,囑其緩緩服下。參見厥證條。
體疽發
病名。背部癰疽之大者。見《外科啟玄》卷四,又名竟體發。癰疽發于背部,上部可至肺俞,其下可延及肝俞,或左或右,多呈大范圍之化膿性感染。該證多見于中年以上之患者,同時伴有明顯之全身癥狀。如頭痛、寒熱,甚至神志昏昏,煩躁不安等。證治參見癰、疽條。
體骨
經外穴名?!镀嫘Я挤健罚骸绑w骨四穴,在梁丘兩傍各開一寸五分,兩足共四穴,治腿疼,可灸二七壯?!薄夺樉拇蟪伞访y骨。
體稟純陽
小兒體質的特點。詳純陽之體條。
提痧
推拿方法名。又名扭痧、擰痧、扯痧。用拇指和屈曲的食指,或者是屈曲的食指和中指,張開如鉗形,蘸取溫水后,夾持肌膚反復扭提至局部出現紫紅色為度。常施用于眉心、頸項等處。適用于感冒,中暑,惡心,嘔吐,頭昏頭脹,胸悶,腹瀉,食積,暈車,暈船,暈機,水土不服等癥?!都本瑞鸢Y全集》卷上:“蘇、揚、杭、紹風俗,患痧者令仆人以指抉其咽喉兩旁及項下胸前作菊花樣,謂之提痧?!?/div>
提氣法
針刺手法名。又名提針法。《針灸大成》:“凡用針者,先從陰數,以覺氣至,微捻輕提其針,使針經絡氣聚,可治冷麻之癥?!敝赶扔镁o提慢按六數,得氣后,稍加捻轉并輕輕將針提起,使針感加強,用于局部麻木、發涼等。
提壺揭蓋
治療法則之一。指用宣肺或升提的方法通利小便的一種借喻。肺與脾腎三焦膀胱等臟器分司水液代謝,維持水道的通調。肺主氣,為水道的上源,在肺氣閉阻,肅降失職,影響其他臟器的氣化失司的情況下,可出現喘促胸滿、小便不利、浮腫等癥,治療應先宣發肺氣,肺氣得宣,小便得利,故喻為提壺揭蓋。
提法
①刺法名。指針刺入穴位后向上抽提的方法?!夺樉拇笕そ疳樫x》:“輕浮豆許曰提?!薄夺樉膯枌Α罚骸坝麨a之時,以手捻針,慢慢伸提豆許,無得轉動再出,每次提之,令細細吸氣五口,……故曰提以抽氣。”
②推拿手法名,正骨八法之一。見《急救痧證全集》卷上。捏住肌膚后,用力往上牽拉。常用在拿法或捏法的操作過程中,以加強手法的刺激強度。
提彈法
理筋手法之一。亦稱提筋法、彈筋法、撥絡法、彈筋撥絡法。包括提法和彈法。其方法步驟:用手或拇食指將患者傷部或其鄰近部位的肌腱或肌肉提起,迅速放開,并用手指彈撥筋肉。該法適用于軟組織損傷,如胸鎖乳突肌、斜方肌、肱二頭肌、三角肌、背闊肌、背伸肌群、腰肌及跟腱等部位的扭挫傷及勞損。通常較短的肌腱用提法,較長的肌腱則提彈法并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