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①。父母俱存,兄弟無故②,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③,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盡心上》)
【注釋】
1、王(wàng)天下:統治天下。王,統治,名詞用如動詞。
不與(yù)焉:不包括。與,參與。存,存在。 焉:于之,兼詞。
2、無故:沒有事故。
3、怍(zuò):慚愧。
【譯文】
孟子說:“君子有三件樂事,但是統治天下不包括在里面。父母都健在,兄弟無事故,這是第一件樂事。抬頭不羞愧于天,低首不慚怍于人,這是第二件樂事。能得到天下的英才來教育他們,這是第三件樂事。君子有三件樂事,但是統治天下不包括在里面。”
【評說】
孟子把“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視為人生三大樂事,而且反復強調“王天下”不在其中,即有萬乘之尊也比不上這三件樂事。
父母健在,兄弟平安,為人所愿;做事合于天理,順乎民意,則不愧于心;英才既得,以賢才俊德教之,則傳之眾,惠澤遠,確為三大樂事。為官不正,上負國家,下害百姓,其心惴惴,何以為快?如以為樂,與禽獸何異?
孟子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樂,道出了廣大人民教師的心聲。既已從教,以此為訓,其樂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