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視角的西安城墻,覆蓋四角十八門的航拍鏡頭,全面了解古城墻的前世今生
終于到城墻這一期了!
西安城墻修筑于洪武七年,是在唐皇城舊城基礎上改造而成,距今已有近700年歷史。修建之時,其規格僅次于南京。經過600多年風雨滄桑,目前西安城墻是世界上保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中世紀城垣建筑,以其獨特的魅力向世人綻放著它的恢宏、壯麗和博大,向世界展示著古都的深邃、智慧和兼容并蓄。為了拍攝西安古城墻,在過去的3年,我們團隊用無人機拍攝了不下十次。覆蓋春夏秋冬四季,鏡頭飛過了四個角樓,18個城門。有藍天、有夕陽、有飄雪。最終剪輯制作了15分鐘的西安城墻航拍專題片,敬請欣賞。這一期剪輯制作很用心,每一段素材都經過了用心調色。希望把西安古城墻最美的一面,呈現給大家。大家覺得好的話,希望給點個贊,留個言。
長安,曾經是世界上最繁華、最文明的城市。先后有十三個王朝在這片土地上建都,時間跨度1100年,孕育了秦、漢、隋、唐等大一統王朝,把中國古代文明推向了巔峰。然而隨著唐王朝的滅亡,長安失去了國都地位,曾經輝煌無比的長安城就此衰敗。唐代末年,駐守長安的韓建放棄了原長安城的外郭城和宮城,僅保留了皇城,稱為子城,進行修治,奠定了此后幾百年的城市格局。之后宋代、元代,長安由國都降級為西北重鎮,曾多次改名,至元代末年改名奉元路。公元1368年,朱元璋即位于應天府,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洪武二年,明將徐達攻占奉元城,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安定西北”之意。從此,這座城市有了一個新的名字-西安。洪武三年,朱元璋派次子朱樉鎮守西安,后封為秦王。可見西安在朱元璋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是朱元璋起兵時定下的戰略方針,在平定天下以后,繼續沿襲了這一思想,開始對重點城市進行加固。南京、北京、西安城墻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修筑起來的。洪武七年,開始修筑西安城墻。此時的西安城墻,是在唐皇城舊城基礎上改造而成,其面積僅有唐長安城的七分之一。至洪武十一年,新的西安城墻竣工,此時的城墻主要由夯土構成,并無包磚。其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千米,基本奠定了西安城墻的平面格局。一百多年后,公元1568年,陜西巡撫張祉將城墻外壁和頂面砌了青磚,使土城第一次變成磚城。崇禎年間,陜西巡撫孫傳庭修了四關土城墻。東門名長樂門,南門名永寧門,西門名安定門,北門名安遠門,首字合起來為“長安永安”。四門取名之意,反映了明初統治者對西安寄托了鎮守西北、安定邊域的厚望。清代,駐守西安的歷代督撫對西安城墻進行過十二次修補,尤其是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主持全面整修西安城墻,城墻墻體基本定型。西安城墻厚度大于高度,建筑穩重堅固。以城墻為主體,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女兒墻、垛口、城門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了嚴密完整的冷兵器時代的城墻防御體系。其第一道防御為護城河。寬20米,深8米,主要用于阻擋敵人進攻。第二道防御為閘樓吊橋。閘樓是建在月城正面城門洞上的樓,控制著入城 “閘門”的吊橋。樓內駐守士兵,以炮火封鎖入城通道, 和平時,吊橋下落,供行人車輛進出通行。遇有敵情即拽起吊橋,使敵無法越過護城河。明代東南西北四門均有閘樓,目前全部遭到破壞,僅南門有復原。第三道防御為箭樓。箭樓為建在四門甕城上的門樓,位于閘樓后,高30余米,墻體筆直,樓的外壁與左右兩壁開有箭窗,便于眺望和射擊,故稱“箭樓”。第四道防御為甕城。四城門外皆筑有甕城,為長方形。如果敵人突入甕城,守軍將士可以居高臨下,從箭樓與四周的城頭上,把敵人圍殲在甕城之中,確保城門不失。第五道防御為城門。西安城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分別有正樓、箭樓、閘樓三重城門。城門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每塊木板密集地釘了1800枚鐵針,使箭矢無法射入。四座城門上,均建有一座二層三重檐歇山式高大宏偉的城門樓,因其建在城墻城門之上,故為四門城樓。城樓為城市標志性高大建筑,也是城門防御體系的主要工程,戰時為主將坐鎮一方的指揮所。城墻上每隔120米,有一個凸出墻體的建筑,叫做敵臺,也叫馬面。西安城墻共有93個敵臺。敵臺可三面防守,其火力交叉點為60米,恰好為古代弓弩有效射程之內,從而在敵臺正面及側面形成了一組高空密集交叉火力網。敵臺上建有敵樓,為二層建筑,一可屯兵,二可瞭望、觀察敵情。在城墻內側設馬道,寬6米,坡度25度左右,道路寬闊而坡度較緩,主要用于運輸重型武器及馬匹通行,西安城墻共有11個馬道。角臺建于城的四角,上建角樓,戰時可以用來輔助敵樓作戰。今天,西安城墻四個角臺保存完好,其中東南、東北、西北角臺為直角角臺,而西南城角為圓形,據專家推測,西南城角可能為唐代皇城城墻遺存,保留了唐代的形制。在角臺上建有角樓,為城墻防御工程的重要設施。由于角樓如同敵樓一樣,其外壁都向城墻外壁外凸,憑樓眺望,視野開闊,可以清楚地觀察敵情。戰時,駐守角樓的士兵可配合兩側敵樓及城墻正面守軍用交叉火力殺傷攻城之敵。因長期戰亂破壞,四個角樓均已毀壞,后重建了東南、東北、西北三座角樓。最初的西安城墻僅有東南西北4門,民國時期增開四門。1926年,為紀念孫中山在東新街東段開辟一門,即中山門,又稱小東門;1928年,為紀念馮玉祥1926年解圍西安,在蓮湖路西段開一門,稱作玉祥門,又稱小西門。1939年,為紀念辛亥革命中犧牲的陜西革命先烈井勿幕,在西南城隅四府街南端開一門,稱作勿幕門,又稱小南門;1934年隴海鐵路通車,在今解放路北端開中正門,后修建火車站廣場拆毀,2005年復修。西安城墻曾多次經歷戰火的洗禮,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辛亥革命時安遠門城樓被起義軍轟擊而引爆彈藥庫炸毀,永寧門箭樓在“二虎守長安”時被軍閥劉振華的鎮嵩軍所毀。抗日戰爭時期,西安城墻也被作為防空洞使用。為了修建西安火車站,還曾經拆毀了北城墻的一段。新中國成立后,因為種種原因,全國各地掀起了拆城墻的風潮,加上自然風化的破壞,北京、南京等明城墻大部分遭到了毀壞。西安城墻也一度面臨被拆掉的厄運,但終于保存了下來。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開始進行全面整修保護,2012年列入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8年西安城墻與碑林被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為了方便交通,新中國成立后又新增了十個城門。其中南城墻5個,北城墻4個,東城墻1個。1953年,在與西安火車站、大雁塔處于同一南北軸線上的南城墻東段新增一門,稱作和平門,表達了中國人民對和平的渴望;1986年又新開了建國門、文昌門、朱雀門、含光門。1994年,東城墻北段增開一門,因位于西安城東,城門朝著太陽,是每天第一個見到陽光的城門,故取名朝陽門。1996年,在城墻北段新開尚武門、尚勤門、尚德門、尚儉門。表示中國古代崇尚的“良好品德、習武健身、勤儉節約”。至此,西安城墻共計18個城門。今天,西安城墻逐步成為體現人文西安、古都西安特色的一個重要品牌和西安通往世界的一張特色名片。護城河實現了全線清淤,并進行了景觀設計;城墻亮化全線完成,成為西安夜景風光的代表;夢長安—大唐迎賓盛禮用一場場盛世國禮恭迎世界各國政要、海內外八方賓客蒞臨長安。“漫步舊城豪氣揚,萬千故事激胸膛。文王拜相興西伯,武帝拓邊開北疆。后漢紛爭堙百戰,大唐鼎盛冠諸邦。榮衰自古皆循律,贏得民心國運長。”西安城墻,這座經歷過600多年風雨滄桑,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紀城垣建筑,以其獨特的魅力向世人綻放著它的恢宏、壯麗和博大,向世界展示著古都的深邃、智慧和兼容并蓄。成博士陜西旅游
我是一個大學老師,旅游愛好者
曾經騎自行車走過中國20多個省市
2014年起,開始深度游陜西
目前考察過陜西所有區縣
我同時是一個攝影、航拍發燒友
拍攝了20萬張陜西旅游的圖片
當然,我不是一個單純的旅游者
我更是一個旅游研究者
我發起成立了
西安外國語大學陜西文化和旅游發展研究所
傳播陜西旅游,講述陜西故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