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意不是空空洞洞的,這7個字 “毋自欺”“自慊”“慎獨”,請經常在心中擺著。由于人性向善,我才有可能因“毋自欺”而“自慊”。為了達到這兩個目的,君子必須“慎其獨”。換言之,君子的修行功夫是:先做到慎獨,再毋自欺,然后才會自慊。
本文共2449個字,閱讀時間5分鐘。
點擊收聽,看傅老師解讀真誠7字。
1.真誠離不開這7個字
真誠不是簡單的事情,不是很主觀的說我認為我很真誠就可以了。你認為自己很真誠,別人不認為,那有什么用呢?所以真誠不是隨便一說就有了。
講到誠意,“意”是意念,是腦海里跳出來的想法;“誠”就是實實在在的“實”,你要把這個意念實實在在的去對照這7個字,這叫做誠意。
這7個字是3個詞,第一個,“毋自欺”;第二個,“自謙”。這個寫成“謙”,它事實上是這個字“慊”;第三個,跟中庸一樣,都強調“慎獨”。
2.“毋自欺”就是培養對善惡的直覺
首先,就是“毋自欺”。
《大學》里講“毋自欺”,用到一個比喻,就是說人要真誠的話,如同面對“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好像討厭難聞的味道,好像喜歡美好的顏色。
聞到味道不好聞,本能就很討厭這個味道;“好色”是美好的顏色,你看了一幅美好的風景,美麗的面孔,誰不喜歡呢?當然這個“色”有時候是指美女,我不太愿意用男性為中心去解讀。其實,男性的美也可以是“好色”的一種,在《孟子》里面,孟子就提到男性的美,“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你看到子都(春秋鄭國人,春秋第一美男),不知道他美的,代表你沒長眼睛。
所以你看,古往今來,美是有目共睹的。人的感官,耳朵眼睛都有它共同的一個標準。同一個族群的人怎么可能說我們都認為它美,你就認為它不美?你看到是什么就是什么,這叫做感官的直接作用。
這8個字都和感官的直接反應有關,代表誠意有個特色,就是不能轉彎,不能有“第二個念頭”。什么是“第二個念頭”?這個味道不好聞,轉念一想,老板喜歡,我只好說這個味道還可以,那就是虛偽;看到一個漂亮的風景,聽到有個領導竟然來過很多回,看膩了,就附和著說也一般般嘛。那不是違心之論嗎?
一個人要自欺,一定知道什么叫做“善”,他沒有辦法做到,他才會自欺。只有當我們懂得了善惡之后,才會有“自欺”、“不自欺”的情況。你如果不知道善惡,根本沒有自欺不自欺的問題。
為什么說小孩子是人類的老師?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第二個念頭”,不需要考慮要討好誰或者討厭誰,所以小孩子沒有自欺不自欺的問題。
2018年新年,普京參加了一場慶祝活動。活動中,他被兒童團團圍住,一個孩子童言無忌,說出了這句讓普京尷尬的話:“您比在電視上看著矮。”
一個人不知道什么叫善惡,他根本沒有自欺不自欺的問題。自欺就欺騙自己,我們有兩個成語,自欺欺人和諱疾忌醫,都是在說自欺的壞處。 我明明知道這是不好的,我欺騙自己,說我是好意的,給自己找借口。那就活得太復雜了。
3.“自慊” ,把好壞的標準留給自己
標準的儒家思想就是先說“不要”,再說“要”。從被動到主動。所以, “毋自欺”之后,就是“自慊”。對自己滿意,坦坦蕩蕩。
自己對自己滿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假設我現在給你兩個選擇:
選擇一,全天下人都說你是好人,但是你知道自己是壞人,你自己過不了自己這一關,你不滿意;
選擇二,全天下人都指責你,說你是壞人,但是你自己問心無愧,你知道自己是好人,你對自己很滿意。
你選擇哪一種?好像第一種看起來更容易一點,更能“吃得開”。
“自慊”就是第二種。某些事情,天下人都怪我,但是我真的問心無愧。能做到嗎?
通常我們很在乎別人對我是不是滿意。做這樣的人很可憐啊,操之于別人,你永遠在等待。別人今天心情好,說你不錯,他明天心情不好,就說你不行,那你怎么辦?你隨時忐忑不安,等著別人說你行不行。
這不是我們要樹立的正確的觀念。
講到誠意的時候提到“自慊”,我自己對自己滿意,因為我知道善惡的標準,我現在有“毋自欺”的意念出現,跟它一配合,我完全可以從善如流,而避開“惡”的誘惑,這時候對自己滿意,就是“自慊”。
4.“慎獨”是一種修煉
由于人性向善,我才有可能因“毋自欺”而“自慊”。后面接著說:“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故”字有“為此”之意,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君子必須“慎其獨”。換言之,君子的修行功夫是:先做到慎獨,再毋自欺,然后才會自慊。
“慎獨”要怎么做呢?要練習。《大學》講得很清楚,“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你一個人在房間里面,周圍有五個人看著你,那你還敢做壞事嗎?一定不敢做的!
人很可憐,因為人很脆弱。一個人的時候,想做壞事的念頭總會浮現。柏拉圖講過一個故事,叫做Gyges’ Ring(Gyges的戒指)。這個故事里面說,如果這個戒指能讓你隱形,隱形之后你會不會做壞事?
儒家的慎獨就是針對類似的情況。當我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我是不是跟很多人在一起的時候表現一樣,也是這樣的正人君子呢?這是很大的問題。
如果我有個戒指,一戴上就沒有人認識我了,沒有人看得到我了,這時候我為什么不胡作非為呢?我為什么不搶銀行呢?這就是慎獨之難。
有人說,儒家的修煉好辛苦啊,就算是我一個人獨處,也要好像很多人在我身邊,真是戰戰兢兢啊。其實這也正是儒家的快樂所在。儒家的快樂絕不是說我一個人關起門來,明心見性,到山上去隱居,找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去閉關,那不是儒家要的快樂。儒家的快樂一定是融入社會,跟別人相處,先修養自己,再能夠影響別人,這才是儒家的快樂,就是孟子說的“與人為善”,我跟別人一起行善。
一個人在獨處時要特別謹慎,此時并未與別人接觸,意念的發動有什么內容,也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未加考察這些意念是善是惡,它們就會像雜草一般生長,如此則不可能繼續“正心”了。
誠意不是空空洞洞的,這7個字 “毋自欺”“自慊”“慎獨”,請經常在心中擺著,一旦有任何意念出現的時候,想想是不是“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就代表你的誠意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