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們將要介紹陜西遺址的重頭戲,周秦漢唐遺址。
周人和秦人,都是從關中之外發展數年,而后試探性進入關中邊緣地區,立足穩定之后,逐漸發展壯大,最后定都在灃鎬和咸陽。為后來形成的天下第一城市---長安奠定了基礎。之后的漢唐,在選擇都城時候,雖然略有空間差異,但大致延續了建都長安的傳統。
為什么會選擇長安?看地圖就知道了,這里差不多是關中平原的幾何中心。在這里建都,宣告著對關中領土的絕對擁有。
一、西周遺址
1.周原遺址
關于周人,史學上對他們的來歷有一些爭議。這很正常!因為三皇五帝之后很長一段時間的歷史,都是一筆糊涂帳。缺乏考古支撐,就靠專家們瞎謅了。記得網上還有人言之鑿鑿考證,周人祖先是白種人。
按照一般的說法,周人的祖先是后稷,生活在今天武功一帶,以農業為生。如果這個說法屬實,那么周人祖先就是根正苗紅的炎黃子孫了。
不過,到了夏朝,天下不太平,周人不得已而‘竄于戎狄之間’, 周人的祖先,有個叫公劉的,經過多年的經營和發展,在今天的彬縣、旬邑一帶,建立豳國,經歷了一段游牧生活階段。
公劉居豳300百年之后,古公亶父繼位。當時他們不斷遭受戎狄的騷擾(那時候,黃河流域華夏族的敵人主要是四周的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或許最初只是為了躲避強大的少數民族。古公亶父一咬牙一跺腳,做了一個決定:遷都!
這一遷,遷出了一個上承后稷、公劉之偉業,下啟文王、武王之盛世的西周王朝!所以說,“樹挪死,人挪活”,是有道理的。
朝哪遷呢?古公亶父決定遷回傳說中的故土,關中。
古公亶父雕塑。好像是周文王的爺爺吧?
但是關中平原上被人占據著。無奈,古公亶父弱弱地,或許最初只是偷偷地,越過岐山,進入了關中平原。沒敢深入,只是在山腳下,找了塊地,開始種莊稼了。可以想象,當時他們的心理是怯怯的,在離山近的地方扎營,或許是擔心關中無法立足,那么還是回到豳國去吧。
這個地方叫周原。在今天寶雞眉縣、扶風、岐山以北,歷史上叫西岐。背靠岐山,南臨關中盆地。東西長達7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總面積約33平方公里,是周文化的發祥地和滅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
背靠岐山,南臨關中盆地。
據史書記載,古公亶父以德服人,四周的部落很快都歸附了。我相信,這是美化的說法。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事實應該是:周人以武力征服了關中平原。到周文王的時候,已經統一了關中平原,這時候,他們已經不再是最初怯怯地進入關中的姿態了,而是把首都遷移到了灃鎬,宣告對這片土地的絕對占有。
周原遺址出土了大量卜骨、卜甲,以及大量珍貴的國寶青銅器,素有“青銅器之鄉”的美譽。如著名的大盂鼎、大豐簋、毛公鼎等(我就不一一介紹了)。帶銘文的青銅器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是研究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法律和社會關系的重要資料。對于確定周原的性質和研究周人歷史至關重要。
(二)探訪周原遺址
今天所說的周原遺址,是狹義的。主要是扶風和岐山縣城以北的一小片區域。兩個縣城分布建立了屬于自己的周原博物館,相距5公里左右。法門寺和周原遺址,大概只有十公里。
扶風周原遺址,在齊鎮的召陳村,1987年建立了“寶雞市周原博物館”,岐山的周原遺址在京當鎮賀家村,建立了岐山周原博物館。
兩個地方公交都不是很方便,所以非自駕車旅游者,就要小心了,不是很好找。我當初坐車的時候,剛好碰見了一個召陳村的老哥。他說“你跟我走就對了!”最終把我一直帶到了博物館門口。
從扶風這邊,可以先去召陳村周原博物館。
館內收藏有周原遺址出土的萬余件珍貴文物。最有價值的應該就是青銅器了。不僅史料價值極高,且紀年明確,是西周青銅器研究中難得的斷代標準器;還有玉器、陶器、蚌器、原始陶器、生產生活用具、建筑材料等珍貴文物,這些文物全面地反映了三千年以前周人的生產、生活習俗和政治、經濟狀況。
近期周原遺址在建“周原國際考古研究基地”,當地人說是北大考古系支持的,總投資3000多萬。所以近期去周原的話,是進不去博物館的。
召陳村。
正在建設的考古基地
博物館。因為閉館,進不去。剛才拍照的女子,讓他老爹給工作人員說了好話,我進大門拍了幾張。
想到岐山還有一個博物館,我從村里找了個面包車,去岐山那邊,岐山的博物館規模比扶風小,跟扶風一樣也閉館著。見我很失望,工作人員說,現在他們正在考古現場挖掘,你要不去看看吧?
步行一公里左右,去了考古現場。
老遠就看見“考古重地,非請莫入”的牌子。我就有些擔心,怕被趕出來。所以就像當初的周人進入關中一樣,弱弱地、怯怯地走近考古現場。
沒人理我。幾十個農民正在忙忙碌碌挖土,運土。
中間有四個戴帽子在烈日下工作的人員,看樣子應該是老師或研究生吧。我想過去聊聊,了解一點信息。過去之后發現他們表情很郁悶的樣子,看起來心情不是很好。就放棄了。
出來碰見幾個割草的農民。他們告訴我,上面要來考古現場開會,村上讓他們負責把路邊的野草清理一下,給領導留個好印象。
展館很小。
考古挖掘現場
割草的農民,據說一天10塊錢。
我問給多少工資,他們說一天10塊。
我說你們怎么不去協助考古?工資應該高一些吧?他們說協助考古一天50,農民很積極。村里的壯勞力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老人和婦女,去考古現場幫忙挖土,一天掙50很樂意。
我說這里近期出土過什么文物沒?其中一個中年漢子指著旁邊一塊地說“咋沒有?!去年這里挖出來一個大鼎。武警運走的,到西安,運費就有500萬”。這當然是夸張了,不過不能跟他較真。
“離地面不到一米”,他補充道。“北大的學生,拿著探測儀找到的”。
“早知道那么淺,你們種地時候稍微刨深一點,不就挖出來了?”我跟他開玩笑。
“我們挖出來也沒用!”中年漢子眼睛瞪著我。“自己賣是犯法的,我們賣不掉。給文物販子價格很便宜,掙不到幾個錢,弄不好要坐牢”。
他們幫我聯系了村里的一輛出租車,把我送到扶風汽車站。司機和我同齡,典型的關中大漢。
路上我問他“你們村里還有人家里有文物沒?”
他頓了頓說“前些年每家都有。但都沒什么用處,有人家里的青銅鼎用來熬中藥。我自己小時候種地也撿過一些。都掰斷扔咧!!后來有一陣,文物販子來收,大部分都把家里的青銅器,幾十幾百塊就賣了,現在后悔死了。”
我說“留到現在,該捐給國家了吧?”
他說“捐給國家也好,有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