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拼音Y)第十一篇

噫嘻

經穴名。出《素問·骨空論》。別名五胠俞。屬足太陽膀胱經。在背部,當第6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布有第5、6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外側支,及肋間動、靜脈。主治咳嗽,氣喘,胸痛,瘧疾,肩背痛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噫氣

即噯氣。《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湯主之。”《證治準繩·雜病》:“噫氣,《內經》所謂噫。即今所謂噯氣也。”詳見該條。

噫奶

出《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即哯乳。詳該條。

噫醋

證名。指噫氣吞酸。《諸病源候論·嘔噦諸病》:“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則脹滿而氣逆,所以好噫而吞酸,氣息醋臭。”治宜用半夏丸、丁香散、曲術丸等方。

即噯氣。《素問·脈解》:“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于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景岳全書·雜證謨》:“噫者,飽食之息,即噯氣也。”詳見噯氣條。

《醫宗說約》

綜合性醫書。六卷(含卷首一卷)清·蔣示吉撰于1663年。本書系摘錄《內經》以降多家醫書,分科整理而成。卷首證治總論,記述四診、脈法、藥性、治則;卷一-二內科雜癥;卷三傷寒;卷四小兒科、婦科;卷五瘍科。各科皆按疾病分類予以闡述,有論有方,流傳頗廣。現存數十種清刻本。

《醫宗金鑒》

醫學叢書。九十卷,十五種。吳謙等主編。是乾隆年間由政府組織編寫的大型醫學叢書,刊于1742年。全書采輯自《內經》至清代諸家醫書,“分門聚類、刪其駁雜,采其精粹,發其余蘊,補其未備”(見卷首奏疏)。內容有:《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金匱要略注》、《四診心法要訣》、《運氣要訣》、《傷寒心法要訣》、《雜病心法要訣》、《婦科心法要訣》、《幼科雜病心法要訣》、《痘疹心法要訣》、《種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訣》、《眼科心法要訣》、《刺灸心法要訣》、《正骨心法要旨》。全書內容豐富完備,敘述較系統扼要。其中《傷寒》、《金匱》部分除對原文訂正并予注釋外,還征引了清以前傷寒各家的論述。各科心法要訣,以歌訣體概括疾病諸證的辨證施治,全面而系統,準確而精辟。切于實際,易學易用。本書刊行后深受讀者的歡迎,流傳頗廣,成為學習中醫的重要讀物。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63年出排印本,對全書作了校勘,并改編目錄,附加索引。現存內府稿本、初刻本等十余種清刻本及多種石印本、鉛印本等。1979年再予校點出版。

《醫宗己任篇》

醫學叢書。八卷。清·楊乘六輯,王汝謙補注。謂“以天下為己任”故題名“己任編”。全書輯評四種清代醫著,即高鼓峰《四明心法》(又名《醫家心法》)三卷;《四明醫案》一卷;以及呂用晦《東莊醫案》一卷,董廢翁《西塘感癥》三卷。本書在評注中指出高鼓峰等三位的學術淵源宗薛己、趙獻可一派,重視臟腑辨證及腎命學說,有助于領會原著精神。現存六種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醫宗會要》

綜合性醫書。八卷。清·湛德芬輯。刊于1864年。作者根據自身的理解,摘取歷代醫書的重要內容,分類編纂而成此帙。卷一人身總論,講述人體生理、臟腑、經絡、病因、五運六氣;卷二-五分述外因病癥、內因病癥、內科雜癥、婦科、五官科及兒科疾病證治和脈法;卷六-七醫論;卷八本草。選輯資料冗雜,又有歸類欠妥或前后雷同者。現存二種清刻本。

《醫宗撮精、折肱漫錄合刊》

醫學叢書。明·黃承昊輯。作者將自著《醫宗撮精》(一名《醫宗摘要》)、《折肱漫錄》二書合輯,并加評注以闡發原意。《醫宗撮精》系將薛己《內科摘要》及其所注《名醫雜著》纂錄編成。《折肱漫錄》,詳該條。

《醫宗粹言》

綜合性醫書。十四卷。明·羅周彥撰。刊于1612年。所論多宗《內經》及張仲景、王叔和、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羅謙甫諸名家,選摘其精粹之言,故以《醫宗粹言》為書名。前列總論,分述陰陽、臟腑、病機、傷寒、運氣、攝生等內容。卷一-二元氣論;卷三補訂吳鶴皋《脈語》;卷四藥性論;卷五-六用藥準繩;卷七-十為四時方論(以內科雜病為主,兼述五官、口齒病證),卷十一-十四為四科備錄,分述婦人、小兒、外科、針灸科病證。全書不僅選輯《內經》及歷代各家論述比較精當,其中亦不乏作者精辟見解。且間附圖示,結構井然。現存三種明刻本、一種清抄本。

《醫宗必讀》

綜合性醫書。十卷。明·李中梓撰于1637年。作者深通《內經》,臨床經驗又極豐富,故撰此書以益后學。卷一醫論及圖說。醫論共十四篇,以介紹醫學源流、指導學醫門徑為主;圖說部分根據《內經》列述人體骨度部位及臟腑、生理等。卷二為新著四言脈訣、脈法心參及色診三篇,提綱挈領地闡述中醫的脈學、診法。卷三-四本草征要,系選錄《本草綱目》部分藥物的有關內容,旁采諸家學說、參以己見詳予注釋。卷五-十論述以內科雜病為主的33種病證的因證及治療,并附醫案。病機分析以《內經》理論為綱,選方大多切于實用,在中醫門徑書中卓有影響。現存三種明刻本,四十余種清刻本,多種石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醫宗備要》

診斷學著作。三卷。清·曾鼎撰。刊于1814年,作者認為“治病定癥,務在診脈為主”,故此書著重闡述脈學。上、中卷論切脈的重要性、切脈法,并以自身體會和獨到見解闡發《瀕湖脈學》、《四言舉要》脈學義理,確實給人以啟發。下卷以問答形式論述傷寒五法大旨。現有初刊本等多種清刻本,又本書為《曾氏醫書四種》中的一種。

醫助教

古代醫學教師名。北魏太醫署中始置太醫助教(第九品中),職在太醫博士之下。隋唐太醫署博士之下也設醫助教(從九品上)。唐代太醫署中還設有針助教。醫助教的職品高于按摩、咒禁博士。針科助教職品則低于醫助教。醫助教的職責是協助醫博士掌管教學工作。參見太醫助教條。

《醫旨緒余》

醫論著作。二卷。明·孫一奎撰于萬歷年間。本書匯集作者學醫體會與見解,并擇要節錄部分《內經》原文。內容雜論脈象、診法、病機、藥性及醫案等共60篇,多有超人見解。其中有關咳、喘、哮等病癥的鑒別診斷和治療,對張仲景等醫家及其著述的評價等,內容頗多可取。現有兩種明刻《赤水玄珠》本。

《醫苑》

醫學叢書。匯訂于清光緒初,匯輯者不詳。包括《玉函經》、《注解胎產大通經》(梁·楊子健撰)、《秘傳離婁經》(眼科著作。不著撰人)、《小兒痘疹經驗良方》(清·魏君用編)、《醫萃》(明·肖昂撰)、《醫抄》(不著撰人,包括《玉籍方抄》、《經驗方抄》)、《胤嗣錄》(明·劉玚述)、《軒轅黃帝補生后嗣論》(不著撰人)共八種。

《醫原》

醫論著作。三卷。清·古壽棠撰。刊于1861年。共有醫論二十篇,從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等方面進行論述,探求疾病之本原及治本之法。內容包括臟腑氣血營衛功能,證治大要,傷寒、內、婦、兒各種證治。現有初刻本、光緒刻本,及《中國醫學大成》本。

醫愈郎

古代醫官名。此職由宋代翰林醫愈一職演變而來。金代醫愈郎隸屬于太醫院,官階為從九品。元代醫愈郎隸屬于官醫提舉司,其官階為從八品。醫愈郎屬于醫散官。

《醫醫醫》

醫論著作。三卷。清·孟今氏撰于1902年。本書旨在闡述醫治醫界弊病的醫法,故題名為《醫醫醫》。作者分別指出歷代統治者不重視醫藥,使生民涂炭;有些患者驕奢淫逸,重財輕命自食惡果;有的醫生不學無術,誤人性命,皆各為一弊。而作者只能醫治后者。該書有頗多精辟見解。現有宣統年間鉛印《三三醫書》本。

《醫醫小草》

醫論著作。清·寶輝撰于1901年。作者指出有關寒、溫、疫三病的治法,金、元諸家均有所偏,乃細心體味。總括有關重點問題18條予以辨析。文字簡要,說理清晰。所附《游藝志略》為作者與其師友的醫理問答。此書收入《珍本醫書集成》中。

《醫醫病書》

醫論著作。二卷。清·吳鞠通撰于1798年。本書針對當時醫界時弊而作。著眼于醫治醫生診治中的弊病,故題名為《醫醫病書》。書中辨析多屬內科雜證,議論診治,語多中肯。如診病以現癥為主,治病不必拘執古方,宜針對病情而用藥。原書76條,不分類。經曹炳章增補為81條,名為《增訂醫醫病書》,并加了按語。現存石印本。

《醫要集覽》

醫學叢書。共六種,《脈賦、脈訣、真劉三點脈訣》(原題晉·王叔和等撰)、《用藥歌訣》(不著撰人)、《藥性賦珍珠囊》、《傷寒活人指掌提綱》(元·吳恕撰)、《諸病論》(不著撰人)、《難經》。

《醫藥鏡》

醫學叢書。刊于1641年。系明·王肯堂《醫鏡》與明·蔣儀《藥鏡》二書之合刊本。參見各該條。現存初刻本。

醫藥叢書

裘慶元輯。刊于1916年。四集,11種。包括《研經言》(清·莫枚士撰)、《周氏易簡方集驗方》(清·周璟輯)、《周氏集驗方續編》(清·周璟撰)、《羅謙甫治驗案》、《吳鞠通先生醫案》、《惜分陰軒醫案》(周鎮撰)、《人參考》(清·唐秉鈞撰)、《知醫必辨》(清·李冠仙撰)、《市隱廬醫學雜著》(清·王德森撰)、《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及《白喉證治通考》(清·張采田撰)。現存初刻本。

醫藥博士

古代醫官名。唐時地方設置的衛生官員,也稱醫學博士。詳見該條。

《醫學衷中參西錄》

綜合性醫書。又名《衷中參西錄》。三十卷。張錫純著。初刊于1918-1934年間,共7期(相當于七個分冊)。作者學驗俱豐,于近代醫家中影響巨大。張氏學貫中西,在中西匯通方面貢獻尤大。本書是作者多年學術經驗的總結。書中結合中西醫理論和醫療實踐闡發醫理,頗多獨到的見解;并制定了若干有效方劑,臨床醫家多所遵循。修定本的內容分為醫方、藥物、醫論、醫話和醫案五部分,刪去了某些重復和有明顯錯誤的內容。書名“衷中參西”,以國醫為體,西醫為用,意在初步嘗試溝通中、西醫學。但限于歷史條件,也有不少片面或牽強之處。現存幾種近代及1949年后的鉛印本。

《醫學正印種子編》

種子專著。又名《妙一齋醫學正印種子編》。二卷。明·皇甫嘉撰。刊于1635年。本書分男科、女科各一卷。重點論述男子生育和女子不孕的辨證和治療。現存四種明刻本,還有清刻本和抄本。

《醫學正傳》

綜合性醫書。八卷。明·虞摶撰于1515年。此書前列“醫學或問”51條,系虞氏對醫學上的一些問題進行辨析,以申明前人“言不盡意之義”(見凡例)。次分述臨床各科常見病證,以證分門,每門先論證,次脈法,次方治。凡所述諸證,均先立論,必以《內經》要旨為提綱。其證治則以朱丹溪學術經驗為本。脈法采摭《脈經》,傷寒、內傷、小兒病分別宗法張仲景、李杲和錢乙。作者廣泛參考諸家學說,結合家傳和個人學術經驗予以論述。虞氏對咒禁、巫術,以運氣推算病期、病證和治法等均持批判態度。現存多種明刻本、日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醫學真傳》

綜合性醫書。清·高士宗撰述。1699年由高氏弟子據其講稿記錄整理而成。全書共43篇,闡述病因、病理、診治要則、用藥及辨藥大略。作者學驗俱中,其理論宗法《內經》、《難經》與《傷寒論》又兼采諸家之長。善于辨別疑似之證,力究疾病原委,治病反對拘泥成方,論述簡要切實。現存幾種清刻本,上海千頃堂鉛印本,又收入《醫林指月》中。

《醫學摘瑜》

綜合性醫書。二卷。清·韓永璋撰于1906年。本書摘編作者臨證醫案、師授家傳治驗,及研究古代醫籍和歷代醫家學術經驗之心得。上卷有內、婦、兒科數十條醫案;下卷醫論、集方、湯頭歌括。本書對傷寒病證的辨析,傷寒與溫病的區別,以及傷寒、溫病治療要領,有簡要的論述。現有光緒鉛印本。1918年石印本。

《醫學摘粹》

醫學叢書。清·慶恕撰。刊于1897年。包括《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證辨》、《四診要訣》、《雜證要法》、《本草類要》五種。現存幾種清刻本及1913年鉛印本。

《醫學韻編》

醫史著作。二卷。楊蔚編。刊于1922年。本書收集整理有關醫學源流和史料。以平水韻為序編成四言歌訣,其下注明出處。但內容比較繁蕪零亂,并雜有神話傳奇色彩,讀者應予分析。現存1922年石印本。

《醫學原理》

綜合性醫書。

①明·汪機撰,吳勉學校。十三卷。撰年不詳。作者自序稱:“所論病機藥性,悉本《內經》、《本草》;治方脈法,皆據名醫格言”。前二卷為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圖論;后十一卷為各科臨床,包括六淫、氣血、內傷諸病、內科雜癥、瘟疫、五官、口腔、外科、婦產、小兒及痘疹等病證。本書論理嚴謹,而淵源有自,治法規范而方藥靈活。尤其推崇丹溪,故每門病證的治療均有“丹溪活套”,選方頗廣。現存明刻本。

②明·江時途撰。三十卷。書未見。

《醫學易通》

內科著作。八卷。清·陳念祖等原撰,潘蔚增輯。本書選輯陳念祖《醫學實在易》、黃元御《四圣心源》及《醫宗金鑒》中的醫論、醫方而成。卷一為四診易知;卷二-八以表證,里證、寒證、熱證、虛證、實證及幼科分類,記述各種病證證治,內容全面系統而又淺近簡明。各證附有歌括,便于記誦。1923年由上海中華新教育社編輯出版石印本。

《醫學一見能》

綜合性醫書。四卷。清·唐宗海撰于1873年。本書為醫學普及讀物,作者希望使讀者“一見而能”,故名。卷首診治,其余各卷為內、外、婦、兒各科病證證治及救急各方。內容以病痛部位分門,直接了當,便于不知醫者查閱。書中并用歌訣的形式提示概括,易于習誦。全書論述簡明,切于實用。現存清刻本、石印本。

《醫學要則》

醫論著作。四卷。清·沈懋言纂。成書于1743年。全書選輯《內經》及秦漢以后一些醫家的有關論述加以注釋。共24題,稱為“二十四則”,分論《內經》醫理、本草藥性、脈經經絡及雜病治法等。論述簡要可為醫學門徑之參考。但內容重點不夠突出,編排也欠系統。現存初刻本等多種清刻本。

《醫學心悟》

綜合性醫書。五卷。清·程國彭撰于1732年。卷一總術四診八綱及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的理論、法則及其在臨床上的運用;卷二闡述《傷寒論》的理論和證治;卷三-五分述內、外、婦產、五官等科主要病證的辨證論治,每證分別記述病原、病狀、診斷和治法。全書語言精練,分類清楚,論述簡要,選方切于實用,并有個人自擬經驗效方,在臨床醫學門徑書中很有影響。現存初刻本等幾十種清刻本,多種近代石印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醫學五則》

醫學叢書。清·廖云溪輯。共五種醫書。刊于1844年。本書博采歷代醫書增刪而成,便于初學者習誦。包括《醫門初步》,系胡公談《醫方捷徑珍珠囊》的摘要;《藥性簡要》,是將《本草備要》注釋藥性部分編成歌括;《湯頭歌括》;《切總傷寒》;《增補脈訣》,系在《脈訣》的基礎上增補而成。現有多種清刻本。

《醫學問對》

醫論著作。又名《醫學課兒策》。清·高鼎汾撰于1843年。全書采用問答體裁,每一問答論一病癥。共15題。包括臨床常見的溫熱、濕溫、燥病、痢疾、中風、虛勞、婦科等疾病,先假設若干疑問,進而運用辨證論治的準則,結合作者的經驗心得,對病原、診斷、治療處方均有明確細致的分析。特別在疑似之間類同之處尤見功力。如溫、濕二癥,痙、瘈、癇、厥四癥等反復辨析,揭示其辨證要點與治療上的不同。論述能抓住證治要點。是一本較好的參考讀物。原系抄本。后收入《三三醫書》。

《醫學統旨》

綜合性醫書。八卷。明·葉文齡撰。刊于1535年。作者本著“爰輯舊聞,參之以新得,俾異同歸一,繁簡合中”的創作方法和目的。輯錄歷代醫家之論述,結合自己的學習心得與臨床經驗,編成此書。卷一論脈;卷二-四分述以內科雜病為主的多種病證的證治,兼述婦人、小兒、瘡瘍、耳、鼻、喉、口齒病證等;卷五-七為治療方劑;卷八介紹用藥、藥性及常用中藥。切于臨床實用。現存二種明刻本、二種清刻本。

醫學提舉司提舉

元代醫官名。是元代醫學提舉司中的最高長官。始設于元世祖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此職只設一人,官階從五品。參見醫學提舉司條。

醫學提舉司副提舉

元代醫官名稱之一。是元代醫學提舉司中之副官。始設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官階為從六品,其職責是協助提舉之工作。參見醫學提舉司條。

醫學提舉司

元代醫藥機構名。是元代醫學教育管理的專門機關。該司在元世祖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始設,十三年罷,十四年復置。其職能是主掌考校各路醫生課義,試驗太醫教官,校勘名醫撰述的文字;辯驗藥材,訓誨太醫子弟,管理各路設立的醫學提舉。醫學提舉司秩從五品,設有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管理該機關的工作。由于元代太醫院領各屬醫職,因而對提舉司也有制約作用。另外,有些區域范圍較大的路也設立醫學提舉司,但都是下屬機構。

《醫學溯源》

醫史文獻著作。二卷。清·程杏軒輯。刊于1826年。本書系《醫述》第一、二卷。程氏選擇性輯取《內經》及歷代醫學文獻、史書等材料,從探究源流的角度對醫史人物、古典醫籍、陰陽生克、臟腑經絡、四診八綱等方面作了整理。內容簡明,條理清晰,注明出處,便于參考。

《醫學說約》

綜合性醫書。一卷。秋田散人撰,撰年不詳。本書以論述雜癥為主,首列提綱,次分風、寒、暑、濕、燥、火、脾胃、氣、血、痰、虛、婦人共十二門。扼要地敘述多種常見病證的病因、脈證及治療大法,但不介紹具體治療方劑,后編入《三三醫書》中。

《醫學實在易》

綜合性醫書。八卷。清·陳念祖撰于1809年。全書深入淺出地論述中醫的理法方藥等內容,包括對臟腑、經絡、四診、運氣的說明;將各種疾病按表里、寒熱、虛實證予以分類,詳述其證治及諸證的對癥方藥。文字淺近易懂,并附歌訣,易于記誦。現有二十余種清刻本、幾種石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醫學三字經》

綜合性醫書。四卷。清·陳念祖撰于1840年。全書以三言歌訣寫成,附以注釋。卷一-二醫學源流及內科、婦科、兒科常見病的癥狀、診斷和治療;卷三-四記述臨床常用諸方,分析其療效、方劑配伍;此外,并附錄臟腑圖說及四診運用。全書通俗易懂,便于記憶,為醫學門徑書中流傳較廣的一種。現存初刻本,20多種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醫學入門》

綜合性醫書。八卷。明·李梴編撰。刊于1575年。本書以《醫經小學》為藍本,參考諸家學說,分類編纂而成。內容包括醫學略論、醫家傳略、經穴圖說、經絡、臟腑、診法、針灸、本草、外感病、內傷病、內科雜病、婦人病、小兒病、外科病、各科用藥及急救方等。正文為歌賦,加注文以補充說明。其中不乏作者獨到見解。以其內容全面,說理甚明,一時為海內所宗。是一部較有影響的醫學門徑書。現存多種明刻本,多種清刻本,日本及朝鮮刻本。

《醫學求是》

醫論著作。二集,三卷。清·吳東旸撰于1879年。本書輯錄內、兒科等病證論治30條篇,對伏暑、血癥、咳嗽等雜病和時癥等論述較詳。書中反復論述滋陰補藥誤治殺人的危害,并指出了拘泥于運氣學說以推算屬何病、用何藥之弊病。現有清末刻本和民國石印本。

《醫學切要全集》

醫學叢書名。六卷。清·王錫鑫等撰。刊于1847年。多為醫學門徑學。共六種:包括王氏所撰《醫學切要》、《眼科切要》、《痘科切要》、《外科切要》、《奇方纂要》及清·黃為良撰《醫學統一》。現存清刻本。

《醫學切要》

綜合性醫書。一卷。《醫學切要全集》的一種。清·王錫鑫撰于1847年。本書內有經絡脈訣、藥性彈詞、看病歌訣、湯頭諸歌。并輯錄張介賓的“新方八略”,程國彭的“醫門八法”。為中醫入門讀物。現存《醫學切要全集六種》本。

《醫學啟源》

綜合性醫書。三卷。金·張元素約撰于12世紀后期。本書以《內經》理論為本,旁參各家學說,闡述手足陰陽、臟腑脈證、運氣、主病、用藥等多方面內容,并對某些治法多種病癥和本草藥性進行了廣泛的論述。對病證的分析能抓住本質,而且簡明扼要。選方不拘于古,分析藥物的歸經、效能比較清楚。現存元、明刻本。1978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點校本。

《醫學啟蒙匯編》

綜合性醫書。六卷。清·翟良撰于1659年。作者摘錄《內經》之精要以及歷代醫學文獻之精華予以分門整理而成此書。卷一醫學要領大納,著重闡述醫理;卷二病癥歌括;卷三通用方藥;卷四-五對癥方;卷六本草。為學醫入門讀物。現存多種清刻本。

《醫學妙諦》

綜合性醫書。三卷。清·何書田撰,撰年不詳。何氏擅治內科雜癥,本書論述中風、傷風、中寒、暑病等共56種病證(包括耳、鼻、口、齒病)的病因、證治,能融會諸家學說,著重介紹個人臨床心得。因此可以從多處看到作者的獨到見解。書中自擬經驗方頗多,并將一些病癥的病因、治法編為歌訣,便于讀者學習。現有光緒刻本,1936年東亞書局鉛印本。后編入《三三醫書》中。

《醫學六要》

醫學叢書。十九卷。明·張三錫纂。成書于1609年。作者認為醫學要旨有六個方面,即診法、經絡、病機、藥性、治法、運氣。遂采輯《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及歷代醫著與六要有關內容分別予以匯編,內容有四診法一卷,經絡考一卷、病機部二卷、本草選六卷、治法匯八卷、運氣略一卷;《四庫全書總目》謂其“雜錄舊文、無所折衷”。現存明刻本,日刻本。

《醫學舉要》

綜合性醫書,四卷。又名《注禮堂醫學舉要》。清·戴緒安輯于1886年。卷一脈學;卷二為五運六氣,卷三湯頭歌;卷四校補藥性。其中以脈學敘述較詳。唯運氣病之推算,不免有些機械。現存光緒刻本。

《醫學精要》

兒科著作。八卷。清·黃巖撰。約成書于1800年。卷一-五論兒科用藥、診法及燈火燋法,并分述兒科的多種雜病;卷六-八專論痘科及麻科。本書充分發揮了作者本人的見解,并附一些驗案。還摘錄了歷代文獻中的一些資料。現存初刻本等幾種清刻本,以及上海萃英書局石印本。

《醫學近編》

內科著作。二十卷。清·陳治撰。約成書于1697年左右。本書為《證治大還》之一種,內容主要介紹以內科雜病為主的病證(包括中風、類中風、類傷寒等90種),及辨證施治與方藥。在論述過程中注意吸取前人經驗。每種病證皆能引錄各家學說,參以個人見解,予以介紹。書中并對屬于瘟疫的“瘴疬”病,闡述了作者的獨特見解。現有康熙貞自堂刻本。

《醫學輯要》

綜合性醫書。四卷。清·吳燡編。本書乃作者采集并融會張石頑、沈云將、程國彭等諸家醫學論述,治療方劑等有關內容編纂而成。卷一介紹形質、神色、聲氣、看證訣等;卷二列述診脈訣、死脈、婦人及幼孩脈法、諸病宜忌脈;卷三經脈心傳、奇經八脈、趺陽少陰脈說;卷四為方劑、治療八法。內容簡要,切于實用,但很少發揮。后編入《三三醫書》,現存三種清刻本。

《醫學集成》

綜合性醫書。四卷。清·劉仕廉纂輯。成書于1873年。作者采集歷代醫家的醫學論述、各科臨證證治以及醫案等加以分類編纂而為此書。卷一醫學總論,論述陰陽、臟腑、診法等;卷二-三介紹傷寒、瘟疫、內科雜病、婦產、小兒及瘡癥;卷四醫案、十四經脈圖及經穴歌、程鐘齡醫門八法等。全書分類清楚,內容精要,唯少個人發揮。現存幾種清刻本。

《醫學匯函》

醫學全書。十三卷,并卷首一卷。明·聶尚恒撰于1616年。卷首包括歷代醫家傳略、導引法、醫學或問等論述;卷一《王叔和脈訣》;卷二《難經》;卷三-十一臨證各科。分列病證、病理、治法、方劑,所采皆為歷代名醫名著,切合臨床之論述與方治。間附聶氏治案;卷十二-十三本草,內有總論,并按病癥分類論述諸藥。俾臨床醫家有所遵循。現存三種明刻本。

《醫學匯海》

綜合性醫書。三十六卷。清·孫德潤輯撰。刊于1826年。作者以多科疾病診治為主線,摘錄歷代醫學典籍中的重要內容,分門別類歸納整理而成此書。卷一-二醫學總論,臚列辨治大法及藥味繁簡等有關論述。卷三-三十五列述傷寒、內科雜病、五官科、婦科、兒科、外科瘟疫等多種疾病的證治。每一病證介紹其脈法、總綱、病狀診斷及治療方劑;所列方劑頗多,除采摭名家方劑外,還包括民間簡易治法、外治法、食療法。并附治案。又有邪祟、奇病二類,頗多怪誕內容;卷三十六脈法綜述,簡要地介紹了多種脈法。現存二種清刻本。

《醫學發明》

醫論著作。一卷。金·李杲撰(一本誤作元·朱震亨撰),撰年不詳。書中包括:膈咽不通并四時換氣用藥法、本草十劑、中風同從高墜下、嘔咳氣喘、飲食勞倦論、四時用藥加減法等20余篇有關內科雜病及用藥法則的論文。在這些論文中,包含著不少超越前人的學術見解。尤其是結合辨證治療進一步闡發了作者所倡導的“脾胃論”思想。現有明刻本、清刻本《濟生拔萃》及《醫統正脈》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醫學讀書記》

醫論著作。三卷,續記一卷。清·尤怡撰于1729年。本書為讀書證治心得雜記,每條標明分題,征引古代文獻中有關內容,作扼要的辨析,或予以評述和考證。作為讀書心得,所論博雜,并無分類,但不乏個人創見,細心玩味,每獲啟發。現有《中國醫學大成》本。

《醫學粹精》

醫學叢書。又名《醫家秘奧》。清·陳嘉璴輯。刊于1749年。包括《脈法解》、《慎齋三書》、《查了吾正陽篇選錄》、《慎柔五書》、《陳氏筆談》共五種。現存四種清刻本及上海萃英書局石印本。

《醫學從叢錄》

書名。八卷。清·陳念祖編撰(初撰時曾托名葉桂,后收回用其本名)。刊于1820年。作者“就世俗之供奉者,采其名言,錄其方治”,編成此書。故以“從叢錄”為書名。本書以內科雜病證治為主,兼及婦科。每類以病種列為綱目,先概述病理、病原及診治要旨;次為脈診;后為列方藥。作者結合個人臨床經驗加以闡述,較切于臨床實用。現存20余種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醫學傳心錄》

綜合性醫書。不分卷,清代道光年間作品,原封面題有“上海劉一仁”五字,或謂此書可能出于劉氏手筆。全書內容包括學醫的方法、診脈、辨證施治、用藥及某些常用方劑的加減法,并簡要分析多種內科雜病和一些婦產科病證的病因、病證和治療方法,是一部學醫的門徑書。原系抄本,1958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校訂本。

《醫學傳燈》

內科著作。二卷。清·陳德求撰。刊于1700年。本書論述33種常見內科雜病的證治,綜合歷代名著名醫家的卓越見解,融會其學術經驗,結合作者個人臨床心得,有論有方,切于臨床實用。現有《珍本醫書集成》本。

《醫學初階》

醫學叢書名。清·嚴岳蓮輯。刊于1908年。包括《本經逢原》、《傷寒論淺注方論合編》、《金匱要略淺注方論合編》、《溫病條辨》四種。各詳專條。現存光緒年間刻本。

醫學博士

古代醫官職名。此為唐代地方衛生官員,又稱醫藥博士,早在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置醫學,有醫藥博士及學生。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改醫藥博士為醫學博士;諸州置助教。”醫學博士的職品高低與州府的大小有關:大都督府設一人,從八品上;中、小都督府各一人,皆正九品上。上、中、下州各一人,皆從九品下。醫學博士的職責是負責各轄區之醫療、巡療和推廣本草、藥方等普及工作。唐時地方的醫學博士時置時廢。其與太醫署中之博士稱謂及職品都有一定區別。太醫署中之博士名曰醫博士,一般為正八品上,主管太醫署中醫學教育。

《醫學辨正》

綜合性醫書。四卷。清·張學醇撰。刊于1896年。作者勇于創新,鄙棄墨守,認為“確有所見,雖經文可易也”。所以本書充分闡發己見,提出與前人不同的見解,以辨析糾正醫籍中的沿誤,故題名《醫學辨正》。內容有醫論、本草選釋、按癥列方等項。現有幾種清刻本。

《醫學便覽》

①醫學叢書名。清·栗山癡叟輯。刊于1868年。共七種。內容為《傷寒讀本》、《金匱讀本》、《醫學三字經》、《十二經脈歌》、《指南摘要》、《醫學實在易》、《本草求真》。現存同治七年作者自刻本。

②綜合性醫書。六卷。清·劉福慶撰。未竟而卒,其子劉瑩續成。主要纂輯歷代醫著方論等。

《醫學編》

綜合性醫書。二卷。清·曾懿撰。刊于1906年。作者鑒于當時世醫對傷寒、溫病分辨不清,以致誤治甚多,故著重將傷寒、溫病的病情及治法予以明辨。卷一傷寒、溫病證治,主要參考《傷寒論》和《溫病條辨》。卷二為內科雜癥、五官科、婦、兒、外科等多種病證治法,并集有作者驗方、古方、時方,及民間簡易方。本書現有清光緒刻本,后本書收入《古歡室醫書三種》中。

《醫學白話》

綜合性醫書。四卷。清·洪壽曼編。于1907年。本書內容采自前人醫著,用白話的形式予以闡述。為初學者入門讀物。卷一臟腑功能、四診、治法;卷二-四內傷、外感、婦、兒多科病癥,附錄雜病簡驗方。全書文字淺近并吸取了西洋醫學、解剖學的知識,對臟腑部位功能采用圖表中外對照介紹。對中西醫匯通起到了積極作用。現存幾種石印本。

《醫心方》

綜合性醫著。三十卷。日本·丹波康賴撰于982年。本書輯錄整理了我國唐代以前多種醫書而成。內容包括醫學理論及各科臨床。卷一治病大體及服藥法、合藥法等;卷二針灸孔穴;卷三-十四內科雜病及六淫、時行諸病;卷十五-十七癰疽、療腫等外科病證;卷十八湯、火、金、木及蟲獸所傷;卷十九-二十服石;卷二十-二十三婦產病;卷二十四占候;卷二十五小兒病;卷二十六延年、斷谷諸術;卷二十七養生導引;卷二十八房內;卷二十九飲食禁忌;卷三十食療本草(150余種)。書中每條文字均記明出處,俾讀者可以查證,因此文獻價值很高。有許多唐以前已經亡佚的典籍卻能從《醫心方》中輯出。全書征引資料比較豐富,是研究唐代以前我國醫學文獻的重要著作。其中丹波氏所附按語亦較精采。但書中也雜有一些糟粕內容。現有日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醫效秘傳》

傷寒溫病著作。三卷。原題清·葉桂述,吳金壽校。本書或有人認為是托名的著作。刊于1831年。前二卷以辨析傷寒及傷寒諸證為主,兼論多種溫病,俾傷寒溫病之辨當有所遵循。并補入《溫熱論》;卷三列述陰陽升降之理,切脈審證之要;書末附方80首。全書論述較簡明,亦頗實用。現存多種清刻本,本書曾附刊于《三家醫案合刻》中,1949年后有單行排印本。

醫效郎

古代醫官名。屬于醫散官。始設于金代,此職是在宋代翰林醫效一職之基礎上發展而來。金代醫效郎官階為正九品,元代醫效郎官階為正八品。在金代該職隸屬于太醫院,元代隸屬于醫官提舉司。

《醫暇卮言》

醫論著作。二卷。清·程林撰。刊于1677年。此書雜錄各有關醫藥典故,并予述說,演成此帙。在雜談自然、物理現象及釋醫中,雖然搜集了較多放失舊聞,但也摻雜了一些糟粕性內容。現有清抄本及《中國醫學大成》本。

《醫悟》

綜合性醫書。十二卷。清·馬冠群撰于1893年。作者薈輯《內經》及歷代醫書之精要部分,按傳統理論予以歸納分類,再結合個人經驗整理而成。此書內容分述望、聞、問、切四診,雜病、傷寒、婦科、外科病證治,集方等類。作者對所引古典醫籍中某些紕謬論述有所改正,反映出作者的理論水平和學術見解。于外科證治雜方中,頗多家傳方及自制驗方。現存初刻本及光緒刻本。

《醫說》

醫史著作。十卷。宋·張杲撰。刊于1224年。本書廣泛集錄南宋以前的各種文史著作中有關醫學典故、傳說等史料,分為歷代醫家、醫書、本草、針灸、診法以及多種病證、養生、修養調攝等共49類。各類史料注明出處,內容豐富,采摭頗廣,但也不無蕪雜之弊。現存一種宋刻本,十一種明刻本等。

《醫述》

醫學叢書。十六卷。清·程文囿輯。刊于1826年。本書取“述而不作”之義命名。作者將平素摘錄醫書的札記分類匯編而成此書。除引原文外,并附記出處,但不加任何按語。卷一-二《醫學溯源》;卷三《傷寒提鉤》;卷四《傷寒析疑》;卷五-十二《雜證匯參》;卷十三《女科原旨》;卷十四《幼科集要》、卷十五《痘疹精華》;卷十六《方藥備考》。書中引錄資料較多,條理清晰,是一部切于實用而又頗具文獻價值的參考書。現存初刻本等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醫事問答》

醫論著作。一卷。日本·今村了庵撰于1864年。本書是以問答體裁論述有關漢醫與西洋醫學學術觀點評價的醫論著作。其觀點有其局限片面性,如作者視中國秦、漢以前的醫學如“法律之不可犯”,而對西醫則認為只可用于外治,不能施于內治等。現存1865年刻本。

《醫事啟源》

醫史著作。一卷。日本·今村了庵撰于1862年。主要介紹各種醫學發明的起源歷史。時值西洋醫學開始在日本盛行,作者為了尊崇和提倡漢醫而編寫此書。書中特別提出西醫的某些先進方法是導源于中國古代醫學,其中包括解剖、化學制藥(汞劑、制煉)、麻醉(蒙汗)、導尿、灌腸(唧簡)引痘、刺絡、酒劑等共二十事,提供了較重要的史料。但作者過于篤信中國古代醫籍,也有一定的尊古、保守色彩。現存初刻本,《皇漢醫學叢書》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醫事

醫政名詞。

①泛指醫藥衛生事業。如通常講的醫事制度,即是指醫務界的各種規章制度、政策措施等。

②古代通常指醫療事務。《周禮·天官冢宰》:“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

醫師

古代醫者職位名。周代掌管醫藥行政及醫療工作的最高長官。《周禮·天官》載:“醫師上士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鄭康成注“醫師,眾醫之長。”北周、隋唐太醫署中亦設有醫師,隋唐時其職位在博士、助教之下,而在醫工、醫生之上。《舊唐書》載:“凡醫師、醫工、醫正療人疾病,以其全多少而書之以為考課”。他們都是負責醫療實習工作的。后世所稱醫師,與古代已不同。

醫痊郎

金、元時期醫官名。此職由宋代翰林醫痊演變而來。金時,此職隸屬于太醫院,官階為從九品。元時,此職隸屬于官醫提舉司,官階為從八品,醫痊郎屬醫散官。

《醫權初編》

醫論、醫案著作。二卷。清·王三尊撰于1721年。上卷醫論55條。下卷醫案78則。作者認為“古人創立方書,無非為后人入道之門”,臨床所見病情交錯,醫治應隨機應變。醫論中結合個人臨床經驗,廣論辨證施治、各家治法和用藥方劑。其治病強調直治病本,卻不拘于成方。醫案多系外感、時疫,案語簡要。現有《珍本醫書集成》本。

醫竘

春秋時期秦國名醫。甚精于外科,適有張子求療背疾,竘以外科手術療之而愈。竘且曾為宣王割痤,為惠王療痔,皆獲愈,反映當時之外科水平。

《醫門要訣》

綜合性醫書。清·王泰林撰。原系抄本。經周小農整理校正刊行。本書概述中醫臨證辨證論治常法,內科雜病、婦科病的辨證論治十分嚴謹。詳辨各證寒熱、虛實,注重氣機升降在機體的重要作用。內容簡要,頗有見解。1949年后經北京中醫學院整理,改名為《醫學芻言》(中醫臨證指要),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醫門法律》

綜合性醫書。六卷(一作十二卷)。清·喻昌撰于1658年。本書結合臨床病證,正面闡述辨證論治的法則(即所謂“法”),并明確指出一般醫生在辨證治療上易犯之錯誤,提示禁例(即所謂“律”),故以“法律”為其書名。卷一闡發四診之法律和《內經》、《傷寒論》證治法則;卷二-六以風、寒、暑、濕、燥、火及雜證分門論述各類疾病的證治。每門先列“論”,分析每一病證的病因、病理;次為“法”,再為“律”。論述透徹,不落窠臼。其中如大氣、秋燥諸論均有創見。現存初刻本等數十種清刻本、石印本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

《醫門初學萬金一統要訣》

綜合性醫書。八卷,卷首、卷末各一卷。明太醫院原本,羅必煒參訂。卷首脈學《四言舉要》;卷一五諸品藥性及常用醫藥;卷六為傷寒及暑、濕、瘧、痢等病證治;卷七分述咳嗽、霍亂、水腫、宿食、婦人、小兒各類病證及治療;卷八藥性賦及諸品藥性賦;卷末論用藥、湯散方劑等。現存多種清刻本。

《醫門補要》

綜合性醫書。三卷。清·趙濂撰于1883年。上、中二卷為醫法補要,論述內、外科等多種病證的證候、治法和方藥。下卷為見癥實錄,記載治案196條,反映了作者各科的臨床經驗。趙氏在治法上敢于創新,對外科雜證的手術治療、外治和民間效方都比較重視。書末附載《先哲察生死秘法》等三篇。全書內容簡要,切于實用。現存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醫門棒喝》

醫論著作。四卷。清·章楠撰于1825年。收章氏“天氣陰陽論”、“太極五行發揮”等30余篇論文。雜論醫學理論、診法及內、兒等科疾病的證治,并附醫案。文中不僅從正面闡述原理,而且評論諸家流弊,猶當頭一棒以警當世。且能結合臨床經驗加以說明。學術上推崇葉天士。對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張景岳諸家亦能擇善而從。在溫病的辨證施治方面有不少新的見解和發揮。此書另有一種刊本,將醫論部分為初集,將其《傷寒論本旨》九卷為二集。現存多種清刻本。

《醫略十三篇》

綜合性醫書。十四卷。清·蔣寶素撰。刊于1840年。本書為作者所撰的《醫略》(共八十七卷)中的六淫門,計十三卷,并附方一卷。書中對風、寒、暑、濕、燥、火及瘧、痢、零亂、瘴氣等邪氣所致疾病的病因、病證和辨證治療分別作了簡要論述,并附醫案。現有二種清刻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

《醫略稿》

綜合性醫書。六十七卷。清·蔣寶素撰。刊于1850年。本書為作者所撰《醫略》八十七卷(每卷各論1病)舊稿中的大部分,因余卷散失,故僅刊六十七卷。此書論述內科疾病67種,很少個人的見解,偏重于引錄歷代著名醫家的有關論述,具有資料匯編性質。現存三種清刻本。本書的前十三卷《醫略十三篇》作為單行本并存行世。

《醫略》

綜合性醫書。四卷。清·錢一桂撰于1818年。本書纂述《內經》、《難經》及歷代諸家醫書之要妙,以“改古今之同異,辨議論之經驗,分診治之優劣”(見凡例)。卷一脈法、治則及雜論,在匯集前人論述精要之同時,闡發了個人的見解。卷二內科、婦科主要疾病診治,重點闡述病因、病理和辨證;卷三為五臟六腑考、十二經并奇經八脈考;卷四經驗簡易方。全書綱目清晰,論述簡明。現存初刻本及1985年中醫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醫林纂要探源》

綜合性醫書。十卷。清·汪紱輯于1758年。作者集諸家醫書分類編輯而成。卷一醫源,共47條,闡述陰陽五行、臟腑部位功能、脈象;卷二-三分析藥性180余味;卷四-十選輯方劑630余首,以張仲景、李東垣方居多。全書資料比較豐富,條理清晰。然終屬述而不作,無多創見。現存五種清刻本。

《醫林指月》

醫學叢書。清·王琦輯。刊于1767年。共輯集宋、元、明、清時醫著十二種(另附一種)。計有《醫學真傳》、《質疑錄》、《醫家心法》、《易氏醫案》、《芷園臆草存案》、《傷寒金鏡錄》、《痎瘧論疏》、(附《痎瘧疏方》)、《達生篇》、《扁鵲心書》、《本草崇原》、《侶山堂類辨》、《學古診則》。每書后均附王琦跋文,簡述作者生平及醫著內容。現存多種清刻本。

《醫林繩墨》

綜合性醫書。八卷。明·方隅編集,方谷校正。刊于1584年。本書論述多種常見病證,包括中風、傷寒、瘧、痢、痰、喘等內科病,以及一些婦科、外科、五官口舌病證等。編寫的特點以醫論為主,辨證求因,隨證處方。其理論宗《內經》、仲景學說,參考金元諸家之論,結合己見。對于前人論述病癥方論不齊的情況,予以參酌補充。本書內容原系方谷為學生講學之教案,經其子方隅整理后再由方谷校正并加按語予以刊行。現存初刻本及多種清刻本。

《醫林改錯》

醫論著作。二卷。清·王清任撰于1830年。作者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數十年堅持對人體結構進行觀察研究,并親自去墳地、刑場觀察尸體臟器,從而寫成此書。上卷以論臟腑為主,其所繪改正臟腑圖及對臟腑的見解,糾正了前人臟腑論述方面的一些錯誤。但書中對人體結構的記述還存在著主觀臆測或不恰當之處;下卷以論半身不遂證治為主,對血瘀癥的治療有獨到之處,所載活血化瘀諸方,至今仍為臨床所沿用。現存初刻本等幾十種清刻本、石印本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歷史神醫
中醫是這樣煉成的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刻本
診病萬法之源,都在這部醫籍里了
中醫學入門·讀書札記﹙1﹚
全網最全的中醫電子書目第一版(上)-古籍部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潭市| 麦盖提县| 苏尼特左旗| 兴安县| 南宁市| 太湖县| 玛曲县| 威信县| 张家港市| 屏边| 河池市| 滦南县| 长汀县| 札达县| 横峰县| 乌兰县| 宁波市| 漳州市| 麻江县| 台北县| 根河市| 肥西县| 湛江市| 阜阳市| 微山县| 禄丰县| 博客| 铁岭市| 进贤县| 黔江区| 南江县| 察哈| 霍林郭勒市| 东兰县| 民县| 鹰潭市| 新余市| 馆陶县| 泸西县| 乐平市| 宝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