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楚墓竹簡,包括包山楚墓竹簡、郭店楚墓竹簡和上海博物館收藏的荊門楚墓竹簡被盜的戰國楚簡。特別是郭店楚簡填補了戰國時期從孔子到孟子之間200年的空白歷史,對儒、道兩家學說增添了新的內容,它具有歷史性的學術貢獻。其檔案文書和典籍文字數量多,保存完整,內容豐富,影響重大。荊門楚簡除了它的史學價值外,其書寫風格也別具一格,單從書法藝術角度看,是古人在經意或不經意間遺留下來的書法作品。中國書法歷來注重傳統,重視文化積累,講究“取法乎上”,荊門竹簡書法可提供現代書法家從古人的書法遺跡中感受到古代書法的空間感、節奏感和韻律感,是現代書法家向古代書法家學習的寶貴資源。荊門竹簡書法在多方面給現代書法家以有益的啟迪,對促進現代書法藝術創新具有積極的影響,值得現代書法家去研究去品味。
我們在學習、研究荊門楚簡書法時,特別是對初學者來說,更需要了解和掌握書寫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筆者通過近幾年的認識、了解和研究,也初步掌握了荊門楚簡的文字結構和書寫規律。在整個書寫風格中尋求規律性和獨特性,也就說探討其書寫要點,現總結于此,作為拋磚引玉之作用,為初學者給予一定的啟示和引導。
一、藝術特征與風格:
荊門楚簡是我們研究上古手書墨跡的第一手資料。作為上古文化和書寫墨跡也有它的發生、發展的自有的特殊規律,同時也是與時俱進的產物。我們在研究荊門楚簡的藝術特征與風格時,不僅要從書法藝術本身分析其結構特點和藝術風格,把握其審美趣向,還要充分考慮其文化制度、風格習慣、書寫材質以及個人書寫意識可能對它造成的影響,才能充分研究楚簡的獨有結構特征與藝術風格。
1、楚簡文字的演變
荊門楚簡純屬楚系文字,從書體上看,它保持了古代大篆的基本結構,與同期的金文,即楚金文相近似。作為官書的楚金文與楚簡之間起到了過渡作用,它不僅對楚簡文字的全面成熟構成強烈影響,而且對掙脫大篆的藩籬,向小篆邁進,乃至向隸變過渡起到了奠基作用。楚人的形象思維有自由、浪漫、狂放乃至怪誕的傳統,也生動地體現在楚簡的書法藝術之中。只有楚簡書法,其線條是那么的熱烈生動,緊密的筆畫密不透風,疏脫時可以跑馬,興之所到,恣意縱橫,人之性情在書風中得到了一覽無余的展示。
2、對中國書法變革的影響
楚簡書法是書體演變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它對書寫工具的原創和改進,對書寫材質的選擇、拓展和推廣以及對中國書法形制的初創,是中國書法史上一次革命性的變化,它對筆意墨趣的自覺追求確立了中國書法筆墨觀念和意境體系。此外,楚簡書法在筆勢、筆順和筆畫連結方式上的自主追求,改變了大篆體系筆式盤曲纏繞和筆畫連結方式化曲為直,改垂引為斜出,已出現了隸書的筆勢,率先唱出了古文字變革的先聲,吹響了古文字創新和發展的進軍號。
3、藝術特征與風格
由于竹簡成書,反而上面的文字寫得很小,但用筆流暢,有似小見大、灑脫不羈的氣勢。從結體上看,因為竹簡形制狹長的原因,楚人喜好把左右結構的文字處理成縱向結構。從字勢和筆勢上看,字勢寬扁、欹斜,筆勢圓轉流利,橫畫多作昂起的弧形,一些主筆為橫畫的字更橫逸奮張,將整個簡面撐得滿滿的。橫畫不論長短多兩端下彎,略帶弧形。長豎自上而下向左略彎。由橫至豎或由豎至橫的轉折,轉向處多作圓轉而少方折。組合結構時,好用筆畫搭連之法,使整體具有緊湊感。故此,楚簡文字的結構多婉麗遒勁之美。
《郭店楚簡》,多尖鋒起筆,收筆出鋒,用筆峻利流暢,靈活多變。結體工穩雅正,內圓外方,波勢挑法已現端倪。《郭店楚簡》起筆并不刻意藏鋒,往往依勢落筆多作露鋒之態,其收筆有的一送到底,有的則順勢掠出。最引人注目的是有些筆畫極其講究與下一筆之間氣貫勢順,采用了回鋒映帶之法,甚至通過牽絲連寫下一筆,這是地地道道的行書法,較好的傳達了流麗返逸之美。
4、楚簡書法的獨特貢獻
“讀萬卷書”,就是從楚簡時代開始的。竹簡是長條形的,它的發明無疑給中國文字的書寫方式定下了一個基調。成冊的竹書,是從上到下,從右到左寫成的,這種方式一直沿襲至今,這不能不說是竹簡的開創之功。竹簡對中國文字的簡化、改造、造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于竹簡的面積所限,因此迫使漢字走向簡化。盡管竹簡書法中還存大量繁化的傾向,但最終發展總趨勢是向著簡化方向前進的。竹簡書手在書寫實踐中,自覺不自覺的創造了筆法,它使漢字的線條由簡單到豐富,多變而優美,這為后來書法成為獨立的藝術樣式提供了先決條件和良好基礎。它的豐富多變的線條及造型至今仍為書法家創造新風格所喜愛和吸取。所以竹簡書法不僅影響了幾千年的書法歷史,而且必將進一步影響中國書法未來的光輝歷史,楚竹書貢獻是一座偉大的歷史豐碑。
二、文字結構形體
1、寬扁形
簡書是由單條的竹片書寫后編連成冊的,再加上竹片多為寬1厘米左右,所以為了使字大醒目,就必須充分利用竹片的寬度,形成字體寬博呈扁形,即寬扁形。我們從彭浩主編的《郭店楚墓竹簡》影印件中有60%以上的字體為寬扁形。
2、窄長形
竹簡一般都是長形,再加上有些筆畫偏多,在書寫竹簡時,有意把字寫成上下結構,形成楚簡字呈窄長形。同時在書者書寫過程中,順竹片的形態有意把方體寫成了窄長形。特別是荊門市博物館編著的《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一)等書中90%以上的字體為窄長形。
3、方正形
方正形的文字結構形體多為字體筆畫少,在書寫過程因竹片寬度易寫成方正形,而且方正形的特點也就是漢字本身的字體特征,即方塊字。或者是由于書寫楷體方塊字的習慣影響,在書寫楚簡時則順手寫成了方正形。翻閱《包山楚簡文學編》、《郭店楚簡文學編》時,也有30%左右的字寫成方正形。
4、書寫楚簡時,寬扁形宜寬不宜狹,宜欹不宜正,為便利書寫,順應手勢的左低右高,因而形成了欹斜的體勢,字體的縱向筆畫的垂腳盡量提斂,由于結體的寬博和垂腳的提斂,其字的重心偏下。對于窄長形的楚簡除字體結構窄長形外,筆畫構造也同寬扁形。
三、筆畫書寫特征
1、無橫平豎直筆畫
荊門楚簡書寫風格在楷書的橫豎筆畫中基本上沒有橫平豎直的筆畫出現。都以下弧、上弧、左弧、右弧的筆畫為主,而又以下弧、左弧的筆畫更多,上弧的筆畫占20%左右,右弧的筆畫多以捺筆偏多。
2、無點、無鉤筆畫
楷書中的點畫、鉤畫均無,點以小斜橫為主,上點基本無筆畫,撇點、捺點以短弧筆代替。橫鉤也無。特別是豎鉤、彎鉤、斜鉤、豎彎鉤、橫折鉤均以弧筆代替。
3、無轉角、折筆、框圍筆畫
楚簡中的轉角、折筆和框圍,都以弧角彎筆貫通,即沒有方正轉角、折筆和框圍之筆。即轉向多用弧轉,止處多就勢輕輕引出緩提,則輕出輕入。
4、楚簡書寫筆畫,橫畫多為左抑右揚、重起輕止,豎畫起落多向左側為弧,方角換向多為弧轉、輕入輕出。研習時若使用短鋒軟毫,行筆宜實且緩,可得豐潤;若使用長鋒硬毫,行筆可迅疾輕快,則能挺勁。
四、部分偏旁部首剖析
(一)左偏旁部首
1、單立人、雙立人
單立人的上面一左小彎撇,接小彎撇上三分之一處向下右彎直而收。雙立人在單立人上多一小彎撇。(《郭店楚簡文字編》P117-P121、P31-P34,《包山楚簡文字編》P133-P139、P29-P30)。
2、兩點水、三點水
兩點水常寫成上下兩個單字人,如篆書“冰”一樣的寫法,其筆畫右筆收筆微向左彎一點或寫成單立人字。而《包山楚簡文字編》的二點則寫成單立人旁。(《包山楚簡文字編》P172)。三點水有的寫在左邊,有的寫在下底,有的寫在中間,如爬山涉水的“涉”,則寫在“止”與“少”的中間。寫在左邊的中間一筆起筆由左向右彎弧再向左彎后轉入向右彎,在中間這一筆上一邊一撇一捺,均為短小筆畫,(《郭店楚簡文字編》P155-P159,《包山楚簡文字編》P169-P172)。
3、提手旁
提手單字寫成上一小撇,接著向右彎后轉向左撇,在此筆左右兩邊中間各寫一個同兩點水的上下人,再在中間一大筆的四個人下寫上小交叉小橫彎斜筆,部首偏旁則在中間一大筆中間寫上兩橫平彎筆。(《郭店楚簡文字編》P165-P166,《包山楚簡文字編》P178)。
4、木字旁
木字旁則寫成中間由上而下向左直彎筆,后在此筆中間交叉兩斜撇捺筆,這兩筆比中間一大筆要短(《郭店楚簡文字編》P93-P95,《包山楚簡文字編》P85-P89)。
5、禾字旁
禾字旁與木字旁差不多,就是直筆上頭加一小彎撇,如“和”的“口”字在左一小撇下,“口”字寫成大半圓,上三分二處寫一小橫。(《郭店楚簡文字編》P15,《包山楚簡文字編》P17)。
6、提土、工字、斜王旁
提土的兩橫筆與一小直筆均寫成上斜左斜筆,有的字則寫在底部,如“ 、坪、墠、城”等。(《包山楚簡文字編》P200,《郭店楚簡文字編》P183)。
工字兩橫均右上斜落筆向下彎收筆,中間一小直微向左彎(《郭店楚簡文字編》P82,《包山楚簡文字編》P47)。
斜王旁三橫向右上斜下彎,中間一直微向左彎撇,與玉相同,有的在第二橫下與豎筆兩邊寫一小撇和捺。(《郭店楚簡文字編》P4,《包山楚簡文字編》P5-P6)。
7、示旁、示底,衣旁、衣底
示字旁上面的兩橫寫成兩小橫,落筆微向下彎斜,下面三筆微向左邊斜,如“福”常寫在底下部;示底部都寫在下底部,筆畫相同。(《郭店楚簡文字編》P2-P4,《包山楚簡文字編》P2-P4)。
單衣字寫為三個人,上一點一橫,寫成一個人,下部寫成兩個人,左人下一點,后一筆長一點,右人上一點小一點,衣旁則寫得窄長一點,有的則左下人下一筆多寫一小橫;衣底與單字衣一樣寫。(《郭店楚簡文字編》P77,《包山楚簡文字編》P139)。
8、牛字旁、羊字旁,羊字頭、羊字底
牛上面兩筆寫一大半圓,象水牛角一樣,下面一彎直,直筆下一小橫,有斜、有彎、有點,筆畫多的則字在底部。(《郭店楚簡文字編》P12,《包山楚簡文字編》P15)
羊單字上面寫成兩個橫排平人,兩平人中見一直彎撇,兩平人下兩平橫彎,右旁羊、底部羊也一樣寫。(《郭店楚簡文字編》P69,《包山楚簡文字編》P56)。
9、巾字旁、巾字底
巾字旁未查到,巾字底如楷書“木”,上一橫平彎,一豎直彎,撇、捺呈直彎形,兩筆上由一橫連結,如幣、布、帛等。(《郭店楚簡文字編》P115,《包山楚簡文字編》P54)。
10、火字旁、四點火底
火字旁的中間人還是寫作大,大的上兩點寫成左小撇右小捺,四點火底寫法相同。(《郭店楚簡文字編》P137-P138,《包山楚簡文字編》P174)。
11、言字旁、言字底,音字旁、音字底
言字單字上面一點寫成一小橫,中間寫成一小橫寫成兩小直撇捺,下面口字寫成大半圓,圓上一橫,言頭、言底相同。(《郭店楚簡文字編》P38-P44,《包山楚簡文字編》P34-P37)。
音字單字與言字相同,就是口字上多一小橫。音字旁、音字底相同。(《郭店楚簡文字編》P44,《包山楚簡文字編》P37)。
12、口字旁、口字頭、口字底
口字單字寫成大半圓,上三分之二處一小橫,其旁、頭、底基本相同,有的則可以寫成橫橢圓形,一筆寫成。(《郭店楚簡文字編》P12-P18,《包山楚簡文字編》P13-P18)。
13、日字旁、日字頭、日字底(含曰)
日字單字可一筆寫成口,口字中間加一小橫,有的是二筆、三筆寫成,多橫歪呈橢圓形。旁、頭、底(含曰)寫法基本一樣。(《郭店楚簡文字編》P103-P105,《包山楚簡文字編》P113-P115)。
14、左月旁、右月旁、月字底
月字三個部首旁寫法有的不一樣,有雙腳寬度偏大,有的偏小,但都成歪月形。(《郭店楚簡文字編》P105,《包山楚簡文字編》P115-P117)。
15、左耳旁、右耳旁
左耳旁左邊一直撇,靠直撇右邊三小橫上下斜筆,有的則在三下斜筆中加一小直彎撇。(《郭店楚簡文字編》P192-P193,《包山楚簡文字編》P217-P219)。
右耳旁在楚簡中多寫在左邊,與“邑”同字,上面是個下三角形,下面像個“月”的簡寫少上一小筆,但起筆比“月”的筆畫短。(《郭店楚簡文字編》P101,《包山楚簡文字編》P97-P111)。
16、女字旁、女字底
女字單字寫成像人民的“民”,兩右上斜橫與兩左下斜直,有的上斜橫長一點,下斜直轉個鉤,有的兩斜橫一筆寫成,右上相連。(《郭店楚簡文字編》P166-P188,《包山楚簡文字編》P178-P180)。女字底與旁相同,底寫的寬扁一點。
17、弓字旁
弓字旁常寫成“3”字形,有的“3”字上面多一小撇,有的寫成單立人形,有的寫成雙立人形。(《郭店楚簡文字編》P175,《包山楚簡文字編》P185-P186)。
18、車字旁
車字旁如繁體車字一樣,只是橫直向下向左彎斜,中間的方形“田”字是呈橢圓形而已。(《郭店楚簡文字編》P191-P192,《包山楚簡文字編》P214-P216)。
19、金字旁
金字旁與單字差不多,上面人字頭,下面一個王,王字中橫上下左右一撇一捺,有的則三豎撇捺代替。(《郭店楚簡文字編》P189,《包山楚簡文字編》P209-P212)。
20、絞絲旁
絞絲旁上頭像個“8”字頭尖,下三撇,中間一撇直一點,極少數不寫三撇。(《郭店楚簡文字編》P177-P180,《包山楚簡文字編》P189-P198)。
21、豎心旁、心字底
豎心旁與心字底相同,都寫在下底。上邊一大橢圓像水牛兩只角,有的則寫成向上一大彎橫,左邊一大筆捺,右邊一小筆撇,像個“女”字,有的則在一大筆橫寫上一個像燈火形的上尖下圓小圈。(《郭店楚簡文字編》P140-P153,《包山楚簡文字編》P161-P167)。
22、食字旁
食字旁是上邊一個人字頭,人字下邊也是一個尖頭日字,尖頭日字下邊是左邊一大筆捺,右邊是一小筆撇與一大筆結合不出頭。(《郭店楚簡文字編》P88,《包山楚簡文字編》P77-P78)。
23、蟲字旁、蟲字頭、蟲字底
蟲字像個“個”字一直為捺筆“個”字。旁、頭、底均同。(《郭店楚簡文字編》P181,《包山楚簡文字編》P198)。
24、魚字旁、魚字頭、魚字底
魚字單字為單“人”上面多一小撇,一撇人字上呈弧線形,下面兩個橫排小人,兩個小人下面一大橫,一大橫下面為四點火字。魚字旁兩個小橫人變為一個小交叉,小交叉下面為四點火字。(《郭店楚簡文字編》P161,《包山楚簡文字編》P174)。
25、馬字旁
馬字單字為“目”尖頭斜寫,右邊兩橫可平落筆下弧或上弧,下面兩大橫,落筆向下微弧。(《郭店楚簡文字編》P135,《包山楚簡文字編》P153-P154)。
(二)右偏旁部首
1、立刀旁
刀字單字的折角為一大彎起落要向左弧,內寫一小撇,有的則寫成像“刃”字刀,有的寫成像“勿”字的四撇,有的寫成像單立人。(《郭店楚簡文字編》P77-P79,《包山楚簡文字編》P63-P65)。
2、力字旁、力字底
力字單字折角寫成圓角,一撇寫上三分之一處為撇接著一彎弧呈“十”字形,旁和底寫法一樣。(《郭店楚簡文字編》P187-P188,《包山楚簡文字編》P59)。
3、頁字旁
頁字單字上面一橫寫成右上斜一撇,下面寫成一個“自”字斜寫,兩點寫成左邊一小捺,右邊一曲,先撇后捺微向下落筆。(《郭店楚簡文字編》P127,《包山楚簡文字編》P145)。
4、鳥字旁
鳥字單字上面寫成一右斜歪“目”歪目下一大橫,大橫下面一小圈,小圈與“木”字相連,“木”一撇一捺寫成平斜筆畫。左右鳥旁寫成下木為兩小橫。(《郭店楚簡文字編》P70,《包山楚簡文字編》P57-P58)。
(三)字頭
1、寶蓋頭
寶蓋頭全成“人”字頭。(《郭店楚簡文字編》P110-P113,《包山楚簡文字編》P120-P126)。
2、穴字頭
穴字頭寫成人字頭下面左右—小撇—小捺。(《郭店楚簡文字編》P113,《包山楚簡文字編》P126)。
3、廠字頭、廣字頭
廠、廣字頭基本上與原字差不多,有的上面寫兩橫,有的一小一大橫,再與一撇連結。(《郭店楚簡文字編》P130-131,《包山楚簡文字編》P148-P149)。
4、病字頭
病字頭不寫上面一點,只寫一大橫一大撇,一撇的左邊兩點寫成兩小“人”或一小撇、兩小撇三小橫。(《郭店楚簡文字編》P114,《包山楚簡文字編》P127-P129)。
5、草字頭
草字頭的草如橫排的兩個小山,比篆書的筆畫短小,有些字卻省去了草字頭,如若等,有的卻增加了草字頭,如春等。(《郭店楚簡文字編》P4-P9,《包山楚簡文字編》P7-P11)。
6、竹字頭
竹字頭寫成上面橫排兩個小人,下面兩個小十,筆畫橫朝上彎弧,直畫向左彎弧。(《郭店楚簡文字編》P80-P82,《包山楚簡文字編》P67-P70)。
7、雨字頭
雨字頭上面一橫寫成一小橫,不與下面連結,下部基本與楷書相同,左直向左撇,右直向右斜下,也有的向左斜弧,四點可寫成四小橫,也可寫成兩撇兩捺。(《郭店楚簡文字編》P160,《包山楚簡文字編》P173)。
(四)字底
1、四點底前火字旁已介紹。
2、心字底前堅心旁已介紹。
3、土字底
土字底和楷書底形一樣,就是橫下弧直左弧筆畫,有的土寫成一橫一直或一橫一直中間一小點等。(《郭店楚簡文字編》P183-P186,《包山楚簡文字編》P200-P204)。
4、皿字底
皿字底寫成上一橫下一橫中間橫寫兩個小人,筆畫上橫有的向上弧,有的都向下彎弧。(《郭店楚簡文字編》P86,《包山楚簡文字編》P74-P76)。
5、走之底
走之底寫成左邊雙立人旁,下底寫成“止”字底。(《郭店楚簡文字編》P22-P31,《包山楚簡文字編》P22-P29)。
(五)字框
1、國字框
國字框兩筆寫成,左邊一直,下邊一橫,兩筆一連寫,橫向右上彎弧,上邊一橫,右邊一直,兩筆連寫,轉角呈圓弧形,也可一筆寫成。但國字也有只寫左半圈的。(《郭店楚簡文字編》P98,《包山楚簡文字編》P93-P94)。
2、門字框
門字框與繁寫門分差不多,就是左右兩大直偏短,內兩直更短一些,上面四直出頭,加三小橫,橫直均為小彎弧形。(《郭店楚簡文字編》P164,《包山楚簡文字編》P176-P177)。
五、一字多變,多字一法
同一個字有多種寫法,也許荊門楚簡書寫手是多人,有的是筆畫增減,有的是字形各異。如“中”,就有在中間一直筆,即口字上下各寫一小橫;也有的在口字上下各寫兩小橫;中字還有寫成中間一直寫成上左下右捺,而起筆上面又寫一大橫,有的還寫一小橫一大橫,有的寫成三小橫;還有的在中一直斜起筆處一大橫上寫一小橫,又在一小橫上寫一個人字。
多字一法,如“在”、“才”同一字寫法;“入”“內”也同一字寫法;“土”“士”同一字寫法;“晨”“辰”同一字寫法等等。
六、結構特征與書法歌訣
荊門楚簡,史文獨珍,書法藝術,更有創新。
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有效借鑒,合理利用。
研習書藝,效仿古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結構特征,規律一致,部首偏旁,大都一樣。
字形獨特,寬博欹側,整體造型,勢圓形方。
疏密有致,結構緊奏,龍飛鳳舞,端莊秀麗。
總體結構,橫豎無平,橫向下彎,直向左弧。
上點小橫,左點左撇,右點右捺,兩點縱人。
左撇左弧,右捺下彎,轉角方圓,框口橢圓。
上古書法,起落出鋒,橫畫昂起,兩端下弧。
回鋒映帶,牽絲多筆,橫逸奮張,筆畫連搭。
垂腳提斂,重心下偏,欹斜不正,寬扁為宜。
版權信息:本文來源于銅雀夕照歷史網,網址:http://www.tqxz.com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