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題成最大熱點,再不讓孩子學點經典,將來要吃虧了
由近幾年高考趨勢看,傳統文化元素在高考中出現得越來越多。今年尤為突出:2020年高考全國Ⅰ卷作文題目,就選材于《論語》。齊桓公善用人才,鮑叔牙舉薦人才;當然,最關鍵還在管仲本人,確實擔得起治國安邦的大任。因此,管仲是這段故事的中心人物。假如你讀過傅老師的這段經典闡釋,這道作文題就是妥妥的送分題啦!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為此而自殺,管仲卻仍然活著。”孔子說:“齊桓公多次主持諸侯會盟,使天下沒有戰爭,都是管仲努力促成的。這才是他的行仁表現,這才是他的行仁表現!”整部《論語》中,只有六個人被孔子稱贊是合乎行仁標準的仁者,他們是:商朝的微子、箕子與比干,因為商紂暴虐,三位仁者一個離開、一個裝瘋、一個慘死。還有伯夷、叔齊,他們勸周武王不要革命。武王革命成功之后,他們不吃周朝的糧食,最后活活餓死了。五位仁者下場都很凄慘,只有第六位過得不錯,就是管仲。管仲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人物。這要從當時的歷史背景說起:齊國傳到襄公一代時,襄公無道被殺,齊國大亂。兩位公子逃到國外,一個是公子小白,另一個是公子糾。兩位公子將來一定有一個回來當國君,所以國內的有識之士紛紛開始站隊。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兩人分別站隊,管仲選擇了公子糾,鮑叔牙跟隨公子小白,約定贏的一個一定要救輸的。后來雙方打仗,管仲曾經一箭射中公子小白的帶鉤。公子小白因此發誓,一定要找管仲報仇。后來,公子小白回到齊國,成為齊桓公。齊桓公要任用鮑叔牙為相。鮑叔牙就問:您想當齊國的國君,還是想當天下的霸主?齊桓公說,當然想當天下霸主了。鮑叔牙說,那只有一個人可以幫你,就是管仲。齊桓公說,管仲是我的仇人,怎么可以讓他為相呢?鮑叔牙說,大人要有大量,他是齊國難得的人才啊。當時,管仲和公子糾、召忽這些人都在魯國。魯國一向比齊國弱,魯君怕得罪齊桓公,就把公子糾、管仲一行人全部關起來,聽候發落。齊桓公決定重用管仲,但是不能明講,否則魯國人一定會對管仲不利。齊桓公就說,管仲是我的仇人,我要親手殺了他。魯國國君一聽,覺得合理,就把管仲捆綁起來,送回齊國。管仲一進齊國邊境,齊桓公立刻拜他為相,稱他為仲父。后來,齊國在管仲的治理下,國勢日盛,齊桓公果然稱霸。很多人,尤其像子路這么有義氣的人,認為管仲的行為不義。齊桓公殺公子糾,召忽和管仲一起輔佐公子糾,召忽自殺了,管仲卻不死,這種人不能算行仁吧?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因為齊國國力強大,其他各國都要聽他的話,所以他就讓各國的諸侯來會商,大家不要打仗。“不以兵車”這幾個字最關鍵。不用軍隊、不用武力達到目的,這都是管仲努力的結果。換句話說,齊桓公能夠稱霸天下,是靠管仲用外交手段避免戰爭,通過協議的方式來維持安定。管仲是齊國宰相,本來只負責照顧齊國百姓,現在透過外交手段避免戰爭,照顧了天下百姓。所以,孔子說,管仲的功勞難以想象,怎么能說他不是行仁呢?管仲已經死了上百年,孔子也不是齊國人,他為什么替管仲辯護呢?他沒有像一般小老百姓,堅持小的信用,在山溝里面自殺,死了別人還不知道他是誰,而是選擇繼續活著,治理齊國,造福天下。這就是最大的行仁。儒家絕不是泛道德主義。儒家的道德從來不能離開事功,叫做“道德不離事功”。一個人對社會沒有任何服務與貢獻,憑什么說自己是一個道德圓滿的人?正是站在這個角度,孔子才稱贊管仲為仁者,說“這才是他行仁的表現”。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