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動物殘忍的人,對待人也必定不會仁慈。
還有商家為了高價出售寵物以及寵物用品來獲得暴利,制造各種噱頭,宣傳對寵物有益的功能產品。
而實際上,這些產品會導致寵物激素失衡、器官衰竭等情況發生。
在某寶上,一家銷量較大的絕育藥品店鋪中就出現了如下評價:
虐待動物法并未完全空白
但具體實操存在困難
此外,由于“新冠”疫情的爆發,為防控疫情,人們倒是加強了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和防疫,阻止人們殺害野生動物來進行售賣的行為。
可見雖然我國法律體系里尚并未將“虐待動物”明確規定在條文中,但在我國立法與司法實踐中,對虐待動物這一行為的處理并非完全空白。
不過,這種處理也就僅僅局限于保護那些價值較大的,或者是野生動物的情況,因為這與全人類的人身與財產權益息息相關。
而對于飼養性質的伴侶動物被遺棄、虐待、傷害這些行為來講,我國法律的確還存在著較大的適用空間,需要通過解釋現存法律以進行規制,或者是直接創立反虐待動物法來單獨制約這樣的行為。
但從客觀上看,在現階段直接建立反虐待動物法恐怕十分困難。
首先,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才是萬物靈長,站在生命鏈條的頂端,對動物有一種天然的價值輕視。
每次出現保護動物的呼聲后,都有人會站出來發表“人類的福利尚未十分完善,為何要優先保護動物”等言論,而這種言論也會得到很多人的贊同。
可見對于動物與人無法處于平等地位的觀念深入人心,如果嚴懲虐待動物之人,則可能難以服眾。
其次,即使將虐待動物這一行為明確規定在法律條文中,具體推行起來的效果也可能不盡人意。
因為虐待伴侶性質的動物往往發生在隱蔽之處,如家里等,因而難以抓住現行。
而且“虐待動物”這一行為的性質難以形成統一的標準,何為虐待?除了對身體上直接施加的傷害以外,遺棄、恐嚇、關禁閉等行為是否也應該包含其中?這些仍然是需要討論的問題。
另外,虐待動物的事件一旦發生,將會引起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和討論,人們在憤怒之下會失去理智。
很容易對虐待者施加網絡暴力,人肉搜索等行為,企圖通過“以暴制暴”進行制裁,這將會導致暴力沖突進一步升級。
反虐待動物應該以道德警示為主導
時機合適時再進行全面立法
我們之所以大力呼吁禁止虐待動物,并不僅僅因為要保護動物的權益,而是為了發揚我們骨血里面的惻隱之心。常言道,“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而相關數據亦顯示出大部分暴力犯罪者都有虐待動物的前科,因此許多國家的立法基礎上才承認動物權利或者福利。這一切都表明我們與動物在本源上并沒有什么不同,都是出于同源,落于同地。
虐待動物會泯滅善意、憐憫、救贖的本性,損害心理健康,最終醞釀成暴力犯罪。因此反對虐待動物,又何嘗不是對我們自己的一種尊重、保護和救贖呢?
在我看來,規制虐待動物這一行為,最重要的是加強對人類道德層面的教育。
絕大多數人仍然擁有善良的品性,可以通過道德教育主動約束自己,因此可以在中小學生教育中增加關愛動物主題的教學。
例如觀看紀錄片,帶領學生參與動物救治活動等,從小培養孩子們的關懷情感,從源頭上遏制這種行為的發生。也可以在社會上開展保護動物的主題活動,呼吁人們善待動物。
同時,可將虐待動物納入現行法律的適用空間中,例如《治安管理法》中已經將飼養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情形進行了規定。
不久的將來,也可以將“虐待動物應承擔法律責任”這一條款加在其中,或者通過司法解釋作進一步規定。
道德與法律的目的更多是在于事前預防,隨著“德”與“法”的雙管齊下,人們對于虐待動物的性質與后果達成了普遍共識。
這時候,將虐待動物納入刑法或者創設一部反虐待動物的法律,以對虐待者施加更嚴厲的懲罰則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一個人如果向往正直的生活,第一步就是禁絕傷害動物,因為生命的確平等。
我們與動物的差異并不在于本質而是程度,對生命抱有憐憫、敬畏、救贖之心,才是“人之為人”的本性所在,也是人們能夠代代生存、繁衍與生息的內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