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俠文化自春秋戰國以來不斷發展,當時的顯學墨家,就是一個俠客組織,以一己之力,擋不義之戰。除墨家外,這時期因為社會階層的變動出現了俠客群體,他們懷著“士為知己者死”的信念,為國家和宗族服務。
司馬遷作《刺客列傳》,頌揚當時的俠者,“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以荊軻為代表的俠客之身涉險,信守承諾,得到了歷史濃墨重彩的書寫和銘記。此后,俠文化不斷發展壯大,作為中華文化孕育出的人格典范,俠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連。漢代佛家傳入中國,唐代以后三教合一,儒釋道文化稱為中華文化的基礎。相應的,俠客們也在儒釋道文化中浸染,更為豐富。俠者的人格結構,也可清晰看到這三種文化的影響。
偏重儒家文化的俠客,有著深沉的責任意識與擔當,懷著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理想,以天下為己任,氣吞四海;偏重道家文化的俠者,性情率真自然,純心真情,寧靜隱逸,無視功名利祿;偏重佛家文化的俠者,追求精神思辨,望見大智慧,冥思修行,萬事皆空,六根清凈。但往往武學奧義,皆在思辨當中,所謂無招勝有招,只有當一個人性情修為臻于化境,才能與最高武學境界對話。
佛教本土化的成果是禪宗,而禪者一詞也具備了佛家修行人的靈性智慧之義,因此我認為,深受佛家文化影響的俠者,可稱為禪俠。禪俠是俠者中的一部分,不僅僅是數量上的一部分,更是人格結構構成的一部分。
若具體來說,俠者,是瀟灑自如,從容超脫,遠離名韁利鎖,不受紅塵紛擾影響;禪者,是心無掛礙,五蘊皆空,遠離顛倒夢想,只求修行安寧;俠士與禪者,追求的都是心靈自由,也以此普度眾生,正是有超脫常人和勘破紅塵的心靈才能成為俠者和禪者。但同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禪者雖隱,氣節高張,無論是俠者還是禪者,都會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仁心救世。
禪心俠骨一詞也為歷代印人所喜愛,王福庵刻有禪心俠骨,趙之琛刻有俠骨禪心。
(王福庵 禪心俠骨)
俠骨禪心(清 趙之琛)
此印出自趙之琛之手。浙派篆刻發展到趙之深這里,又達到了一座高峰。其時,浙派篆刻無論是理論還是刀法,都已經發展成熟,再加上趙之琛用工甚勤,使得他的篆刻更趨精熟。“俠骨禪心”是典型的浙派風格,左邊、上邊的邊欄幾乎已經殘去,但是由于浙派自行處理得比較端穩,所以并不顯得散亂,此印用刀老辣,線條有耿介之氣,整體的格調正與印文“俠骨禪心”相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